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 江 余塔山/文
普米族的“琵琶肉”
浙 江 余塔山/文
普米族原來聚居在青藏高原,為青海和甘肅、四川邊沿一帶的游牧部落。13世紀以后,陸續(xù)遷入云南一些較為溫暖和水草豐茂的山區(qū)、平原,以農(nóng)業(yè)為主,但畜牧業(yè)仍占一定比重。他們生產(chǎn)生活的變遷及其飲食文化,頗有特點。
普米族的飲食中以包谷(玉米)為主食,但也普遍食用大米、小麥、青稞、洋芋和蠶豆等。他們還用青稞、燕麥做成炒面或用來釀酒,用豆類做豆腐、磨涼粉或用于熬糖。同時種植南瓜、茄子、辣椒、韭菜、蘿卜、青菜、西紅柿等作為日常食用菜蔬,并愛吃木耳、香菌、花椒等野生食物,且用核桃、麻籽、菜籽榨取食油。它反映出在長期實踐中他們已經(jīng)吸取了大量的農(nóng)耕民族的飲食文化。然而,由于他們長期從事畜牧業(yè),當?shù)赜质a(chǎn)牛羊,所以他們也經(jīng)常食用牛羊肉,并制作酥油、乳酪制品,從而保留了一部分畜牧民族的飲食文化。比如,他們愛吃狩獵得來的黑熊、野豬、獐子、巖羊、野雞等野味;肉食多喜煮吃和烤吃,不習慣炒吃;食具中保留著一些別具風格的木勺、木碗、木盆等等。而作為兩種飲食文化交融之最好的說明,即是普米族有名的美食品——色、香、味齊全的“琵琶肉”的制法和吃法了。
“琵琶肉”的制法是:將宰殺后的生豬褪毛,掏去內(nèi)臟洗凈,然后剔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內(nèi),再把豬腹縫合,放入缸中封腌起來,這樣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腌臘豬,可以久藏不壞。因為它的外形很像琵琶,所以人們美其名為“琵琶肉”,是普米族人招待客人的上品貴菜。烹飪時,往往一片一片切下來,烤得黃黃的,裝在盤里,撒上新鮮蔥花;或是切成塊狀放入鍋里煮熟,撒上蔥花等調(diào)味品。普米族人熱情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是邀客人上座,先奉上酥油茶和炒面,在客人吃著、喝著時,就端上熱騰騰、香氣撲鼻的牛羊肉和“琵琶肉”,另外配上一碗拌有蔥、蒜、辣椒以及花椒、香椿的酸辣湯,在客人吃喝時,主人一直在旁殷勤陪侍,直到客人吃飽喝足之后,主人全家才開始用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