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姿榕 龔一云 楊麗萍
1.成都軍區(qū)民族民間醫(yī)藥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4;2.成都軍區(qū)22分部西站第一干休所,云南 昆明 650031
從宋代醫(yī)家錢乙,在其《小兒藥證直訣》中提出“腎主虛,無實也”的論點,明清醫(yī)家多宗其說,清代醫(yī)家江筆花明確寫出“腎無實證”之語。對慢性腎病的辨治,多拘泥于“腎無實證”之說,一直影響到現代。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國中醫(yī)腎病學術會議”等才認定水濕、瘀血、濕濁等實邪在腎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此時辨證才臻于完善,其療效也相應得到提高。同道專家認為慢性腎病發(fā)病是多因素所致、多層次受累、多屬性表現,臨床表現有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癥[1]。在我們臨床實踐中,如何以虛實辨證論治慢性腎病,取得更高療效,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根據我們臨床病例資料和體會,以虛實論治慢性腎病做如下探討。
所謂“實”,指邪氣實。常見的實邪有:濕熱,辨證要點是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膩干。常選茵陳、黃柏、蒼術、石韋、白花蛇舌草等;濕濁,辨證要點是小便渾濁、舌苔白厚腐膩。常選茵陳、藿香、厚樸、法半夏、茯苓、白豆蔻、通草等;風濕,辨證要點是小便泡沫甚多,舌苔白厚,常選防風、蟬蛻、僵蠶、葛根等;瘀滯,辨證要點是小便有血或實驗室檢查見有紅細胞 (根據中醫(yī)出血必有瘀,瘀滯致出血的觀點而認定),或顏面皮膚呈深赤色,舌有瘀點、瘀斑或舌下絡脈怒張,常選桃仁、紅花、丹參、當歸、水蛭等。
病案舉例
何某,女,32歲,癥見:顏面及四肢浮腫3個月,體倦乏力,納差,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雙脈滑數。尿常規(guī)檢查:潛血 (++),尿蛋白“++++”,紅細胞8~10個/HP,24小時尿蛋白定量18.6g,抗核抗體 (—),腎活檢病理為IgA腎病 (局灶節(jié)段型)。中醫(yī)辨證為濕熱中阻夾瘀滯。處方:黃芪15g、白術10g、制半夏10g、丹參10g、水蛭10g、太子參15g、茯苓10g、茜草10g、石韋15g、白花蛇舌草30g、甘草6g、每日一劑,水煎服。
3周后尿常規(guī)陰性,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8g,四肢浮腫減輕,眼瞼微腫,體倦乏力好轉,飲食好轉,舌質紅、舌苔白膩,脈細稍數。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白蔻仁10g,貓須草20g,10劑,水煎服。以后在加減治療3月。半年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所謂“虛”,指正氣虛。常見脾 (氣)腎陽虛和肝腎陰虛兩型。慢性腎炎以脾腎陽虛為多見,補脾氣常選補中益氣湯重用參芪,溫腎陽多用金匱腎氣丸,酌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紫河車、龜甲膠、鹿角膠等。肝腎陰虛型一般選用六味地黃丸或知柏地黃丸。血尿明顯加旱蓮草、仙鶴草、白茅根、生地榆、大小薊之類。
病案舉例
徐某,女,42歲。2008年10月15日初診。病史:患者1年前因顏面、眼瞼、四肢浮腫而去醫(yī)院檢查,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腎炎,一直服用激素治療,效果不明顯,經人介紹前來診治?,F癥:顏面、眼瞼、四肢輕度浮腫,晨起眼瞼腫脹明顯,胸悶,氣短,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有泡沫,時有耳鳴、腰痛,舌質淡苔薄白。尿常規(guī)檢查:尿蛋白“+++”。辨治:證屬脾腎陽虛,夾風濕瘀滯,治以補益脾腎、治以祛風通絡。處方:制附片30g(先煎)、桂枝15g、熟地15g、淮山藥30g、山茱萸15g、茯苓30g、澤瀉20g、黃芪50g、白術20g、淫羊藿20g、金櫻子30g、僵蠶20g、蟬蛻20g、水蛭5g、防風12g、石韋20g、桑寄生20g、杜仲20g。每天1劑,水煎3次,三次藥液混合分3次服。
11月4日二診。已無耳鳴,腰痛減輕,晨起頭昏痛,小便仍有泡沫,脈沉弱。守上方加益母草30g、貓須草20g、繼服10劑。
11月25日三診。復查尿常規(guī):尿蛋白“+”。效不更方,繼服上方。
次年3月21日復診。近4個月來一直服用上方加減治療,其間曾因感冒、勞累,病情雖有反復,但仍屬穩(wěn)定,自覺服中藥后身體抵抗力增強、感冒減少,畏寒肢冷已減,復查3次尿常規(guī)顯示:尿蛋白微量,紅細胞陰性。改用金匱腎氣丸和六味地黃丸鞏固善后。半年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虛實夾雜證為慢性腎病多見證候,有的實中夾虛,而以實證為主;有的虛中夾實,以虛為主;也有虛實并重者。至晚期多表現為正氣虛極、邪氣亢盛以致攻補兩難。治療要點辨清虛實消長,根據主攻緩急、虛實兼顧的原則遣方用藥。實中夾虛者,以攻邪為主,兼顧其虛;虛中夾實者,以補虛為主,輔以攻邪;虛實并重者,則虛實并舉,雙管齊下。
病案舉例
李某,女,40歲,2006年1月15日初診。顏面及雙下肢水腫半年余,極度乏力、蒼白、尿量減少,于2005年12月5日至20日,在省級醫(yī)院腎內科住院,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腎性貧血”。當時 BUN19.6/L,SCr475umol/L,尿蛋白3g/L,Hb67g/L,RBC2.03×1012/L。建議血液透析治療?;颊咭蚪洕鷹l件所限未能進行,來我所中醫(yī)門診治療?,F癥:顏面及雙下肢水腫,頭暈,神疲乏力,腹部脹滿,食后加劇,惡心嘔吐,尿少,大便已5日未解,終日臥床。閉經2個月。查面色蒼白無華,氣短懶言,雙瞼及下肢水腫,舌質淡白、苔黃厚膩,脈弦細。中醫(yī)診斷:水腫、虛勞。辯證:濕濁穢毒內停,致手足陽陰腑氣失降,脾不健運;膀胱氣化不利,水濕溢于肌膚。先治其標:和胃降逆,通腑解毒,佐以益氣養(yǎng)血。處方:陳皮15g、半夏15g、生姜3片、竹茹15g、黃芩10g、雞內金20g、枳實15g、厚樸20g、生大黃15g(后下)、茯苓30g、車前子30g(包煎)、黃芪20g、黨參20g、當歸10g,每日1劑,水煎服。
1月25日二診:服上藥后二便增多,腹脹好轉,嘔吐減輕,可少許進食。以上方加貓須草20g,服藥至2月底,小便通行,雙下肢水腫消退,眼瞼水腫輕微,體力漸增。病情好轉,又依證調方,改以益氣疏表透邪、降逆化濁、暢利下焦。改方:黃芪30g、黨參20g、荊芥15g、蟬蛻10g、藿香15g、黃連15g、半夏15g、雞內金10g、紫蘇梗、紫蘇葉各15g、竹茹10g、橘紅15g、姜黃15g、澤瀉20g、茯苓30g、生大黃20g(后下)、厚樸10g、大腹皮10g、丹參15g、水蛭10g、貓須草20g。
上方服至1月后,顏面浮腫消退,大便通暢,嘔吐止,晨起惡心。每日已可室內活動8—9個小時,舌苔薄黃膩。復查SCr260umol/L,BUN16.3mmol/L。血壓140/105mmHg。繼以上方加強通腑之力 (改生大黃25g、厚樸15g、加檳榔15g),并加入益腎潛陽之品 (牛膝20g、決明子30g、菊花15g、桑葉15g)。每日一劑,水煎服。
上方服至6個月后,血壓120/90mmHg,已可獨立上二樓,大 便 每日 1—2次。復 查 SCr250umol/L,BUN5.8mmol/L,尿蛋白 0.3g/L,RBC2.85×1012/L,Hb93g/L。繼以上方加減調治2個月,月經來潮,量色正常,可承擔輕體力勞動。每日外出散步1—2小時。湯藥改為每2日1劑,至3個月后停湯藥,半年后隨診病情仍穩(wěn)定。
目前,西醫(yī)對慢性腎病的治療,主要依靠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但存在的問題是,患者對激素容易產生依賴性,停藥或減藥時容易出現反復?,F已證明,其可加重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和促使患者自身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的抑制和萎縮。至于免疫抑制療法,則存在著免疫反應失敗的問題,其療效也令人疑惑。
關于對慢性腎病的中醫(yī)藥治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已廣泛運用于臨床,但由于理論上的偏差,直到20世紀80年代,成效甚少。走了30多年的彎路,其源蓋出于不究典籍,偏信后世一家之言,囿于“腎無實證”之說,盡從虛治,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通過近年來的中醫(yī)臨床實踐證明,五臟皆有氣血陰陽與寒熱虛實,腎臟也不例外,也有虛實之分。有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的不同,要消除腎病的各種癥狀,促進腎功能恢復,必須以辨證論治為指導,關鍵在于辨清虛實,在治療中辨別虛實消長情況,分別施治,尤為重要。
慢性腎病往往以水腫、蛋白尿為主要表現,臨床觀察多出現脾胃證候,誠以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而水聚為害。然水飲通過胃之受納、脾之運化、肺之通調、腎之氣化,方能完成其代謝過程,其中脾胃為水液代謝之樞紐,故在辨清腎臟虛實基礎上,從脾胃論治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慢性腎病病程較長,風濕濁瘀日久入絡,耗氣傷陰損血,是病情頑固、不易根除之由。因此,臨證診治中強調絡脈瘀滯,采用活血化瘀、搜剔絡脈的蟲類藥,其療效又有所提高。
[1]黃學寬.郭子光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