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黑龍江省建三江分局種子管理處,黑龍江 佳木斯 156300
水稻在正常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除必須吸收碳、氫、氧、氯、磷、鉀、鈣、鎂、硫、鋅、硼、錳、銅、鐵、鉬、氯16種營養(yǎng)元素外,吸收硅的數(shù)量也很大。據(jù)分折,每生產(chǎn)100kg稻谷,需吸收硅17.5kg~20.0kg,故水稻有“硅酸植物”之稱。另據(jù)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林繼雄研究測定,每生產(chǎn)100kg稻谷,需吸收氮1.6kg~1.9kg、磷0.8kg~1.3kg、鉀1.8kg~2.8kg,三者的比例約為1:0.5:1.2。不同生育期,水稻對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量是不同的。南方水稻(早稻和晚稻)氮的吸收量,分菇期為總吸收量的2.3%~35.5%,長掐期為48.6%~58.7%,結實期為15.9%~19.0%;磷的吸收量,分渠期為15.9%~18.7%.長穗期為47.4%~57.0%,結實期為24.3%~36.7%;鉀的吸收量,分渠期為20.5%~22.9%,長穗期為51.8%~61.9%,結實期為16.2%~27.7%。東北早稻氮的吸收量,分渠期為整個生育期總量的79.4%,長穗期為11.02%,結實期為95.8%;磷的吸收量,分渠期為41.26%,長穗期為26.26%,結實期為32.48%;鉀的吸收量,分渠期為40. 96%,長穗期59.04%,結實期不再吸收。
氮素吸收量:分渠期,北方稻高于南方稻,南方稻的早稻高于晚稻;長穗期,南方稻高于北方稻,晚稻高于早積;結實期,氛的吸收量下降,南方稻高于北方稻。磷素吸收量:分渠期,北方稻比南方稻高1倍以上;長穗期南方稻高于北方稻;結實期南方晚稻最高,北方稻次之,南方早稻最少。鉀素吸收量:分渠期,北方稻比南方稻高約1倍;長穗期,北方稻和南方稻基本相肖;結實期,北方稻基本不吸收。
南北稻區(qū)土壤不同,在施肥配比上應有所差別。南方土壤多偏酸,磷素較為豐富,而缺鉀;北方稻田多偏堿,缺磷,而且施磷肥后易被土壤固定,而鉀卻相對豐富。所以,南方水稻較合理的氯、磷、鉀之比為 1 :(0.3-0.5):(0.7-1.0),平均為 1 :0.4 :0. 9 ;而北方水稻施肥養(yǎng)分配比以1:0.5:0.5更為合適。
化肥又稱無機肥或礦質(zhì)肥,是指直接或間接供給植株營養(yǎng)元素,促進生長,增加產(chǎn)量,改善品質(zhì)的化學物質(zhì)。水稻在生產(chǎn)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常量元素,如氮、磷、鉀、硅、硫、鈣、鎂等。還需要少量的微量營養(yǎng)元素,如鐵、錳、鋅、鉬、銅等。水稻生長所需要的這些營養(yǎng)元素土壤中不可能全部提供。因此,只能施肥來補充不足部分營養(yǎng)元家。例如根據(jù)“N”示蹤測定,從移栽到最高分渠期的氮吸收量31%來自土壤氮,69%來自肥料。如果移栽后不能及時追施返青肥和分榮渠就不能確保有效分渠。所以,化肥在水稻生產(chǎn)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合理補充土壤中缺乏的營養(yǎng)元素,積累養(yǎng)分,提高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產(chǎn)量;不同階段施用化肥可以增強水稻對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抵抗能力和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稻米質(zhì)量,提高稻米的商品價值。
水稻的施肥量一般可根據(jù)目標產(chǎn)量, 對于中、低產(chǎn)稻田,農(nóng)戶為了省工,多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不再追肥。對于高產(chǎn)稻田,在根據(jù)目標產(chǎn)量確定施肥量后,施肥的一般原則是有機、無機肥相結合,施足基肥,普施面肥,早施追肥。但因品種不同,施肥方法各異。
對生育期短的地區(qū)或品種,如東北地區(qū)的早熟種,華北地區(qū)的麥茬稻,南方的早稻,大都采用攻前保后施肥法,即重施基肥,基施用量占總施肥量的14%以上,并早施重施分渠肥,酌情施用穗肥,達到“前期轟得起,中期穩(wěn)得住,后期健而壯”的要求。主攻穗數(shù),適當爭取粒效和千粒重。
對于中稻,常采用前促中控施肥法,即重施基肥,基肥用量—般占總施肥量的70%~80%,并重視分渠肥和穗肥,在分渠末期、穗分化始期控制施肥,即所謂“攻頭、保尾、控中間”。這種施肥方法穗粒并重,既要爭取穗頭多,又要增加粒數(shù)。
稻田有機肥的施用應采取翻耕時全田均勻撤施、隨即翻入耕作層中的辦法,一般每畝施2m3左右。有機肥的種類很多,如綠肥紫云英、沼氣肥、草塘肥、堆肥、廄肥、稻草還田、精制有機肥等。無論何種有機肥,均應是腐熟好的。氮肥可分為三部分施用:一小部分在蓄水耙地后作面肥,一部分留作追肥,另一部分作基肥。不論基肥和追肥,氮家化肥均應深施,才能提高肥效,減少損失。氮肥的品種,應施銨態(tài)氮肥和酰胺態(tài)氮肥,如硫酸銨、碳酸氫銨、氯化銨和尿素等。不應該施用硝態(tài)氮肥,如硝酸銨、硝酸鈉、硝酸鈣等,因為這些肥料施入水田后,移動性大,易隨水淋失,降低肥效;也會在還原層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把硝態(tài)氮轉(zhuǎn)化為氮氣和氧化氮而逸失到空氣中,造成氮宏大量損失,降低肥效:磷肥因其移動性小,應作為基肥全部施入根系分布最多的土層中。磷肥的種類,南方酸性土壤應以構溶性磷肥為主,如鈣鎂磷肥、鋼渣磷肥等,少施水溶性磷肥,如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等。水溶性磷可在插秧時蘸秧根施用,省肥料,見效快。在北方偏堿性土壤,可以施用水溶性磷肥,以提高其肥效。又因其易被鈣離子結合而固定,使有效性降低,應適當加大施用量。水稻在拔節(jié)以后才大量吸收鉀肥,到生育后期需要量仍較多,鉀在土壤中以離子狀態(tài)被吸附,植物極易吸收,所以鉀肥一般作基肥一次施入稻田耕作層。有些高產(chǎn)稻田,也可以把鉀肥分作基肥和在拔節(jié)孕穗期兩次施用,有促進分渠和莖稈發(fā)育、促進灌漿、增加粒重和抗倒伏的作用。
水稻對微量元素比較敏感.南方酸性水稻土易缺鋅,當土壤有效鋅低于0.5mg/kg時,應及時補充鋅肥,一般每畝用1kg~2kg硫酸鋅作基肥施入。因鋅肥有后效,一般每2年施用1次。不提倡在復混肥中添加微量元素。筆者經(jīng)驗認為,補充微量元素,以葉面噴施效果最好。水稻袖穗后,及時噴施0.2%~0.4%磷酸二氫鉀2次~3次,每次每畝50kg~75kg,也是水稻奪取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
[1]吳忠明,胡蓉芬.水稻無公害平衡施肥技術探討[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3(5).
[2]艾治勇,馬國輝.水稻倒伏研究現(xiàn)狀[J].作物研究,2004(S1).
[3]羅明.小、中、大苗三種栽培制度水稻的氮肥運籌研究[D].揚州大學,2004.
[4]牛翠芳.依據(jù)水稻需肥特點采用平衡施肥技術[J].農(nóng)業(yè)技術與裝備,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