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華
(盤錦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職德育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總論
◆鄭少華
(盤錦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工作有著普通高等德育工作的共性,但其個性不容忽視。認真研究高職德育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使高職德育工作充滿生機和活力,勢必成為高職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高等職業(yè)教育 能力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人才
高職教育工作監(jiān)管有著普通高等德育工作的共性,但其個性不容忽視。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不僅會在理論上出現錯誤,而且也會在實踐中走彎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第四條規(guī)定:“實施職業(yè)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由此視之,高職教育工作就有了自己的特點。認真研究高職德育工作的特點與規(guī)律,勢必成為高職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熟練技術工人是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人才。未來的十年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要全面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要求,必須有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工人隊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同志全面論述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快高素質、高技能工作隊伍的培養(yǎng),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一項重要保證。在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過程中,不僅需要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需要大批熟練技術工人。工人階級既是社會物資財富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工人階級隊伍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高職教育特點體現了素質和技能性,是培養(yǎng)有職業(yè)道德和高技能青年生產者的重要途徑。然而,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是不會自發(fā)地形成的,必須依靠教育,從外部系統地進行灌輸,長期地進行培養(yǎng)。因此,我們就要抓住高職德育契機。首先,闡明職業(yè)道德的理論、本質、特性、作用,揭示職業(yè)道德的形成、發(fā)展、原則、規(guī)范;同時,還要講述職業(yè)道德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使廣大學生在校期間逐步樹立職業(yè)思想,明確職業(yè)責任,掌握職業(yè)技能,遵守職業(yè)紀律,一旦進入職業(yè)活動時才能自覺地恪守職業(yè)道德以符合社會主義主人翁的倫理道德要求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作風及行為去待人處事和完成本職工作,使每個人能做的工作都能讓人民滿意。這樣,就可以影響社會,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風氣。
當今的中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的偉大戰(zhàn)略。強烈的時代信息,無不告訴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加快形成和興起符合高職特點的德育工作,即有利于改革開放,又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還有利于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修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水準的提高,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提高的高職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以往那種上節(jié)課、開幾次會、做個報告、看場電影、考試制裁的水平上。而應利用一切可以傳播思想、文化、道德修養(yǎng)的組織條件和物質技術條件,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的教育、良好的黨員教育、電視、錄像、電影、廣播、圖書、報刊、雜志、圖片畫展以及演講、座談、競賽、音樂、舞蹈等多側面現代化啟迪人的宣傳教育手段,使學生在形象化活動中全方位了解社會,認識生活,把握時代脈搏。
高職是一個與社會有著廣泛聯系、由多種因素合力建成的社會單位。因此,高職德育工作一方面在思想建設上應有社會性,在方式方法上要與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產生協調性;另一方面,在德育組成結構的輔助力量上,更注重合力,組成“齊抓共管”的完整陣容。
由于高職德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性和能動性很強的活動,它不僅受到學生對德育要求的制約,而且受到世俗格局的影響。因此,這就決定了高職德育在活動范圍和規(guī)模上,僅僅限于校內是不夠的,必須堅持對社會的把握。利用方便的地理條件,盡可能幫助帶領他們更多走上社會,展開參觀、調查、訪問、游覽、聯歡、對話等活動,充分調動他們的興奮點,自覺增強自我忍讓和價值觀念,把人生設計的坐標校正在社會需求的基點上。
多樣性是高職德育的重要特點,體現了開放型、社會性的態(tài)勢。高職院校是一個較高層次的知識分子聚居的場所,這個特殊環(huán)境中的人們的各方面素質都有一定代表性,并處于一個較高的層次狀態(tài)。他們希望的是熱情奔放、高雅富裕的精神生活,忌憚單調和“苦修苦練”的苛刻生活。由于學生知識漸趨專業(yè)、精力旺盛、接觸社會面廣,普遍養(yǎng)成了重現實輕教學的特點。因此,我們務必要有目的、有組織、有層次、多形式地開展一些適合他們口味的德育活動。比如,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將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能、競技性活動融合為一體,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樂。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我們不只看到資本主義的東西越來越國際化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社會主義影響也越來越國際化了。因此,高職的德育工作必須突破“閉關鎖國”概念,從校園這個“小天地”走向世界,通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多種經濟并存形式去領略國際政治風光,讓學生主動辨析其中的劣勢,從中獲得“知之越深則愛恨愈切”的客觀效果。當然,在放開的過程中,還要處理好“吸收與揚棄”、“放與管”、“堵與通”等多方面關系,使學生會運用比較的方法,把握“道德自由”的真諦,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要求我們在道德評價過程中必須堅持動機效果論。如果說上述諸多方面特點的忍讓是一個較好的基礎奠定,那么的德育效果還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規(guī)律。
第一,適應形式,著力于樹立德育工作新概念。要樹立競爭觀念。優(yōu)勝劣汰,強者自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世人皆知的時代潮流。不僅要求學生是這樣,高職德育工作者尤其要這樣。因此,完善獎懲制度,實行雙重激勵的同時,給予必要的物質激勵;在對某種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即正強化激勵的同時,也給予某種行為以否定和懲罰,即強化激勵。以雙重激勵感召人,凝聚人,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師生的積極性。
第二,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德育工作新途徑。德育工作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就必須要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繼承創(chuàng)新,兩者不可偏廢。中華民族有著世界上所少有的優(yōu)良傳統。如果我們割舍了它,創(chuàng)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傳統經驗固然不可能給新形式下的所有的新矛盾、新問題提供現成答案,這就決定了必需有更多的心舉措和更大的力度,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擺正位置,著力于建設德育工作隊伍。21世紀初,需要一支精明強悍的德育工作隊伍,在這一點上應該重視。否則,形式主義必然重演,給我們繼續(xù)制造許多麻煩。
總之,高職德育工作將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嚴峻挑戰(zhàn),如果不能認清其自身特點和把握好基本規(guī)律,那么,在困難的事態(tài)面前,高職德育工作必定會無所適從,制約著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