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勝全,葉朗惠,陳 松
(1.云南省種羊場,云南 尋甸 655204; 2.陸良縣畜牧獸醫(yī)局,云南 陸良 655600)
犢牛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球蟲寄生于腸上皮細胞而引起的一種以出血性下痢為主的犢牛疾病。此病對犢牛生長發(fā)育危害較大,若診斷不準確、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犢牛死亡,故本文對此病作一淺述,以供同行參考。
犢牛球蟲病主要由邱氏艾美耳球蟲和牛艾美耳球蟲所引起。此兩類球蟲致病力最強,而且也最為常見。
各種品種的牛均易感染;2歲以內的犢牛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老齡牛多為帶蟲者。在潮濕、多沼澤地帶放牧最易發(fā)病,飼料、墊草和母牛乳房被糞便污染時,常引起犢牛感染,突然變換飼料,容易誘發(fā)本病。
主要癥狀是腹瀉,糞便中帶有黏液和大量血液,甚至帶有紅黑色的血凝塊,病牛大便失禁,迅速消瘦、貧血,食欲不振,極度衰弱,終致死亡。
根據(jù)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可作出初步診斷。糞便顯微鏡檢查見有大量卵囊,可以確診。但應注意與犢牛大腸桿菌病、副結核病、犢牛新蛔蟲病的鑒別。
主要感染 1周齡之內的犢牛,潛伏期為幾小時,糞便主要以帶水白色為主持續(xù)性腹瀉,很快脫水衰竭,死亡率高達80%以上。
潛伏期可達數(shù)月至 2年,臨床上見不到體溫升高的表現(xiàn),發(fā)病慢,呈慢性經(jīng)過,病程可長達 3~4個月,逐漸消瘦,后軀變尖,下頜及胸垂部水腫,腹瀉時斷時續(xù),糞便腥臭帶水,有泡沫。
主要感染 6月齡前的犢牛,主要以腹瀉,排稀糊狀灰白色糞便為主,糞便腥臭味特濃,表面有油狀物,并附有血絲;呼出氣體有異味,并伴有持續(xù)性鼓脹和陣發(fā)性腹痛,患病后四肢無力,機體消瘦、肌肉弛緩、四肢末梢及口鼻發(fā)涼,站立不穩(wěn),極度貧血,咳喘和呼吸困難,重者衰竭而死。
(1)內服抗球蟲藥氯苯胍,每千克體重 40mg,每天 1次,連用 3 d。
(2)靜脈注射腸道消炎藥海達注射液,每千克體重0.1m L,每天 1次,連用 3 d。
(3)用 0.1%的高錳酸鉀溫溶液灌腸,每天 1次,用 1次臨床癥狀就會緩解,2~3次癥狀就會消失。
(4)對癥療法。①強心:10%安鈉咖 10 mL 1次肌肉注射,每天 1次。②補液:林格溶液 500mL×3瓶,10%葡萄糖500mL×1瓶,10%維生素 C 30mL 1次靜脈滴注。③維生素B12按每千克體重 5mg,1次肌注,每天 1次,連用 5 d。
(5)應用止血藥。安絡血注射液一次肌注 10mL,每天 1次,連用 2 d。
(6)中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瀉、補氣?;被?5 g,地榆 15 g,白頭翁 20g,甘草 10 g,青蒿 10g,丹皮 10 g,共為細末,1次內服,每天 1次,連用 3 d。治療中,根據(jù)牛病情而酌情選用上述藥物,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原則,待病情穩(wěn)定后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