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景 李小青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關于文言文教學有這樣兩條:
1.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課標》在“(教學)內容和要求”中,既提出“文”方面的要求,也提出“言”方面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多是從“言”的角度進行教學,即進行所謂的“串講”,稍好一點的是能在講 “言”的過程中稍稍兼顧一下“文”。分析原因我以為有以下三點:
1.高考各省市命題,文言文分數大多在20分左右,一般為三四個選擇題加上一個翻譯題,基本都為“言”方面的題目。
2.不少教師有一種觀念,認為全部掃清了“言”的障礙是理解“文”的前提,甚至認為只要解決了“言”就可應付考試了。
3.文言文本身就比現代文難教,復雜。若按《課標》規(guī)定,文言文教學既要注重“文”,又要注重“言”,就表明教學中要兼顧兩者,即古漢語文字的教學和古典文學的教學。
這就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陷入了 “見 ‘言’不見‘文’”的境地中,造成了很多弊端。最常見的有這樣兩種表現:
1.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感覺煩瑣,枯燥無味。學生是為了考分硬著頭皮去學,自然難以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在課堂中教師不能穿插些課外故事之類的,整個課堂就會顯得死氣沉沉。教師只要檢查學生的文言文知識,總會大搖其頭。
2.大量的文言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中的文化資源和寫作范例,但由于學生興趣泛泛,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等都被浪費了,更遑論去吸收和借鑒其中的文化內涵和寫作技巧了。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言”與“文”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呢?這是個頗讓人傷腦筋的問題。我們嘗試探究一下。
首先,我想我們得搞清一個問題,“言”與“文”這兩個方面孰輕孰重。如果按照高考導向,“言”占有20多分的比重,實在不可小視。但就能以此否定“文”嗎?當然不能。有鑒于此,我們得出結論:“文”與“言”二者應該并重。
那么,怎么辦呢?我們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是要從文本自身做起。文言文客觀存在著與學生的情感距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語言文字的古今聯系也是客觀存在的,作為高中學生在經歷了初中的語文學習之后,基本的古文閱讀能力已經具備了。一篇文言文就語言文字的難度來說,也就有難有易了,那么我們的重點也就出來了。我個人認為,視語言文字的難易程度來說,“言”難,則“言”為重,基本的語言文字理解都成問題,不弄懂“言”,還談什么“文”呢;“言”易,則“文”為重,重點去注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里的“重”,只是有所傾斜,而不是過分關注,完全忽視了另一者。
以下只是筆者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也有對一些前輩教學方法的借鑒之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能批評指正。
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那么教師要做到“文”與“言”并重。
1.以“文”帶“言”,“文”后歸納“言”。 這種方法基本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串講”,但又有所不同。因為串講法中,教師的“講”過多,重“言”而輕“文”。此種方法的前提是該文言文在語言上不是太難,完全可以在探究問題中結合注釋、工具書順帶解決其中一些語言問題。更重要的是,立足在“文”,可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比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篇目,課下注釋較詳細,文言詞匯也易懂。我們就可以先從“文”教學方面入手,從探討歷史人物的性格、功績開始。如為什么毛澤東說“不可沽名學霸王”?廉頗是個“小肚雞腸”的人嗎?“完璧歸趙”能不能說明“曲在趙”?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挑選重點字詞加以解釋。因為《史記》是文言文中的典范,既是對前人語言文字的繼承,也是為后世語言運用立下的規(guī)范,所以有大量字詞需要積累。這種情況下,在解決“文”這一層面的問題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集中歸納一些有價值的較常見的語言現象。如“范增數目項王”、“吾得兄事之”、“頭發(fā)上指”等句中詞語活用。這些詞語不影響對“文”的理解,可以在采取第一種方法處理好“文”的問題之后,再有選擇地指導學生歸納總結這些語言現象,以便以后觸類旁通。
2.學“文”前先釋“言”,“言”明后再學“文”。 這種方法適合文言字詞難度大的古文。我以為,先秦的古文可采用此種方法。這些古文本身篇幅不長,只是少數字詞影響文義的理解,那么就把明“言”這一步提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先理解“行李”“貳”“軍”“陪”“封”“肆”“敝”等詞語,然后再去探究燭之武在退秦師中所展現出來的高超說話技巧和對人心理的精準把握能力。
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以“文”帶“言”,以“言”促“文”,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文言文。
1.現在的高中學生,見多識廣,視野開闊,掌握信息量大。如果老師掌握的信息少,將不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更調動不起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課外的“文”上多下功夫,將學生不知道的信息告訴他們。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各種方式向學生擴散,讓新奇的“文”吸引住學生。
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印發(fā)明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組織學生討論“完璧歸趙”能不能說明了“曲在趙”的問題。在學生的贊成和反駁中,完成對“文”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又因為興趣的產生,完成對“言”的掌握。
在學習《鴻門宴》和《項羽之死》中,穿插課后“鏈接資料”中的幾首詩,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烏江亭》、李清照《夏日絕句》。介紹錢鐘書《管錐編》中對項羽的評價,《史記》中王陵、陳平和韓信對項羽的評價。讓學生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另外,再介紹在“彭城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以及“東城快戰(zhàn)”中對騎兵的運用,研究“項羽在中國騎兵史的地位”,探討項羽在軍事上的杰出才能。教師的這些準備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內課外知識,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言”。
2.教師在教學中既忠于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要主動拓寬學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學習,為學生介紹除課本外的文言篇目,激發(fā)學生興趣??梢越榻B《世說新語》《搜神記》《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聊齋志異》中的篇目,這些作品的部分篇目簡短,在“言”的難度上較為簡單,適合中學生閱讀,并且“奇”與“怪”的事情也正好抓住學生好奇心理,讓其主動去翻閱字典,疏通字詞,去學習“言”。
我們要注意在學習這些課外篇目時,把握好課內課外時間的分配,運用好早自習的時間,因為文章簡短,所以不用占用課內時間。可以分組學習同一篇目,布置若干問題,寫讀后感,然后在課堂集中匯報研究成果。這樣既掌握了“言”,又理解了“文”,還激發(fā)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3.讓學生分組探究,但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個性、智力、能力、思維品質等因素組建小組,使每個組成員的對文言文的學習能力均衡起來,讓優(yōu)等生發(fā)揮優(yōu)勢,中等生得到提高,學困生獲得幫助,大家能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筆者教《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的形式,進行文言知識概括,按照 “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詞語”“古今異義”“特殊文言句式”分門別類,最后分組分項目交流。此外,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分組討論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假如是單個學習者都能解決的問題再去讓學生合作,就不能體現合作的價值。例如在講《燭之武退秦師》時,對本文中的“說話藝術”展開討論?!而欓T宴》一文中教師可設置 “疑點”:“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在探討這些“言”和“文”方面的問題時,學生喜討論、會討論,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