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宗耀
在1933年1月28日第48期的《紅色中華》上,登載了以毛澤東、項英、張國燾、朱德名義于“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七日”發(fā)表的《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宣言》。該《宣言》提出:“(一)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qū)域,(二)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裝民眾創(chuàng)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wèi)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tǒng)一與領土的完整”等三項條件之下,“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任何武裝部隊訂立停戰(zhàn)協(xié)定”。
多年來,該《宣言》被許多《文件選集》《資料匯編》等工具書收錄其中,也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和使用。1957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印的《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還給它添上《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愿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的標題。這個標題比較長,一些專家學者在撰書撰文時,為方便起見,曾把它簡稱為“共同抗日三條件宣言”。
近年來,有的書籍如吳明剛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33:福建事變始末》(2006 年版),把該《宣言》簡稱為“一一七宣言”。筆者以為,用《宣言》發(fā)表的時間來作它的簡稱不妥,因為該《宣言》的發(fā)表時間不止一個。
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于1933年1月31日出版的第55、56期的合刊上登載了與《紅色中華》內容相似的這篇《宣言》,注明其發(fā)表時間是“一九三三年一月十日”;筆者在福建省檔案館查閱到的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地下刊物《工農報》,在1933年2月1日第18期轉載了這篇 《宣言》,其發(fā)表時間也是寫 “一九三三年一月十日”,大多數(shù)人對此不一定知曉。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合編的《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史料選編》選錄了這篇《宣言》,這在眾多工具書中實屬罕見。
會不會是《紅旗周報》《工農報》登載該《宣言》時,將“一月十七日”誤為“一月十日”,或把“十七”的“七”漏印了剩下“十”,才形成有兩個不同的發(fā)表時間呢?
但透過下面的一則報道,漏印“七”字的猜測又被推翻。1933年1月16日的《大公報》上有一則報道:“上海十五日路透電:所謂‘中華蘇維埃政府’發(fā)表告中國人民宣言,謂倘令政府軍立即停止向蘇維埃區(qū)進攻,允許人民民主權利,并組織義勇軍支隊,‘為中國國防、獨立與統(tǒng)一奮斗’,則中國紅軍愿與國軍一體抗日?!跃呙邽椤袊R時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與‘工農紅軍革命軍事會議主席’朱德?!边@則報道告訴我們,該《宣言》至少于1933年1月15日之前,就已經在國際社會中傳播開了。所以,宣言發(fā)表時間不是“十七日”,而是更早。
可見,該《宣言》確實還有一個“一月十日”的發(fā)表時間。如果也按時間來簡稱,應該稱之為“一一0宣言”,這樣就難免造成混亂。雖然這些發(fā)表時間不同的《宣言》,在文字等方面也略有差異,但它們提出在三項條件下共同抗日的核心內容卻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該宣言既不能簡稱“一一七宣言”,也不宜簡稱“一一0宣言”,我們還是把它簡稱為“共同抗日三條件宣言”比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