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娟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氣管插管建立人工氣道應用呼吸機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已被廣泛使用。患者正常通氣和/或換氣功能出現(xiàn)障礙時,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能使患者快速恢復有效通氣并改善氧合,減少呼吸功能的消耗和緩解呼吸機的疲勞,是治療各種呼吸衰竭及危重癥的一種常用的有效的呼吸支持療法。對于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時間較長者,正確有效的氣道護理顯得十分重要。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搶救呼吸衰竭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齡20~87歲。其中肺心病21例,COPD16例,支氣管哮喘2例,重度肺部感染4例。氣管插管前血氣分析顯示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 Hg,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 Hg,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口唇紫紺,雙肺可聞及干濕性啰音及肺性腦病癥狀。
2.1 呼吸機的管理 注意觀察呼吸機各管道有無漏氣,保持呼吸機報警裝置正常工作,如有報警,應及時排除引起報警的原因。呼吸管道內的水分應及時清除,并經常消毒呼出回路管道,以避免呼吸道感染。
2.2 氣道護理
2.2.1 保持氣道的溫度和濕度 人工氣道患者無上呼吸道的溫化、濕化功能,支氣管的分泌物較粘稠,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因此吸入的氣體必須在體外充分的濕化和溫化,以保持氣道的溫度和濕度。須保證室溫18~20℃,空氣濕度60% ~70%,使用呼吸機的加溫濕化器。若分泌物仍粘稠,可定時向氣管插管內注入少量無菌生理鹽水或霧化吸入適量化痰藥。氣道內濕化應適度,過少易使分泌物粘稠,堵塞氣道;過多分泌物則量多、稀薄,引起頻繁咳嗽。
2.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方法,對搶救呼吸衰竭的成功與否起決定作用。吸痰時間間隔視病情而定,當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聽診肺部有濕啰音、呼吸機高壓報警、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時,應進行有效的吸痰。一般2 h吸痰一次,過于頻繁易刺激氣道產生更多的粘液且損傷氣道;頻率過少則痰液易形成痰痂阻塞氣道。吸痰每次不超過15 s,連續(xù)吸痰不超過3次。吸痰前后及間隔期間應給患者充分的吸氧,可改善吸痰時的乏氧現(xiàn)象。吸氧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如有明顯變化應立即停止。
2.2.3 氣管導管的護理 插管成功后,在口腔內放置牙墊,避免氣管導管被咬扁,用膠布及布袋牢固固定。應經常注意導管插入的深度及氣囊里是否漏氣,防止導管脫出、松動或插入過深而損傷氣管黏膜。為防止氣管套囊長時間壓迫氣管黏膜而致黏膜出血、壞死,應每日2~3 h放氣一次,每次放氣3~5 min。
2.3 機械通氣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處理 最常見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其發(fā)生率一般為7%~40%,有的報道高達70%,其病死率為40% ~80%。誤吸、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黏膜損傷、醫(yī)源性感染、濫用抗生素及激素使患者的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等均可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谝陨显颍扇∫韵伦o理措施可盡量減少此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咽喉部分泌物滯留和誤吸,避免胃食管反流;加強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措施;對氣道分泌物定期培養(yǎng),并針對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營養(yǎng)提高免疫力。
2.4 一般護理
2.4.1 病情觀察 使用呼吸機的患者一般病情較重,需進行心電監(jiān)護檢測生命體征,注意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呼吸及自主呼吸與呼吸機輔助呼吸的配合情況,若出現(xiàn)人機對抗,可告知醫(yī)生進行相關處理。插管后應定期檢查血氣分析及電解質,根據(jù)變化調節(jié)呼吸機參數(shù),發(fā)現(xiàn)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時,及時對癥處理。經常觀察痰量及性狀,以便大致了解有無肺部情況。
2.4.2 心理護理 耐心解釋使用呼吸機的重要性,減少患者的恐懼和不安,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赏ㄟ^手勢或筆紙與神智清楚的患者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減輕其緊張情緒。應鼓勵長期使用呼吸機患者加強自主呼吸,以便早日脫機。
2.4.3 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濕潤可防止肺部感染。及時清除口腔的分泌物,每天用棉簽擦拭口腔及牙齒2~3次,徹底清潔口腔。
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的患者病情較重,機體抵抗力低下,病程較長,并發(fā)癥較多,因此科學精心的護理、細致的觀察是預防并發(fā)癥及減少死亡率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認真學習,熟練掌握各種呼吸機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過程中的護理,以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1]姚潔.氣管插管患者應用呼吸機的氣道護理.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2006,15(18):2565-2566.
[2]蔡玉萍.朱順121例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7,32(11):11.
[3]柏宏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0,9(12):5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