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鐳
(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云南 臨滄 677000)
《魯濱孫飄流記》稱得上是世界經典,中國對這部經典的譯介也一直在進行中,雖然已經有了30多個版本,但是依然沒有終止的跡象,似乎也沒有終止的必要。那么,在不同的版本之間,究竟有哪些是值得關注的呢?本文試圖從譯介學的角度入手,通過對三個典型版本的比照,來分析對這部經典的誤譯與誤讀,并著重指出,這種誤譯與誤讀其實正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1898年,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一位跛足青年開始翻譯《魯濱孫飄流記》,從此拉開了這部作品在中國長達百年的譯介與接受的歷史。跛足青年名叫沈祖芬,或許是與其獨特的身世有關,他立志將這本書譯介給中國讀者,并希望借小說冒險進取的精神“以藥吾國人”。這部名為《絕島飄流記》的節(jié)譯本于1902年始得刊布,為有案可查的《魯濱孫飄流記》的最早譯本。[1](P119~120)
1905年12月,林紓、曾宗鞏合譯的《魯濱孫飄流記》(以下簡稱林譯)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次年4月,兩人合譯的《魯濱孫飄流續(xù)記》又由該館推出,從而成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魯濱孫飄流記》譯本。[2](P898~899)林紓以降,譯者輩 出,譯作頗豐?,F僅列兩部影響較大的譯作:徐霞村譯《魯濱孫飄流記》(以下簡稱徐譯)及黃杲炘譯《魯濱孫歷險記》(以下簡稱黃譯)。徐譯最早于1937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2](P784)與林譯的文言相左,徐譯使用白話,且譯文暢達,從而影響極大?!遏敒I孫飄流記》入選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書目,采用的就是徐霞村的譯本。
1996年,黃杲炘完成了他的《魯濱孫歷險記》。[3](譯本序P7)黃譯與徐譯的最大區(qū)別就是黃譯是全譯本,即包括《魯濱孫飄流記》與《魯濱孫飄流續(xù)記》。林紓與曾宗鞏接連翻譯了這兩本書,使其成為一個整體。以后的譯者基本上是對《魯濱孫飄流記》的翻譯,黃杲炘將兩書合一,定其名為《魯濱孫歷險記》。但是,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只是它的第一卷,其內容與徐譯一致。
為了統(tǒng)一,本文在對作品進行分析時,一律以《魯濱孫飄流記》來稱呼,其內容不包括《續(xù)記》。
1.神與天
歐洲文學有兩個源頭——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文化與以《圣經》為代表的古希伯來文化。[4](P313)《圣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魯濱孫飄流記》當然不會例外。據筆者統(tǒng)計,原文中的God一詞出現了139次。[5]然而,由于中西相異的文化背景,對這一詞的翻譯可謂是五花八門。
魯濱孫初登荒島,在盡力搬運船上物品后,開始分析自己的處境。原文中有這樣一句:But God wonderfully sent the ship in near enough to the Shore.[5](P53)在徐譯與林譯中,God皆譯為“上帝”,盡管現在看來,這種譯法還是不夠妥當,但是與黃譯相比,則恰當得多。這一句的黃譯為:“但老天大顯神通,讓船漂到海岸附近”。[3](P61)這里至少有兩點不準確。一是“老天”,過于中國化,顯現不出西方宗教文化的背景;二是“漂到”,體現不出神的力量。徐譯較為準確,“但上帝卻不可思議地把船送到海岸附近”。[6](P58)這里并不是說有些譯者不懂西方文化的基督教背景,而是有意無意地將其中國化,以求適應中國的讀者。
2.罪與罰
在對自己的處境進行比較分析時,魯濱孫將其分列。原文中的兩列分別是E-vil/Good,對它們的翻譯,三者皆不同。徐譯為“壞處/好處”,黃譯為“不幸/幸運”,林譯則為“悲慘/安逸”。在《魯濱孫飄流記》中,Evil一詞共出現了13次,作名詞時,它的含義是這樣的:
(1)[U]a force that causes bad things to happen;morally bad behaviour
邪惡;罪惡;罪行
(2)[C,usually p l.]a bad or harm fu l thing;the bad effect of sth
害處;壞處;弊端[7](P696)
由此可以看到,Evil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罪惡”。在譯作中,將其譯為“壞處”、“不幸”,就會失去該詞所蘊含的深意,而將其譯為“邪惡”、“罪惡”,又會讓中國讀者摸不著頭腦。在筆者看來,Evil是指魯濱孫由于違背父命即他所說的犯了“原罪”而受到的“懲罰”;Good則是神的恩賜。其實,在《圣經》里面就有這樣的句子:“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與惡。(The man has now become like one of us,knowing good and evil.) ”[8]這似乎可以作為一個較好的佐證。
3.禮拜五
對于《魯濱孫飄流記》中的Friday,林譯與黃譯為“禮拜五”,徐譯為“星期五”。在筆者看來,還是譯為“禮拜五”為好?!靶瞧谖濉敝皇且粋€日期或天文術語,而“禮拜五”則蘊含著宗教意味。
禮拜五是作品中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首先,文中絕少人物描寫,然而卻對禮拜五的相貌大書特書,且極為溢美之詞。在魯濱孫眼中,他是一個眉目清秀、修短合度的漢子,個子很高,處處長得都很勻稱;而且五官生得很端正,既顯英武又和藹可親;頭發(fā)、膚色、臉、鼻子、牙齒……總之是一切都那么令人賞心悅目。[6](P182)其次,魯濱孫對禮拜五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關心,如果把他與魯濱孫的妻子兒女進行比較,更讓人驚訝。在《魯濱孫飄流記》中,魯濱孫對自己的婚姻及家庭的記述極為簡略:for first of all I marry’d,and that not either tomy Disadvantage or Dissatisfaction,and had three Children,two Sons and one Daughter;But my wife dying,and …[5](P248)僅僅 28個單詞,就把從結婚到亡故的一段時光寫完了。而且自己的感覺也是“馬馬虎虎”。在《魯濱孫飄流記》中,禮拜五共出現了177次,他不僅是魯濱孫的幫手,還是魯濱孫對別人實行教化的試驗品。
1.原動力與神力
作為一名新教徒,又常年飄泊海外,魯濱孫的宗教信念并不是特別虔敬。他曾在島上樹過一個十字架,但卻用來刻劃日期;他曾計算時日進行祈禱,后來卻發(fā)現把日期弄錯了;而且,在很長時期內,他除非是在賭咒立誓時,才會提及神的名字,而這樣其實是對神的褻瀆。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魯濱孫特別重視來自內心深處的神秘的力量。That whenever I found those secret Hints,or pressings of my Mind,to doing,or not doing and Thing that presented;or to going this Way,or that Way,I never fail’d to obey the secret Dictate,though I knew no other Rea-son for it,than that such a Pressure;or such a Hint hung upon my Mind.[5](P142)
魯濱孫并沒有把一切都歸諸于神力,他認為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但是這力量來自于自身——There are some secret moving Springs in the Affections.對于 secret moving Springs,徐譯為“原動力”,黃譯為“潛流”,而林譯為“暗潮”。神的力量模糊了,魯濱孫正是靠自己的堅定信念和積極的努力,才終于把荒島建設成了樂園。
2.絕島與社會
魯濱孫總是在急匆匆地告別陸地,告別社會。在《魯濱孫飄流記》中,人類文明社會成了魯濱孫避之不及的所在;狂躁無度的大海、渺無人煙的絕島,反而成了他的圣地。自從19歲時出海,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就在大海與荒島上度過了。
盡管在荒島上的生活極為艱辛,但是魯濱孫憑借自己艱苦卓絕的奮斗,把荒島建成了樂園。他對自己在島上的生活極為滿意,neither could I be said to want any thing but Society,and of that in some time after this,I was like to have too much.[5](P119-120)其實,魯濱孫對 Society 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按黃譯的說法,魯濱孫需要的是“同我一樣的人”,[3](P142)但是他見到一個腳印就嚇得半死;徐譯認為是“人與人的交往”,[6]p132可是我們看到魯濱孫并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生活,他不愿按照父親的意志去做律師,而是毅然出海。筆者認為,魯濱孫想要的是一個人,一個像禮拜五那樣的英俊淳樸、遠離文明社會且忠于自己的人。林紓將其譯為“社會之樂”,[9](P107)還是比較恰當的。
在文明日益“發(fā)達”的人類社會中,人的欲望也在不斷膨脹。只有在遠離人類文明的絕島,人們才能明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魯濱孫對破船中金錢的既無所謂又終不舍的態(tài)度,凸顯了他徘徊與文明與荒野之間“交叉地帶”的矛盾心情。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魯濱孫是一位積極進取、甘于冒險的拓荒者,現在,讀一讀下面的話,再來想一想。A ll our Discontents about what we want,appear’d to me,to spring from the W ant of Thankfulness for what we have.[5](P105)《魯濱孫飄流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異樣的世界。在這里,與世隔絕的荒島暗示了人類最后的樂園。而守望一方凈土,守護一處心靈的憩所,就成了現代人永恒而又艱難的追求,或許,《魯濱孫飄流記》的魅力即在于此。
[1]葛桂錄.中英文學關系編年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2]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英)笛福(Defoe,D.)著,黃杲炘譯.魯濱孫歷險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英)笛福(Defoe,D.)著,王曉紅注釋.魯賓孫漂流記[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5.
[6](英)笛福著,徐霞村譯.魯濱孫飄流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7](英)霍恩比著,王玉章等譯.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圣經.創(chuàng)世紀3:22(Genesis3:22).
[9](英)達孚著,林紓,曾宗鞏譯.魯濱孫飄流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