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統(tǒng)君
(徐州醫(yī)學院 公共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
時統(tǒng)君
(徐州醫(yī)學院 公共教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自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問世以來,圍繞著哲學基本問題的各種爭議一直未平息過。其實,無論是哲學的本性,還是哲學的歷史,都決定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全部哲學唯一的基本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在哲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座亙古及今的理論豐碑,堅持和發(fā)展這一原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思維;存在
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是由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第一次以理論的形態(tài)、用哲學的語言明確提出并集中闡述的。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①然而,自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問世以來,圍繞著哲學基本問題的各種爭議也接踵而至。為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現就哲學的本性與哲學的歷史兩重維度再談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并未過時,也永遠不會過時,并在此基礎上全面考察、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歷史價值。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發(fā)問和思考,哲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及諸如文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它的高度抽象性。哲學就是通過系統(tǒng)的概括與精致的反思,構建起人類精神文明成果中最一般、最普遍、最高級的智慧之塔。而這一切皆源于當人們運用哲學方式去把握世界的時候,總是從整體性維度來敞開人生活于其中的宇宙世界。這種方式對我們了解世界的真實形態(tài),顯然是必要的,它是對具體科學以分門別類的方式來把握世界的超越、揚棄,以分而別之方式敞開、切入世界所展示的科學圖景,固然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世界,但人們獲得的也許只能是有關這個世界的知識碎片。②因此,哲學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整體性的“世界圖景”,而且也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了一種蘊含著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
正是由于哲學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相較于宗教的、藝術的、常識的和科學的等方式具有自身的獨特意義,因此,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其使命就是試圖實現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認識和界定,使世界在人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人類提供心靈的慰藉。哲學既然是作為世界觀的學問,這就決定了其所涉略的問題是極其廣泛的。舉凡有關自然、社會、思維和人生領域的重大問題,幾乎無不入其研究范圍。但這些問題之間絕不是無差別的千人一面或絕對同一,在哲學的“問題域”中有一類問題是哲學需要著重加以解決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學在本質上回避不了、必須給予直接或間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種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它的解決規(guī)約和影響著解決其他哲學問題的原則、方向。這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③
那么,究竟什么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呢?由于哲學是研究整個世界的,因此,從邏輯上講,哲學最高問題應該是關于存在的問題。因為,只有肯定了世界的存在,才談得上探究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但是,由于這個問題是人提出來并由人來回答的,因而人同外部世界之間必然形成一定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都是為人而存在的?!皠游锊粚κ裁礀|西發(fā)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④那么,對于具有精神或意識特質的人來說,人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又涵攝哪些方面呢?顯然,具有以實踐為基礎的自覺能動性的人無論是作為實踐主體還是認識主體,都必須要有客體、對象的存在。任何對象、客體當然是不依賴于主體而存在的,但對象乃是人的對象,無論是實踐對象還是認識對象,只有對人來說,才具有“對象”的規(guī)定性。與具體科學不同,作為具有從整體性維度把握世界的理論品性的哲學恰恰要對這個關系本身進行探討,并以哲學的特有語言,把這一關系抽象概括地表述為具有普適性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⑤顯然,哲學基本問題是根源于人類的生活實踐,而非純粹的玄想和思辨,正是哲學自身具有的理論品性,決定了源于人類現實生活的哲學基本問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其具體表現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在哲學兩千多年的發(fā)展進程中,雖然不同的哲學家從各自的哲學體系出發(fā)曾經對哲學下過各自區(qū)別的定義,但這并未否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哲學唯一的基本問題。因為,“任何哲學,只要它是哲學,即使是宗教化的哲學但不是哲學化的宗教,都或明或暗地體現出這一哲學最高問題的存在。”⑥
在遠古時期,人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構造,不懂得思維、感覺是人的心理現象,加之受夢境的影響,認為人的思維、感覺是一種平時寓于人的身體之中死亡時卻能夠離開肉體的靈魂的活動,因而產生了靈魂不死和萬物有靈的觀念,這種觀念的實質就是人類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最初思考。所以,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產生如同宗教一樣,“根源都在于蒙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⑦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也起過巨大作用”,⑧但在當時,由于基督教神學在一切領域居于至高無上地位,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只是在歐洲人從基督教中世紀的長期冬眠中覺醒以后,才被十分清醒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雹崴?,這一時期的哲學就主要探究“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對此,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曾指出:“思維與存在的對立是哲學的起點,構成哲學的全部意義?!雹庠凇蹲罱聡軐W》中,黑格爾又指出:“哲學給自身規(guī)定了這樣的任務:即把哲學的基本觀念、思維與存在的統(tǒng)一作為對象,并加以掌握?!?費爾巴哈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神是否創(chuàng)造世界,即神對世界的關系如何,這個問題其實就是關于精神對感性、一般或抽象對實在、類對個體的關系如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屬于人類認識和哲學上最重要又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整個哲學史其實只在這個問題周圍繞圈子?!?這樣,在對哲學發(fā)展理論進行深刻洞察并在各種哲學體系關于哲學基本問題已有闡述的基礎上,恩格斯合乎邏輯地歸納并集中論證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為整個人類哲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升到一個全新的理論高度。
可見,哲學史上存在的“哲學系統(tǒng)的分歧和多樣性,不僅對哲學本身或哲學的可能性沒有妨礙,而且對于哲學這門科學的存在,在過去和現在都是絕對必要的,并且是本質的?!?一定程度上,對哲學自身理解的“分歧和多樣性”,與其說是對立的,還不如說是互補的,正是這些“分歧和多樣性”印證了一部絢麗豐滿的哲學發(fā)展史就是圍繞著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展開的。
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在整個哲學理論體系中居于基礎的地位,全面把握這一理論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作為人之精神性存在方式的哲學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1、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是揭示哲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指南,它決定著哲學的根本性質和根本方向。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方面,恩格斯指出:“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chuàng)世說的人(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創(chuàng)世說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第一個方面,即思維與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方面。其具體的表述就是:思維與存在誰是世界的本原,二者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在決定論的思維中就是二者誰先誰后、誰決定誰、誰依賴誰的問題。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第一方面的回答,我們把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劃分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因此,在哲學史上,不管哲學思想如何的卷帙浩繁,不管哲學家怎樣的燦若星海,只要我們以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尺度,就能從這種迷離混沌的狀態(tài)中厘清一個頭緒來,就能發(fā)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直是哲學家們據以哲學反思的非此即彼的兩種世界觀。哲學視野內的一切思想觀點,不是屬于唯物主義世界觀,就是屬于唯心主義世界觀,企圖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第三條路線”、“中間派”是不存在的。由此,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彰顯了哲學發(fā)展歷程中存在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對立的歷史圖景,揭示了形形色色哲學流派的根本立場及其根本分歧之所在,從而為人們提供了理解和掌握哲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首要基礎。
2、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為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選擇正確的思想路線奠定理論前提。人們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要制定出正確的思想路線,必須在承認思維和存在之間客觀區(qū)別的前提下,還要正確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并實事求是地謀取二者間具體的、歷史的同一。這就是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另一方面,即“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第二方面。在哲學史上,凡是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做出肯定回答的,都屬于可知論者,即認為世界是可以被人認識的;反之,凡是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做出否定回答的,皆屬于不可知論者,即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認識或至少不能被完全認識的。只有承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并且運用正確的意識合目的地改造世界,才能達到思維與存在的實質統(tǒng)一。由此,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展示了哲學發(fā)展歷程中存在的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圖景,從而構成了評判各種哲學學說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扎根于現實,能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改造現實世界的強大精神武器的重要標志。
3、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廓清了人們對社會歷史觀問題的種種歧見,為科學的社會歷史觀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指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然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前的唯物主義雖然都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主張,但都局限于對自然領域的認識,并沒有把物質本原論徹底地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這就形成了在社會歷史領域唯心史觀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歷史圖景。而這種歷史理論存在著兩個致命的缺陷:“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fā)展程度看作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歷史學,至多是積累了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這兩個缺陷既決定了唯心史觀的非科學性,又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社會學”和歷史學不可能達到真正科學的水平。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將一般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延伸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自然地將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具體化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并對其作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解答,從而創(chuàng)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至此,不難發(fā)現,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創(chuàng)立與社會歷史觀基本問題的科學解決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在不斷的推進對哲學基本問題內涵深化和發(fā)展的進程中實現了社會歷史觀的根本變革。
4、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為人們正確理解規(guī)律的客觀性、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領域規(guī)律本質上的同一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列寧認為:“規(guī)律就是關系……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前的一切哲學都沒有正確地揭示出規(guī)律的客觀本性。主觀唯心主義者認為規(guī)律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档戮驮鴶嘌裕阂蚬?、規(guī)律性并不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的思想所固有的,是先于經驗的,因為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客觀唯心主義者則認為規(guī)律來源于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比如,黑格爾固然承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但他卻堅持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實質上是某種“絕對觀念”的規(guī)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運動規(guī)律是“絕對觀念”運動規(guī)律的外部體現。形而上學唯物論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前提出發(fā),雖然承認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但囿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卻從根本上否認了人類社會規(guī)律的客觀存在。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真正的揭示了規(guī)律的客觀本性,即不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著規(guī)律,而且人類的主觀世界、主觀思維領域同樣遵循著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并且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領域的規(guī)律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對此,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guī)律,因而兩者在其結果中最終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須彼此一致,這個事實絕對地支配著我們的整個理論思維。這個事實是我們的理論思維的本能的和無條件的前提?!?這表明,主觀世界是在觀念的形式中反映著客觀世界的內容,是在概念中凝結著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坝^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由此決定了主觀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具有邏輯上的同構性,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思維規(guī)律的要求,思維規(guī)律都在發(fā)揮著固有的作用??梢姡麄€人類哲學認識論領域、思維領域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并非是一種懸置或預設,其內在的邏輯淵源在于思維和存在、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本質上的同一性。不理解這一點,很容易導致把認識論、思維領域存在的規(guī)律當作是預設的、固定的結論傾向的發(fā)生。
總之,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在哲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座亙古及今的理論豐碑,由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斗爭是長期的,“透過許多新奇的詭辯言辭和學究氣十足的煩瑣語句,我們總是毫無例外地看到,在解決哲學問題上有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派別?!?因之,我們既要堅決反對否認哲學基本問題客觀存在的虛無主義傾向,又要堅決批判將哲學基本問題、特別是將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關系簡單化、庸俗化的教條主義傾向,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考察和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的首要前提。
注釋:
①⑦⑧⑨??《馬克思斯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19、220、220、220、220、221 頁。
②楊國榮:《哲學何為》,《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③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35、21 頁。
⑤⑥苗力田、李毓章編:《西方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2、2 頁。
⑩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第3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92頁。
?黑格爾著:《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240頁。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21頁。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 1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24頁。
??《列寧選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25、227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82、217 頁。
?《列寧全集》,第 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128頁。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頁。
責任編輯:許如江
B27
A
1671-2994(2011)02-0011-04
2011-02-17
時統(tǒng)君(1971- ),男,江蘇東海人,徐州醫(yī)學院公共教育學院倫理與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應用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