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亮,王爭瑞
新鄭市公路工程處,河南新鄭 451100
橋梁的基礎承擔著橋墩、橋跨結構(橋身)的全部重量以及橋上的可變荷載。橋梁基礎往往修建于江河的流水之中,遭受水流的沖刷。所以橋梁基礎一般比房屋基礎的規(guī)模大,需要考慮的問題多,施工條件也困難。
剛性擴大基礎是橋梁實體式墩臺淺基礎的基本型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基礎外伸長度與基礎高度的比值必須限制在材料剛性角的正切tanα的范圍內。若滿足此條件,則認為基礎的剛性很大,基礎材料只承受壓力,不會發(fā)生彎曲和剪切破壞。剛性擴大基礎即由此而得名。此基礎施工簡單,可就地取材,穩(wěn)定性好,也能承受較大的荷載。
橋梁的樁基礎是橋梁基礎中常用的型式。當地基上面土層較軟且較厚時,如采用剛性擴大基礎,地基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往往不能滿足要求。這時采用樁基礎是比較好的方案。水流稍深的江河道上的橋梁也多用樁基礎。
樁基礎由若干根樁與承臺兩部分組成。每根樁的全部或部分沉入地基中,樁在平面排列上可成為一排或幾排,所有樁的頂部由承臺聯(lián)成一個整體,在承臺上再修筑墩臺,如下圖所示。
樁基礎的作用是將墩臺傳來的外力由其經過上部軟土層傳到較深的地層中去。承臺將外力傳遞給各樁起到箍住樁頂使各樁共同工作的作用。各樁所承受的荷載由樁身與周圍土之間的摩阻力及樁底地層的抵抗力來支承。因此樁基礎一般具有承載力高、穩(wěn)定性好、沉降小、沉降均勻等特點。在深水河道中,樁基礎可以減少水下工程,簡化施工工藝,加快施工進度等優(yōu)點。
樁基礎有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和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灌注樁兩種,因為鋼筋混凝土樁的承載能力大,耐久性好。具體根據施工技術上有:
1)鉆孔灌注樁:鉆孔樁的直徑一般為0.8m~1.0m。樁身混凝土標號不低于C15,水下部分不低于C20。樁內的鋼筋籠的主筋直徑不小于14mm,并不少于8根。即使按照內力計算不需要配筋時,也應在樁頂3m~5m內設置構造鋼筋。這種樁的特點是承載力大,施工設備簡單,操作方便;
2)打入樁:是將預制好的鋼筋混凝土樁,通過打樁機打入地基內。預制樁一般邊長為30cm~40cm的方樁,樁身混凝土標號不低于C25。樁內縱鋼筋要求通長布置,且要加密柱兩端的箍筋或螺旋筋的間距。這種樁適宜于各種土層條件,且不受地下水位的影響,樁可以標準化生產;
3)管柱基礎:直徑較大的空心圓形樁稱為管柱,用管柱修建的樁基礎,又稱管柱基礎。管柱基礎一般適用于深水、無覆蓋層、厚覆蓋層、巖面起伏等橋址條件。管柱可以穿越各種土質覆蓋層或溶洞,支承于較密實的土上或新鮮巖面上。一般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柱或鋼管柱。1957年建成的中國武漢長江橋首次采用直徑1.55m的管柱基礎。管柱通過覆蓋層下沉到基本巖層,再在管柱內用大型鉆機鉆巖達到必要的深度,然后放置鋼筋骨架,灌注水下混凝土,使管柱在巖壁中錨固。60年代初,中國南京長江橋采用了直徑 3.6m的預應力混凝土大型管柱基礎。管柱基礎能達到氣壓沉箱所不能達到的水下施工深度,可避免在水下和高氣壓下作業(yè),有利于工人健康,而且不受洪水季節(jié)影響,可常年施工。因此管柱基礎應用廣泛。管柱直徑也不斷增大,如中國南昌贛江大橋采用的管柱直徑達5.8m。
它是以沉井作為基礎結構,將上部荷載傳至地基的一種深基礎。
沉井是一種四周有壁、下部無底、上部無蓋、側壁下部有刃腳的筒形結構物。通常用鋼筋混凝土制成。它通過從井孔內挖土,借助自身重量克服井壁摩阻力下沉至設計標高,再經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便可成為橋梁墩臺的整體式深基礎,參見下圖。沉井基礎的特點是埋深大、整體性強、穩(wěn)定性好,能承受較大的豎向作用和水平作用,沉井井壁既是基礎的一部分,又是施工時的檔土和擋水結構物,施工工藝也不復雜。因此這種結構型式在橋梁基礎中得到廣泛使用,隨著施工技術的提高,還將得到應用與發(fā)展。
沉箱基礎又稱之氣壓沉箱基礎,它是以氣壓沉箱來修筑的橋梁墩臺或其它構筑物的基礎。
沉箱形似有頂蓋的沉井。在水下修筑大橋時,若用沉井基礎施工有困難,則改用氣壓沉箱施工,并用沉箱作基礎。它是一種較好的施工方法和基礎型式。它的工作原理是:當沉箱在水下就位后,將壓縮空氣壓入沉箱室內部,排出其中的水,這樣施工人員就能在箱內進行挖土施工,并通過升降筒和氣閘,把棄土外運,從而使沉箱在自重和頂面壓重作用下逐步下沉至設計標高,最后用混凝土填實工作室,即成為沉箱基礎。由于施工過程中都通入壓縮空氣,使其氣壓保持或接近刃腳處的靜水壓力,故稱為氣壓沉箱。
沉箱和沉井一樣,可以就地建造下沉,也可以在岸邊建造,然后浮運至橋基位置穿過深水定位。當下沉處是很深的軟弱層或者受沖刷的河底,應采用浮運式。
我國在深水急流中修建了不少橋梁,已積累豐富的深水基礎工程設計和施工技術。如在采用大型管柱基礎來取代氣壓沉箱的施工方法,管柱直徑從1.5m發(fā)展到5.8m,水下深度達64m。在沉井施工方面,成功地開發(fā)了先進的觸變泥漿套下沉技術,大幅度地減少了圬工數量,并使下沉速度加快3~11倍。剛竣工的江陰長江大橋,其支承懸索的北岸錨錠的沉井的平面尺寸達69m×51m,埋深58m,是世界上平面尺寸最大的沉井基礎。大型深水基礎還成功地采用雙壁鋼圍堰內抽水封底并加管柱鉆孔的型式,圍堰直徑達30m~40m。還廣泛地采用和推廣了大直徑鉆孔灌注樁基礎,直徑1.5m~3.0m,并對更大直徑的空心樁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如北鎮(zhèn)黃河公路橋采用鉆孔深度已達到104m。最近在大型基礎上已開始采用地下連續(xù)墻的施工方法,并獲得成功。
橋梁工程是一項復雜的建設工程,根據其使用任務、性質和將來發(fā)展的需要,全面貫徹安全、經濟、適用和美觀的方針。
[1]馮景臣,邵曉豐,莊立志.鉆孔灌注樁施工中常見事故的處理方法[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01(S1).
[2]葉壽瑛.江濱路Ⅰ號橋橋梁基礎施工技術[J].福建建設科技,1999.
[3]張帆.強涌水復雜地質條件下大型橋梁基礎施工技術[J].中國港灣建設,2006(1).
[4]白海貞.淺談在軟土地基中橋梁深樁基礎的施工技術[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9(5).
[5]F·萊昂哈特,姚玲森.大跨徑橋梁基礎[J].中外公路,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