廖楊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廣東廣州510642)
歷史上的 “中國”、“華夏”與 “中華”、“中華民族”之關聯(lián)
廖楊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廣東廣州510642)
歷史上的“中國”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在內(nèi)涵、層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國歷史語境中,“華夏”既可指稱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種文化或文明的載體。從歷史上的“中國”、“華夏”到“中華”乃至現(xiàn)今“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演變,“中華”一詞與時俱進,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中華民族的民族過程比中國已經(jīng)識別的56個民族實體發(fā)展緩慢,至今仍然屬于“想象的共同體”。
中國;中華;華夏;中華民族;民族過程;歷史變遷
中國古代的“國”并不是指一個國家,而是指一個城或邑。古代“國”、“或”相通,但商代甲骨文沒有“國”、“或”二字,周初金文才出現(xiàn)“或”字,與“國”相通,意指城邑。
根據(jù)文獻記載,西周武王、成王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一詞?!爸袊钡淖畛鹾x,可能是指“都城”或“國都”,是國中、王畿、京師的代稱。[1]根據(jù)《國語·吳語》,越國在分析吳王夫差必敗時說:“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吳王將恥不戰(zhàn),必不須至之會也,而以中國之師與我戰(zhàn)?!表f昭《注》云:“中國,國都?!?《孟子·公孫丑下》記齊宣王說:“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史記·五帝本紀》說堯死后讓位于舜,舜避居“南河之南”,讓堯子丹朱處理政事,但眾人“不之丹朱而之舜”,舜無奈“之中國而踐天子位焉”?!妒酚浖狻芬龞|漢劉熙“釋名”謂“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至遲到戰(zhàn)國時期,“中國”已包含有區(qū)別于夷狄、四方、四夷的文化內(nèi)涵?!对娊?jīng)·大雅·民勞》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傳》釋“中國”為“京師”。鄭玄《箋》:“中國,京師也?!薄对娊?jīng)·小雅·六月序》又云: “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可見,《詩經(jīng)》把“中國”與“四方”、“四夷”或“四國”相對?!对娊?jīng)·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國。”《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條載:赤狄潞氏“離于夷狄,而未能合于中國。晉師伐之,中國不救”。 《禮制·王制篇》中說: “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fā)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故應“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边@種居于“中國”的華夏族與居住在“中國”疆域之外的“四夷”文化之別,在《列子·湯問》中亦有反映: “南國之人,祝發(fā)而裸,北國之人,鞨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p>
秦漢至隋唐時期,一般是以王朝中央政權(quán)直接控制的地區(qū)或中原地區(qū)為“中國”,但“華夷之辨”的意識仍然很強烈。值得注意的是,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政權(quán)雖然都是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但只有占據(jù)中原地區(qū)的曹魏政權(quán)被稱為“中國”,蜀、吳兩國也以魏為“中國”?!度龂尽菚O破虜討逆?zhèn)鳌份d:孫策對張昭等臣民說,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p>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契丹人、黨項人、女真人、蒙古人和滿族人在內(nèi)地甚至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quán),當時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突破了“文野之分”和“夏夷之限”的傳統(tǒng)“中國”觀念,在不得不承認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可稱“中國”的情況下,提出了“正統(tǒng)”中國與“非正統(tǒng)”中國的區(qū)分,亦即“夷狄行中國之事曰僭”。[2](P106)清朝前中期, “中國”一詞的內(nèi)涵更為豐富,它不僅包含國家的疆域、人民,而且也包含有政治文化因素。雍正曾說:“夫滿漢名色,猶直省之各有籍貫,并無中外之分別也”;[3]“自古中國一統(tǒng)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晕页胫髦型?,開拓廣遠?!保?]乾隆時期,“中國”的含義更為明確,并常用“中華”、“中土”指稱它?!稓J定西域圖志》卷5《皇輿全圖說》: “中華當大地之東北,西域則中華之西北。”
近代以來,西方殖民列強的入侵,逐漸喚醒了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孫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把“中國”含義發(fā)展到了最高境界。他認為,“對于滿洲,不以復仇為事,而務與之平等共處于中國之內(nèi),此為民族主義對國內(nèi)諸民族也”;“國家 (中國)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保?](P2)黃興也說:“現(xiàn)在中國外患緊迫,我們五族弟兄同心同德,大家負起責任來?!保?](P263)可以說,近代特別是民國時期, “中國”已基本上完成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轉(zhuǎn)變。
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看, “中國”是一個在特定的、相對穩(wěn)定的地理空間范圍內(nèi)不斷擴展的概念?!霸谥袊鴼v史上,邊疆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民族互動的過程,疆域的變化與政權(quán)和民族間關系的變化大體一致。這種現(xiàn)象與中國古代在國家和民族形成過程中獨特的歷史進路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在清代以前中國有疆域的概念,但沒有邊疆的概念?!保?](P24)
歷史上的“中國”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其內(nèi)涵并不一致,層次也有所不同。中國歷史文獻中的“中國”基本含義,始終貫穿著“中央之國”、“宗主之國”、 “萬邦之國”的意思。既然“中國”含有“中央之國”的含義,那么, “中國”之內(nèi),就允許還有許多“國”的存在。因此,在現(xiàn)在中國的疆域內(nèi),歷史上的“中國”也就與許多其他“國”并存不悖。這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點造成的。[8]“清代以前漢族統(tǒng)治者和史籍中所說的‘中國’,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個基礎,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部分;現(xiàn)代中國,是歷史上漢族聚居的中原地區(qū)與各邊疆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結(jié)合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F(xiàn)代中國的歷史,包括了中原地區(qū)及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歷史;包括了漢族的歷史,也包括了歷史上和現(xiàn)代中國各民族的歷史。”[9](P134)弄清了歷史上的“中國”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的關系,對于了解和認識中國邊疆民族問題具有正本清源的意義。
“華夏”一詞,從語義上可以分為“華”和“夏”?!墩f文·華部》: “華,榮也?!?《說文·夊部》: “夏,中國之人也”。但在中國歷史語境中,“華夏”既可指稱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種文化或文明的載體。
“華”有多種含義。根據(jù)《辭?!返裙ぞ邥叭A”字至少有16種含義。作為普通話陰平聲調(diào)的“華”,有“花”同義詞和“當中剖開”兩層含義。作為普通話陽平聲調(diào)的“華”,則包含了“古代漢族自稱華夏,中國因稱中華,省稱華”、 “開花”、“光彩,光輝”、“發(fā)生在云層上緊貼日月周圍內(nèi)紫外紅的光環(huán)”、“華麗,有文采”、“精華”、“浮華”、“(頭發(fā))花白”、“稱美之辭”、“粉”等10種含義。作為去聲的“華”,則包含“山名,即華山”和“姓”兩種含義。[10](P146)
根據(jù)《辭?!返裙ぞ邥慕忉專跋摹弊职?0種含義,即“四季中的第二季,夏歷四月至六月”、“中國人自稱”、“樂歌名”、 “大屋”、 “華采”、“夏后氏”、“十六國之一”、“隋末農(nóng)民起義首領竇建德所建國號”、 “姓”、通“槚”等。[10](P1009)
作為“中國人自稱”的“夏”值得分析?!稌び淼洹分^:“蠻夷猾夏?!笨讉?“夏,華夏?!笨追f達疏:“夏訓大也,中國有文章光華禮義之大?!薄蹲髠鳌斮夜荒辍酚涊d略同: “蠻夷猾夏,周禍也?!蔽鳚h揚雄《方言》卷一謂:“華、荂,晟也 (荂亦華別名,音夸)。齊、楚之間或謂之華,或謂之荂?!?/p>
“華夏”又稱“諸夏”,是“漢族先民或中國(中原)的古稱”。[10](P147)通常認為,“華夏”始見于《左傳》。《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薄稌た资蟼鳌?“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孔穎達疏: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并認為“華”、“夏”連稱“華夏”,“謂中國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華夏為主體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以降,華夏族先后被“秦人”、“漢人”、“唐人”等稱謂所取代,但是,作為中國民族概念的“華”并未消失,并在近代“中華民族”概念產(chǎn)生后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中華民族。
前面已經(jīng)討論了歷史上的“中國”、“華夏”問題,下面著重分析從“中國”、“華夏”到“中華”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根據(jù)王樹民先生的研究, “中華”一詞見于魏晉。它最初用于天文方面,是從“中國”和“華夏”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11]
作為地域名稱,“中華”與“中國”含義相同?!稌x書》卷61《劉喬傳》載:晉惠帝永興二年 (公元305年)東海王越命劉弘、劉喬攻打范陽王虓和劉輿、劉琨兄弟,劉弘曾修書勸劉喬“解怨釋兵,同獎王室”,被拒后上書晉惠帝,說:“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贝艘浴爸腥A”對“邊陲”,系指內(nèi)地郡縣而言。《晉書·桓溫傳》記桓溫上疏:“自強胡凌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jù),權(quán)幸揚越?!薄稌x書·陳頵傳》載陳頵在東晉初年曾上書王導說:“中華所以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所以取材失所?!边@些“中華”,均指中原和郡縣地區(qū)?!盾髯印ば迤芬舱f:“居楚則楚,居越則越,居夏則夏?!边@里的“夏”,亦指中原地區(qū)。
古代“中華”除地理名稱外,還是文化和民族稱謂。據(jù)《晉書》卷128《慕容超載記》,南燕將被晉將劉裕滅亡之時,慕容鎮(zhèn)曰:“今年國滅,吾必死之。卿等中華之士,復為文身矣?!?《宋書·張暢傳》載:“君之此稱,尚不可聞于中華,況在諸王之貴!”此以“中華”稱南朝“衣冠”,是指傳統(tǒng)文化和具有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人民。貞觀二十一年 (公元647年)五月,唐太宗總結(jié)其成功要領“五事”之一時說: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保?2]杜佑《通典·邊防典序》說:“緬惟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焉?!?/p>
“中華”運用于法律文書的最早中文文獻可能是《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卷3《名例》有這樣一條規(guī)定: “其婦女流者,亦留住。”長孫無忌等《疏議》云:“縱令嫁向中華,事發(fā)還從配遣,并依流配之法,三流俱役一年,縱使遇恩,不合原免。”南宋貰冶子曾作《唐律釋文》,以與《宋刑統(tǒng)》相輔。他在解釋《唐律疏議》卷3《名例》關于“中華”的含義時說: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中華?!?/p>
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將“中華”一詞用于政治行動。他在吳元年 (1367)十月命令徐達等北伐后發(fā)布告諭中原地區(qū)人民的檄文中提出了“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并說: “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13]洪武元年 (1368)二月,又“詔復衣冠如唐制”。[14]后來,他還提出“華夷一家”[15]的思想主張。
清朝末年,孫中山在同盟會綱領中,借用“驅(qū)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來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主張,再次把“中華”運用于政治行動和革命實踐。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中國云者,以中外分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16]1913年,內(nèi)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在歸綏 (今呼和浩特市)一致決議“聯(lián)合東蒙反對庫倫”,并通電聲明: “數(shù)百年來,漢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持民國?!保?7]這可能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精英“自覺”中國少數(shù)民族為中華民族重要組成部分的首份政治宣言。
總之,從歷史上的“中國”、 “華夏”到“中華”乃至現(xiàn)今“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演變, “中華”一詞與時俱進,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概括起來,現(xiàn)今的“中華”一詞至少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地域上指自古以來中國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廣大地域;二是文化上指中國各民族共同享有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三是政治上指自古至今中國的政治歷史傳統(tǒng);四是民族含義上的自古以來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諸方面密切關聯(lián)的中華各民族。這四方面的綜合,構(gòu)成了今天人們所說的“中華”一詞的主要內(nèi)涵。雖然今天的“中國”和“中華”從某種程度上說含義大體一致,但在不同的語境下,它們卻表征著不同的語義:“中國”多指我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歷史文化主權(quán)實體,“中華”偏重于表達我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實體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傳統(tǒng)。[9](P155-156)
對于“中華民族”的概念、內(nèi)涵和范疇等問題,已有許多學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討和分析。[18](P205-223)對于中華民族“多元”與“一體”的爭論,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焦點。這個問題爭論的實質(zhì)是民族概念的理解問題。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理論界和學術界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進行的民族識別,也主要是靈活運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義?;谠摱x所識別出來的55個中國少數(shù)民族實體,其民族邊界相對清晰,而民族共同體內(nèi)部則較為復雜,不少民族共同體內(nèi)部還有不同的支系或族群,漢族內(nèi)部也不同民系,而非整齊劃一。這樣,民族的特征論、結(jié)構(gòu)論、系統(tǒng)論、階段論、特殊論等等,在理解中國現(xiàn)實民族實體上遭遇了某種程度的困難。
現(xiàn)實的中國民族實體是經(jīng)過民族識別和國家政權(quán)機關確認下來的,每個中國公民都有其歸屬的民族實體,民族成分也成為中國公民身份的一種標識。在這個非漢族即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中,中國公民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公民通過自己的民族標識享受國家法律賦予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相應政策與權(quán)利。因此,那些能夠享受民族政策照顧的少數(shù)民族公民對民族成分有著更深的認識。盡管這種“民族認同”可能帶有“根基性”或“工具 (或策略)性”,但“認同”本身是有情境和層次性的。
既然“認同”取決于具體的情境和功用目的,人們就會從“根基性”或“工具 (或策略)性”的文化中選擇認同因子。對于公民個體來說,他(她)自身的民族邊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弱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或社群邊界,或潛藏于社會邊界之中,但當社會資源競爭激烈或急需時,他們的民族標識和民族邊界會以恰當?shù)姆绞斤@現(xiàn)出來。舉個明顯的例子,不少少數(shù)民族群眾可能平常不太在意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但當考學、計劃生育、招工招干等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事務需要少數(shù)民族身份進行社會資本動員時,他們的少數(shù)民族身份就會彰顯出來,通過政策加分贏得競爭優(yōu)勢。但是,這種少數(shù)民族身份的社會資本動員亦有其限度,當競爭的雙方或多方來自同一民族共同體或同屬于少數(shù)民族時,他們就會轉(zhuǎn)而選擇更有利于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認同。或者說,當民族認同會給自己帶來某種不利影響時,人們甚至可能會放棄自己原有的民族認同,并對自己的認同重新做出選擇。例如,滿族群眾在清末民初甚至不敢說出自己的真正族屬,而“認同”于漢族或其他民族。
與這些經(jīng)過民族識別的民族實體不同,中華民族是沒有經(jīng)過“民族識別”的,它是晚古和近代用以政治動員的一種民族意識,是知識精英面對內(nèi)憂外患喚醒民眾挽救中國危機的一種文化自覺。它基本上或者說主要是一種政治行動策略。從其民族過程來看,它的民族政治過程相對成功,已發(fā)展到自覺階段,而它的經(jīng)濟過程和社會文化過程則相對緩慢,尚處于自在時期。整個晚清和民國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經(jīng)濟畸形發(fā)展,社會文化亦因政權(quán)更替而難以延續(xù)。新中國成立后,隨著56個民族實體最終確認和強化,中華民族的民族過程則相對虛化,并繼續(xù)朝著它的政治過程邁進,而它的經(jīng)濟過程和文化過程則為56個民族實體所取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民族的民族過程遠比中國56個民族實體緩慢。被定格化的中國公民對自己所屬民族實體的認知,遠遠高于對虛幻的、被建構(gòu)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感知。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民眾來說, “中華民族”不是漢族、壯族、瑤族、苗族等民族實體,而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其民族過程的道路十分漫長。
[1]于省吾.釋中國[A].中華學術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1.
[2]鄭思肖.心史[M].廣智書局,光緒三十一年.
[3]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130[Z].雍正十一年癸丑夏四月己卯條.
[4]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86[Z].雍正七年己酉九月癸未條.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黃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杜文忠.邊疆的法律——對清代治邊法制的歷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楊建新.“中國”一詞與中國疆域形成再探討[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2):1-8.
[9]楊建新.中國少數(shù)民族通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0]辭書編輯委員會.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11]王樹民.中華名號朔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5,(1):6-16.
[12]資治通鑒《唐紀》·卷198[Z].貞觀二十一年五月條.
[13]明太祖實錄·卷26[Z].吳元年十月丙子條.
[14]明太祖實錄·卷30[Z].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條.
[15]明太祖實錄·卷127[Z].永樂二十一年九月己巳條.
[16]章太炎文錄初編卷1別錄[Z].
[17]西盟王公會議招待所.西盟會議始末記[M].第41—45頁。轉(zhuǎn)引自費孝通主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18]徐杰舜.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Abstract:“Chinas”in historical and modern point are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s and levels.In Chinese history context“Huaxia”refers to not only ancient ethnic groups,but also a cultural or civilization carrier.The word of“Zhonghua”developswith time and enriches its connotation from“China”and“Huaxia”to“Zhonghua”in history and present“Zhonghua nationality”.The national process of“Zhonghua nationality”is slower than thatof56minorities and it's still an“imagined community”.
Key words:China;Zhonghua;Huaxia;Zhonghua nation;national process;historical change
(責任編輯 楊永福)
The Correlation among“China”,“Huaxia”,“Zhonghua”and“Zhonghua Nation”in History
LIAO Ya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K281.1
A
1674-9200(2011)01-0011-05
2010-12-0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華南邊陲的民族向心運動與族際關系和諧建構(gòu)的人類學考察”(06XMZ004);霍英東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泛北部灣區(qū)域合作中的民族問題及其對策研究”(111096);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項目“泛北部灣區(qū)域合作中的民族問題及其對策研究——以廣西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為中心”(2006228)。
廖 楊(1972-),男,壯族,廣西金秀人,民族學博士后,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