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勝 余巧文 吳小燕
溝通貫穿于整個護理程序,有效的溝通是接受者所接受到的信息與發(fā)出者所表達的信息內容正好相同。用有效的溝通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兒科護理工作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需要建立新型的護患關系.現對兒科護士與患兒及家長的溝通總結如下:
1.1 要掌握患兒家屬的特點 包括文化程度、年齡段、性格脾氣、身體狀況,通過了解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你可以采用適當的語言進行溝通。要使用禮貌性語言,語言誠摯溫和,給家長留下良好的印象。
1.2 良好的外在形象 護士的儀容、服飾、精神狀態(tài),無論是給患兒還是患兒家屬都會留下很深的印象。護士每天打扮得干凈利索,漂漂亮亮、態(tài)度和藹,舉止優(yōu)雅,無疑會給患兒家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3 以扎實理論、精湛技術作保障加強有效溝通,推動醫(y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是醫(yī)患雙方的共同責任。廣大醫(yī)務人員應加強三基知識和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學習,規(guī)范醫(yī)療護理操作程序,加強在職醫(yī)務人員的繼續(xù)教育,采取崗位練兵、考試考核三基知識,外出學習與進修相結合,提高全體醫(yī)務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為醫(yī)患間有效溝通提供技術保障。
2.1 語言溝通技巧 在使用語言溝通時,因人而異,避免難懂的專業(yè)詞匯,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要注意語調適中,語速不要太快,語音清晰,語氣神態(tài)中充滿關切。并鼓勵家長說出其內心的感受及疑問,注意合理提問,引導話題朝著有用信息的方向發(fā)展。適度的幽默使雙方沉浸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
2.2 非語言溝通技巧 非語言溝通是以人體語言作為載體的信息交流。非語言溝通是一種比語言溝通更為真實的信息,它更趨向于自發(fā)。
2.2.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非語言溝通中最豐富的源泉。微笑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以微笑待人是人際交往中解決生疏、緊張、恐懼的第一要素。護士在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時如果能夠面帶微笑,和藹可親,患兒家屬會感到你親切可信,她會毫無保留地告訴你患兒的病情信息,這樣的溝通就是很有效的溝通,有助于達到目的。
2.2.2 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但我們要注意使用眼神與患兒家屬溝通時目光應柔和親切,略帶微笑,要把目光虛化,不要鎖住對方面部某個部位。談話時適當的音量配合一定的手勢,會減輕交流的難度和障礙,可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充分使用肢體語言表達難以表達的意思。
2.2.3 親切的觸摸 撫摸是非語言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形式,是人類情感表露方式之一,也是溝通交流的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如:安慰、體貼、關心可通過撫摸表達,握住交流對方的手,通常要比通過詞語表達更能使人得到安慰,尤其是你能親親患兒的臉或小手,抱抱患兒,那患兒家屬會感到格外高興,她會感到你親切、可信,直接縮短了溝通的心理距離。
兒科護士面對的是無法表達或不能完全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群體-患兒,所以兒科醫(yī)護人員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就更為重要了,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護理效果及患兒的痊愈。針對兒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要掌握與患兒家長的溝通技巧。
[1] 劉曉楓.護患溝通“度”的把握及對策.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1):183.
[2] 崔雋,于洪.從心理角度談醫(yī)患溝通技巧.包頭醫(yī)學,2007,3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