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峰 王金國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的患者很多,不少病例病情危重,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為主要原因,它們的治療原則相差很大,因此,病因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本實驗擬在通過分析正常人以及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含量,探討血漿NT-proBNP水平與超聲心動圖檢測的一些變量間的相關關系,旨在進一步明確血漿NT-proBNP濃度對心力衰竭的診斷意義及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確診的充血性心衰患者160例,男85例,女75例,入選病例中冠心病患者85例(其中陳舊性心肌梗死61例、缺血性心肌病型24例),病史均超過3個月;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75例。排除了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值 176.8μmol/L)。對照組 160例,男 82例,女7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用ELISA方法測定血漿NT-proBNP的濃度,測定各組中的血漿NT-proBNP的濃度,分別與正常組相比較,并進行各組間的差異性分析。測定各組中的NT-proBNP的濃度水平,并分析有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2 心臟彩色多普勒采用美國菲利浦公司5500型心臟超聲診斷儀。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完成,測定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房內徑(LAD)。以LVEF40%為界分為心力衰竭(CHF)組和非CHF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作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多組間計量資料相互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檢驗。多個樣本均數(shù)間兩兩比較用LSD法。將年齡、血肌酐、LVEF、LVEDD、LAD等臨床及心臟彩超連續(xù)變量指標與logNT-proBNP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關關系,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力衰竭組和正常對照組一般情況無差異,心力衰竭組的LVEF、LVEDD、LAD、NT-proBNP較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不同疾病類別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濃度不同。以缺血性心肌病型患者最高,不同病因患者血漿NT-proBNP濃度間差異使用方差分析檢驗,多個樣本均數(shù)間兩兩比較用LSD法,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的患者很多,不少病例病情危重,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是造成急性呼吸困難的主要原因,病因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然而胸片、心電圖檢查不能準確鑒別病因,超聲心動圖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能滿足急診工作需要,所以有時快速診斷和鑒別診斷比較困難。N-末端腦利鈉肽與腦鈉肽(BNP)均來自同一前體即BNP激素原(proBNP),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并分泌,在心功能不全時其血漿水平升高,在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診治及預后評估方面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2]。BNP有促進排鈉、排尿,有較強的舒張血管和降壓作用,是人體抵抗容量和壓力負荷過重的一個主要工具,是急性心力衰竭的客觀指標之一[3]。心力衰竭時,血漿NT-proBNP和BNP均升高,并且隨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相應變化,NT-proBNP半衰期長,生理活性穩(wěn)定,心功能損害時NT-proBNP增高的比例及絕對值均超過BNP,因此作為早期心功能損害的標志物,它可能更敏感[4]。血漿NT-proBNP水平對呼吸困難患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明確意義,Hobbs等在普通人群中篩查心力衰竭發(fā)現(xiàn),BNP是診斷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標,是自心臟超聲技術引進以來首項簡單方便可以早期快速準確的對心力衰竭作出臨床診斷并對其預后作出評價的血液檢查。由上可得出以下結論NT-proBNP是CHF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有效的量化指標,且快速準確;與UCG相比,NT-proBNP對心力衰竭的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有利于心衰的早期診斷,并對CHF具有排除診斷優(yōu)勢。并能較好的反映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1] 孫同文,王樂信,張彥周,等.腦鈉肽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臨床病情及預后的判斷.中華心血感管雜志,2006,34(7):627-628.
[2] 黃蓓潔,羅艷,徐曉雯,等.血漿腦鈉素在肺源性心臟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比較.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8,7(2):94-96.
[3] 張海峰,席修明,趙麗.B型鈉尿肽對急性呼吸困難病因診斷的臨床意義.中國急救醫(yī)學,2008,28(9):781-784.
[4] 溫偉,張新超,金錦花.血漿 N-末端腦利鈉肽對急性呼吸困難診斷的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9):68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