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近
(閩東日報社,福建 寧德 352100)
淺談新聞標題的制作藝術
□徐龍近
(閩東日報社,福建 寧德 352100)
好標題是好新聞不可或缺的要件,一個鮮活生動的新聞標題,往往會讓新聞鮮活生動起來。新聞標題對新聞本身來講,不僅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提高新聞的影響力等方面,也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讀者雖然對新聞內容已經(jīng)忘記了,但是一提起那些膾炙人口的新聞標題,立刻又覺得記憶猶新。因此,為了更好的詮釋新聞內容和吸引讀者,制作新聞標題除了力求準確外,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要做到多樣性和靈活性結合,做到“百花齊放”。
新聞標題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使讀者一看標題就能馬上知道報道的大致內容?;谶@一點,現(xiàn)在很多人都提出新聞標題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簡短的新聞標題,醒目、動聽、易記、易傳,好處是多方面的,尤其對于頭版的要聞稿件和其他版的一些重要稿件,簡約的標題,加上粗重的字號,可以使報紙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短標題的好處很多,筆者在實踐中,也認為該短的標題,盡量不要做長。例如這幾個標題:
A.公積金,能否圓你住房夢
B.行政訴訟,百姓看來不輕松
C.寧德IC卡電話傷痕累累
以上幾個標題是筆者在《閩東日報》上發(fā)表的新聞作品標題,做得都比較簡潔。在制作這些標題時,筆者都不加引題和副題,從標題的字面上看,馬上就可以知道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談的是什么。
既然短標題講求的是簡潔明快,制作新聞標題時就要“濃縮”文章精華,要“吃透”稿件內容,領會新聞事件的實質,抓住文章核心,切忌籠統(tǒng)和空乏。據(jù)《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一書中介紹,1955年,毛澤東親自編《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對大部分材料重新擬定了題目,把一些原來“冗長、累贅,使人看了頭痛的標題”,改得簡練而醒目。如有一篇材料原題為:
天津市東郊區(qū)詹莊子鄉(xiāng)民主、民強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如何發(fā)動婦女參加田間管理
共33個字。毛澤東揮筆改為:
婦女走上了勞動戰(zhàn)線
只用了9個字,簡單明了,又抓住了主題。又如,另一篇材料原題為:
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山
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
毛澤東改為:
看!大泉山變了樣
改得簡潔凝練,一目了然。這種做法在制作新聞標題時很值得學習。
實際上,有些新聞標題的字數(shù)一旦受到條條框框限制,就無法生動地體現(xiàn)新聞的內容,無法很好地將新聞在版面上凸顯出來。長標題的優(yōu)勢是可以較為全面地概括和反映新聞事件的內容,充分、完整地表達文章的觀點。制作長標題要深挖和彰顯文章的“特色”,把標題做精致一些,盡量引人注目,不必對要不要引題、副題以及字數(shù)的多少考慮太多。一個有特色的長標題不僅不會影響報紙的吸引力,相反,還可以極大地增強這些新聞的可讀性。筆者曾經(jīng)在《閩東日報》社會新聞版的“人間萬象”欄目編發(fā)了一組新聞,標題如下:
A.兩個鄰居扭打 叔叔弟弟助戰(zhàn)
弟弟敲人一扁擔 換來刑期年半
B.老農(nóng)上市購貨 青年騙他賭博
贏了兩回迷心竅 袋里錢財輸?shù)?/p>
C.姐妹買藥途中 誤入人販牢籠
人販遇警跳窗跑 法網(wǎng)恢恢難逃
這一組社會新聞的字數(shù)都在200字左右,盡管有一定的可讀性,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如果沒有很好地在標題的形式上做一些“功夫”,搞一點“花樣”,在版面上就很容易被讀者忽略,發(fā)表也就沒有太多的意義。筆者以為,越是這樣的新聞,越應在標題上下功夫,爭取讓標題活起來,使標題生動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新聞內容或再現(xiàn)新聞場景,讓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幾個標題,盡管比較長,字數(shù)都是25個字,但讀起來不僅不累,反而能給讀者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增強了表達效果,也救活了這一組稿件?!吨袊侣劤霭鎴蟆吩凇秷罂u介》版曾以“錯落有致的標題”為題,對上面筆者制作的這幾個社會新聞標題以及其他幾個較長新聞標題進行了評點和肯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不單單簡短的新聞標題有生命力,只要符合版面的需要,符合讀者的閱讀需要,長標題也有生命力。
新聞的本質功能是傳播各類信息,讀者閱讀報刊也是為了獲取和了解社會上發(fā)生的各種信息。因此,新聞標題中的信息含量和質量便成了吸引力大小的關鍵因素。這種憑“信息”吸引讀者的標題,往往不以華麗的辭藻和巧妙的形式見長,而是用樸素平實的語言準確地傳遞新聞中最重要的信息,筆者稱之為“素面朝天”的標題,比如今年6月份《閩東日報》這幾個標題:
A.我市昨增殖放流大黃魚苗600萬尾
B.高考成績預計本月24日可查詢
C.寧德火車站新增3臺自動售票機
D.市區(qū)一幼兒園用方便面給孩子當點心
這幾則新聞標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標題直接反映出了新聞中最重要的和人們最關心的信息,新聞信息本身成了最搶人眼球的亮點。不看文章,只看標題,也大體知道新聞事實的主要內容,標題對讀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標題就是新聞。
制作“素面朝天”的標題,要求在制作標題時要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和概括能力,善于把報道內容中最主要、最精華的東西提煉出來,以準確、簡練的語言體現(xiàn)在標題上,切忌籠統(tǒng)和空乏。有的報紙上一些標題不吸引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太籠統(tǒng)、太空泛,寫會議新聞就以“××會議召開”為標題,報道成績往往使用“成果顯著”、“形勢喜人”等等,這些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太高,缺乏鮮明的個性,流于一般化,讀者看得眼乏,引不起興趣,不僅沒有美感,反而讓人感覺很蒼白無力。“素面朝天”的標題是一種自然美,是一種有實實在在內容的自然美。
當然,一份報紙不可能從頭到尾都是“素面朝天”的標題,對有些新聞的標題進行“化妝”,給可讀性強的好新聞“包裝”上可讀性強的好標題也是非常必要的。
這就要求在制作這些新聞標題時,要巧妙運用修辭,“妝”要化得恰到好處,要讓人覺得不管是“濃妝”還是“淡抹”,都恰如其分。例如這兩個標題:
A.康厝有只“攔路虎”
過往司機盼“武松”
B.夫妻想發(fā)財“攜手”拐賣婦女
犯罪上法庭“并肩”接受審判
第一個標題寫的是1998年春節(jié)前后,福建省福安市康厝鄉(xiāng)某村借省道修路、車輛分流要經(jīng)過該村之機,設立關卡,向過往車輛收費,是一起典型的公路“三亂”事件。筆者在寫稿時,對標題進行了再三斟酌。當時正好是農(nóng)歷“虎”年的年頭,中央電視臺又正在熱播電視連續(xù)劇《水滸轉》,為此,筆者采用了比喻和對仗的修辭手法,對標題進行了一番“化妝”,利用“虎”年效應和《水滸轉》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將公路“三亂”比喻為“攔路虎”,將糾風整治部門喻為“武松”,變枯燥為生動,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和宣傳效果。這則標題,受到同行和讀者的贊譽,歷久而不忘。這篇報道后來還獲得福建新聞獎二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三等獎,筆者認為,標題的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個標題寫的是一對夫妻因拐賣婦女,雙雙被判刑的案件,為了突出這對夫妻在犯罪過程中狼狽為奸的惡劣行徑和被審判時的丑態(tài),筆者在編輯稿件時,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對標題進行了修改,有意拆開“攜手并肩”這個成語,并加上引號,使標題具有濃重的諷刺意味,讀了大快人心。
筆者在采寫寧德地區(qū)海域開始進入伏季休漁的一篇稿件時,用了“16日零時,魚兒開始喘口氣”這樣一個標題。這個標題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對標題進行了“化妝”,雖然讀者不能馬上從標題中明白文章具體寫什么,但能很快吊起讀者的胃口。為什么魚兒在16日零時開始喘氣?一下子就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了解事情真相的欲望。當從文章中得到事情真相后,回頭再看標題,讀者會從中深深體味到,過度捕撈已經(jīng)使海洋生態(tài)顯得“疲憊不堪”,似乎看到一條條小魚正在垂死掙扎,張著嘴巴尋求救助,使新聞更加生動。
新聞標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學問。在新聞事實和語言環(huán)境確定的情況下,不同的語言表達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閱讀效果。報刊上被人稱贊的好標題,大多都在譴詞造句和形式結構上別出心裁,給人以語言的美感。也因為如此,制作標題才需要提倡百花齊放,不拘一格,只有這樣,這門語言藝術才能爭奇斗艷、異彩紛呈,讓人覺得美不勝收。以李娜在本年度法國網(wǎng)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奪冠這則新聞為例:
今年6月4日,中國金花李娜成功擊敗衛(wèi)冕冠軍、意大利名將斯齊亞沃尼,成為第一個捧起網(wǎng)球大滿貫賽單打冠軍的亞洲選手,書寫了中國網(wǎng)球燦爛的輝煌時刻。第二天,各家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給予大篇幅報道,并大多圍繞李娜的名字作出了各種趣味橫生的新聞標題,筆者從網(wǎng)絡上就搜索到幾十條不同的新聞標題——
《京華時報》的標題為“額滴神娜”,巧妙地運用了電視劇《武林外傳》中佟湘玉那句耳熟能詳?shù)目陬^禪,生動活潑。
《成都日報》的標題為“沒錯!娜就是冠軍!”,讀罷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自豪、自信的感覺。
《齊魯晚報》的標題為“亞洲有李,娜更精彩”;《每日新報》的標題為“李程碑,娜樣美”。運用諧音,將李娜的姓名加入中間,既是褒揚,又很活潑。
《重慶商報》的標題為“娜樣怒放,征服世界”,點出了“中國網(wǎng)壇一姐”已經(jīng)蜚聲國際的身份。
《揚子晚報》的標題為“娜一吻,娜么美”,并配發(fā)了李娜親吻獎杯的圖片。
《現(xiàn)代快報》的標題為“我愛你,中國娜”,點出李娜的勝利不僅是她個人的驕傲,也是整個中國的自豪。
《成都商報》的標題為“娜一夜,愛姜山更愛美人”。不但巧妙地化用了流行歌詞,還將李娜的愛人姜山的名字也融入其中,非常吸引眼球。
《羊城晚報》的標題為“娜可真?!保弧渡钊請蟆返臉祟}為“娜不得了”。贊嘆之間,似乎每個字的“臉上”都掛滿喜悅。
同一個新聞題材,如果標題都差不多,沒有區(qū)別,會讓人感覺有些壓抑沉悶,引不起什么興趣。而上面這些媒體制作的標題,無異于一朵朵“奇葩”盛開,不僅讓新聞更加生動鮮活,更加富有感染力,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也讓標題這門語言藝術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