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五大鶴拳
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福州鶴拳”,源流出于方七娘之宗,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流傳地方有福州、長樂、福清、平潭、閩清、莆田,以及港澳、臺灣,且遍及東南亞等,經(jīng)歷代拳師變革,至清代已形成風格各異、套路繁多、拳理和技法自成體系的“縱鶴”、“鳴鶴”、“飛鶴”、“食鶴”、“宿鶴”五種鶴拳,統(tǒng)稱“福州鶴拳”,屬南少林主要拳種之一。
縱、鳴、飛、食、宿五種鶴拳同出一源,它們在技法和訓練要求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它們都以三戰(zhàn)為基本,都講氣沉丹田,練丹田功,以氣補勁;技擊時都要求內(nèi)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勁;在身法上都要求頭頂、項穩(wěn)、拔背、松肩、松腰、松胯、提襠、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變化,講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穩(wěn)固,五點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
但是,它們作為不同的拳種,又各有特點和獨到之處:縱鶴注重用“宗勁”,剛?cè)嵯酀?;鳴鶴以聲催力,激烈勇猛;飛鶴舒展大方,動作形象;食鶴輕巧快捷,靈活多變;宿鶴講究吞、吐、浮、沉四字。
縱、鳴、飛、食、宿五種鶴拳,因各自特點的不同,對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這五種鶴拳。
縱鶴拳的最大特點是“宗”。“宗”是方言,其意難以用確切的文字來表達,只能說個大概。我們知道,狗從水里爬上岸時,身上總是發(fā)出一種彈抖之勁,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間彈掉、抖凈。狗的這個動作叫“狗宗身”,這種彈抖之勁就叫“宗勁”。所以我們說,“宗”有彈、抖、撞的含義。
縱鶴在訓練中就是要求有兩肩彈抖之勁、撞抖之勁,以及兩腿縮繃之勁,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
縱鶴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善用“斷手”、“挪手”、“沖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閃躲帶打。
縱鶴拳套路共有1 0 8個動作,分三戰(zhàn)、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練三戰(zhàn)。拳諺說:“要想縱鶴好,三戰(zhàn)里面找?!惫嗜龖?zhàn)是縱鶴之本,縱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zhàn)中。
縱鶴拳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由于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xiàn),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的特點,剛?cè)嵯酀?,?gòu)成獨特的運動方式,以外形和內(nèi)在的精、氣、神來說都有獨到之處。
鳴鶴拳也是鶴拳的一種,形象似鳥銜理羽狀,善用掌,常發(fā)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
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wěn)固,落地生根。發(fā)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
拳訣有這么一句話:“狗法落地蓬車蓮,鶴法全靠搖宗手?!柄Q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fā)勁也離不開宗勁。
鳴鶴拳在發(fā)勁后,勁力到達各關(guān)節(jié)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把這種勁叫做“痹”(也有人稱之為“吹勁”或“宗心”的)。
鳴鶴拳的發(fā)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fā)于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為明顯地表現(xiàn)為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fā)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寸勁”。
鶴拳的這種發(fā)力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煉,并非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即可掌握的。只有經(jīng)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逐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逐步增強,這樣發(fā)出的勁才會成為鶴拳里的那種“顫勁”。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說比縱鶴拳的拳勢更為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
鳴鶴這一種拳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根據(jù)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克,相互矛盾又相互轉(zhuǎn)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著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yīng)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為吸、吐為呼,浮為呼、沉為吸。
飛鶴拳也是南派鶴拳中的一種?!巴ㄖ疄轱w”,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為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yōu)美。
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猶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
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zhàn)、四門、八步、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戰(zhàn)為主。訓練時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nèi)扣(福建人稱之為“包馬”)。步法訓練以梅花樁為主,技擊時進退變化似三角馬。手法上有擊、勾、摔、點、貼、蓋、壓、剪、彈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樣講五行變化。
飛鶴拳與其他鶴拳的根本區(qū)別有三點。
1.飛鶴拳的動作多模仿鶴飛行和走路的各種動作,故其動作比其他鶴拳形象逼真。
2.飛鶴拳訓練時兩臂象征著鶴鳥的雙翅,肌肉高度緊張,兩手不斷地發(fā)出一陣陣的顫抖之勁,有時還發(fā)出鳴鶴之聲,以發(fā)聲助發(fā)勁。
3.飛鶴拳多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吸氣時氣沉丹田,保持上提之感,有助于發(fā)勁。
食鶴拳“掠之為食”。食鶴拳在訓練時吸氣和吐氣經(jīng)常發(fā)聲。食鶴拳多用指,指如鶴啄食狀,動作輕巧、快速,手上也講五行變化。
食鶴拳要求以靜為主,靜以養(yǎng)神,一靜百靜,一動百動。它的靜是以意守氣,養(yǎng)其浩氣。動時快速勇猛,講究精、氣、神、手、眼、節(jié)的配合。拳勢有時較為激烈,上肢動作較多。步法松固,練時以足為根,力由根起,勁在腰頭,氣沉丹田。腳上講落地生根,吞身逐臂,節(jié)節(jié)向上,動作整齊清晰,身正步松,松靜內(nèi)在,內(nèi)外合一。運動起來給人以沉著、穩(wěn)靜、靈活多變、勇猛而剽悍的感覺。手法則要求四平八正。馬步常用三角馬(即三點五梅花)。技擊時腳上是“無搭不伸腿”(即手上如沒有纏住對方身上的某個部位是不起腿的)。
食鶴拳講究突然出擊。拳諺說:“食鶴變,五行變?!毕旅嬲?wù)勈锄Q五行手法的使用方法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變化。
逢頂屬金。兩手成勾手,勾尖朝里,勾頂向外,橫的用腕向外頂開對方的攻擊手,出單手、雙手都可以(要靈活掌握)。
逢枝屬木。當對方進攻時,用挑掌向上、向外挑開攻擊手,緊接著用直插掌攻擊對方(單、雙手都可以)。
逢浪屬水。水手分為明水手和暗水手兩種。明水手:松握拳,拳心向上,兩前臂同時向外抖出,勁在橈骨遠端;暗水手:雙拊掌,對方攻來時先向外扣腕,下按對方的手腕,緊接著就可以隨意進攻對方。
逢沖屬火。兩掌向前推出(如同雙推掌),勁在掌根。進攻時兩手向?qū)κ中夭砍鰮?,當對方進攻時可先用掌根頂開對方的攻擊手,緊接著向?qū)Ψ降男夭客迫ァ?/p>
逢沉屬土。兩臂屈肘,胸前握拳(拳心朝上),遇到攻擊時,兩拳變掌,擒住對方手腕,緊接著向?qū)Ψ綋舫龌虿宄觥?/p>
五行之間的變化:水手來土手擋,木手來金手克,金手來火手破,火手來水手堵。
宿鶴講究“吞、吐、浮、沉”四字。吞如靈貓戲鼠,吐似猛虎出林,浮似大鵬展翅,沉如泰山壓頂。
宿鶴拳如鶴之似睡非睡,下肢講究站三角馬,步法密疾,手法多變,多用鶴爪手,動作隱蔽,快如閃電,講究聽力、借力,重視基手和對練,要求自己的死手變?yōu)榛钍?,借對方之力挫敗對方,反敗為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