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波,張 雪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城中村的人居環(huán)境分析及改造思考
高宇波,張 雪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概括城中村的現(xiàn)狀并結合太原市現(xiàn)階段的改造情況,提出要正確把握城中村的定位,并從制度和形式上提出改造措施。
城中村;現(xiàn)狀;定位;改造措施
城中村是一種低標準的高密度聚居區(qū)。村中的民宅大多仍采用院落式住宅形式,院落內建筑密度超高,最高者甚至達到90%以上,容積率高至6,樓間距卻往往不到2m。這些住宅的通風,采光和消防達不到基本要求,卻積聚了大量的人口。如太原某城中村169棟住宅共1 640間房,住有3 785人,平均每間2.3人。
道路狹窄閉塞,大多不能滿足消防、急救、環(huán)衛(wèi)等車輛通行?!俺侵写濉钡木€網基本上都是明線,線路交錯,缺乏合理的規(guī)劃,給安全留下了隱患。在排水方面,有的地方采用雨污合流制,有的地方甚至沒有排水管道,有些則是明溝排水,污水亂流,嚴重地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
“城中村”的村民已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農村以種地為產業(yè)的格局,村民已經不再靠天吃飯,但他們文化水平低下,沒有技術,思想還是停留在小農階層。土地二元所有制結構又使得村民可以低價甚至是無償?shù)娜〉猛恋氐氖褂脵啵鲎屚恋嘏c出租房屋便成了一條生財捷徑,于是房屋租賃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民隨意搭建增建房屋就是受到利益的驅動,由原來的“靠天吃飯”轉變?yōu)椤翱糠砍燥垺?。例如親賢村地處太原市繁華的長風街附近,村內出租屋的租金隨著附近的地價一直在飆升,城中村的村民成為居住城市里的特殊群體。城市在進化,村莊在消失,村民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該有的身份。
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時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由于條件限制以及城中村的房屋租賃價格遠遠低于城市商品房,租賃房屋成為外來人口解決居住問題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太原的小東流村,普通的單人套間一個月只需200~300元,而在市區(qū)一般在500~700元左右。
在一些大專院校附近的“城中村”如塢城村、移村、許西村、前北屯、后北屯等,也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租住房屋,學生在此租住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
近些年來,城中村從進城務工人員的聚居地,逐步變成了城市“蟻族”的“蝸居”地。他們都來自城市之外的地方,被比喻成螞蟻的人群——大學畢業(yè)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每到上下班高峰,在城中村附近車站上下車的年輕人都是成群結隊的。
城中村在公眾眼里是“廉價住區(qū)”的代名詞,是“臟亂差”的典型,如果朝著這樣的方向發(fā)展不能徹底解決出現(xiàn)在城中村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正確的角色定位才能使改造事半功倍。客觀的講,提供廉價住房的社會角色只是城中村過渡、暫時性角色。
據(jù)2006年太原市統(tǒng)計局調查統(tǒng)計,太原市外來暫住人口共有26.2萬人,90%居住在六城區(qū),除了一些建筑民工居住在工地外,55%以上的居住在城中村。與此相類似的還有許多大學畢業(yè)生或一部分本市常住人口,或由于單位無宿舍(現(xiàn)在大多企業(yè)、公司不安排住宿),或由于還正在求職,他們有很大一部分進入了城中村居住,就是因為城中村房價便宜,能住得起。對于那些從事商業(yè)、餐飲業(yè)、服務業(yè)的經營者,城中村更是他們的首選,往往把他們的服務員整體安置在某一村民的一座小樓上。這正反映出了城市建設的缺口。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些外來人口以及這一部分常住人口的,而城中村為他們提供了居住便利,滿足了他們的居住需求,彌補了城市建設的不足。
新區(qū)建好了,舊區(qū)拆不了,反而建得更多。在楊家堡、狄村、寇莊等城中村可以看到,數(shù)個工地都在熱火朝天地施工。在一處工地上,據(jù)工人講,他們準備蓋的是6層樓,是主家在原來4層的基礎上加蓋到6層的。同樣的景象,在下元村也能看到,由于地理位置較好,村民們一下就蓋到6層或8層,成了一個個的“炮樓”;沙溝村,村里統(tǒng)一蓋了兩座高樓,用于安置本村村民的居住;但舊院里,車水馬龍,村民仍在熱火朝天地加蓋房屋。究其原因:農民建房并不完全是為了多獲得拆遷費,而是因為出租房屋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公眾參與交流有障礙。村委會和村民掌握著詳細的基礎數(shù)據(jù),而相關的規(guī)范以及法律規(guī)章制度是政府掌握著,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政府和村委會,村民之間的不信任,在磋商,交流上產生了分歧,阻礙了城中村改造的進度。
此外還有打著城中村改造的名義,搞房地產,違規(guī)銷售等等問題都陸陸續(xù)續(xù)的出現(xiàn)在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
結合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現(xiàn)階段以及未來長時期內,多數(shù)的中國城市居民都要居住在集合式的住宅里,集合住宅指在規(guī)定的土地上有規(guī)劃的建造的住宅,現(xiàn)在的住宅小區(qū)、公寓住宅、企業(yè)宿舍等都是集合住宅。
既然城中村的“廉價住區(qū)”是城市發(fā)展中的過渡居所,那么,它逐步過渡到與城市住宅相近就是理所當然的了,這時城中村就符合城市居住發(fā)展的需要了。因為集合式住宅符合中國住宅發(fā)展的規(guī)律,它滿足了不同人群對于居住的需求。在“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稀缺,被看做是灰色地帶的城中村,采用這種居住方式是最實際和最可行的,在中國,它注定會成為住宅建設的主流方式。
把村里那些分散、私搭亂建,結構雜亂的單家獨院式的住宅建成為多層、高層的集合住宅,還可大大提高容積率,節(jié)省極其可貴的城市土地資源,對于周圍的環(huán)境,管理,消防救援都是大大有利的。
對于在城市里務工的外來人員而言,要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落戶,十分必要的條件是在這個城市獲得住房。所謂提供住宅面臨的困難,在于最開始的投入大,對個人來說負擔是十分沉重的。住宅作為一種產品來說,它是不能分期生產建設的。于是,外來人口不得不依靠臨時性的租住解決住房問題。但是在快速城市化階段,房地產價格持續(xù)飆升。外來人口的租房支出,是隨著時間而消耗的,他們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對于他們,有的只有勞動力資本,而由于勞動力資本的特征使它很難成為信用的擔保。因此,外來人員自身不可能以自己的勞動力作為抵押品向銀行貸款,去購買住房。通過建設集合住宅樓群,將村民自建自租改為整建整租。即引導村集體在拆遷的舊居住區(qū)上整體蓋起公寓樓群,以相對低的價格(廉租房),出租給原城中村租住人員,村民仍然可以當房東、收房租。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談及的一個問題,它是眾多城市問題交接的地方,是中國城市快速發(fā)展過程造就的歷史產物,對城中村的問題研究需要從城中村的內部結構深入分析,政府也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束縛,綜合考慮社會、環(huán)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城中村進行管理服務和改造優(yōu)化,這樣才能使城中村在城市中健康的存在和發(fā)展。
Villages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Gao YUbo,Zhang Xue
The general status of the Villag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in Taiyuan,raised to the correctposition to grasp the villages,and from the system and form of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Villages;the statusquo;positioning;reform measures
TU984.114
A
1000-8136(2011)2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