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青[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愛的抗爭
——《無字》中愛情觀念意識的轉(zhuǎn)變
⊙姚冬青[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愛情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稛o字》中四代女性為了生命的自由與解放,用愛情的方式表達著努力。《無字》中的四個女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性格不同、經(jīng)歷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同,她們的愛情顯示著女性無畏的抗爭,在愛情中彰顯著自身的價值,在荊棘中綻放著生命之花。
《無字》 愛情 抗爭 意識
《無字》中有四個女人,她們是血脈傳承的四代人。四代人的愛情、生活迥異,卻用各自的生命歷程組接了一幅女性思想解放、意識覺醒的圖畫。四位女性用盡一生讓其生命之花綻放,花開的時節(jié)竟是生命“終結(jié)”之時。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生命在輪回中張揚。愛情在她們的生命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而這正是她們用來對抗男性世界的一種方式,亦如“作女”。
墨荷是20世紀的窮鄉(xiāng)僻壤里浸潤了儒家美德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在舊式封建婚姻習俗觀念下的典型代表。她的頭腦里既有傳統(tǒng)的封建世俗觀念,又有要求解放的意識。她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出嫁,卻沒有愛情可言。墨荷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每年榛子成熟時,她獨自鉆進榛子林,采一顆,愣一愣,想一想;兩眼朦朧,兩頰羞紅地想象一個根本無以想象的、中意的男人。在墨荷的意識深處有著跳動的生命之火在燃燒,更有著靈魂之光在舞動,這是對封建倫理道德的反叛。她的內(nèi)心深處蠢蠢欲動的反抗觀念給了后人以力量。這是墨荷作為女性對于愛情意識覺醒的萌芽,但卻是一種懵懂的狀態(tài)。
葉蓮子生活在新舊時代的交替時期,打上了時代烙印,成為一個亦新亦舊的女性。雖然她實現(xiàn)了思想意識里所想的內(nèi)容,找到了顧秋水。但葉蓮子的婚姻是“亂世男女”的婚姻,不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明多少。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美德,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但她又表現(xiàn)了女性忍氣吞聲的缺點。表面上她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實際上她仍然是封建理念下的女性。她的愛情與婚姻看似是她自己為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追求幸福而選擇的一種方式,是反抗傳統(tǒng)方式的表現(xiàn)。但實際上她缺乏反抗的真正勇氣,她的婚姻成了困住她的枷鎖。她的一生同母親一樣是苦難的,一樣為了靈魂的真正舞蹈而努力爭取但卻沒有成功。但她的一生卻把黑暗中的一絲光亮放大了。雖然她對于愛情和婚姻的意識比母親進步了一些,卻仍是朦朧狀態(tài)。
吳為有獨立的人格,生活目標和思維方式與上兩代人截然不同。她為了愛情敢于沖破一切世俗。然而,吳為還是重演了上兩代人的愛情悲劇。為了生命的自由,吳為在愛情之河流里騰挪跳躍,她用盡她所能用的一切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她非婚同居有過私生子;她結(jié)婚、離婚,留下一個女兒;在與胡秉宸的情感糾葛里這種騰挪跳躍表現(xiàn)得更甚。吳為用盡全力搭建了一座華美“宮殿”,然而這一切都是悲劇。張潔筆意凄切地說:“吃苦受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空,這時才覺得苦是雙倍的了,不值得了。不值得而受的苦是真苦?!眳菫樘幵诟畹俟痰奈幕砟詈退季S習慣下,她的信仰、理想、追求、愛情,就成了她人生沉重的枷鎖。吳為的生命之舞是帶著鐐銬在跳,卻是一種“愛情實驗”。盡管吳為以一個“作女”的姿態(tài)進行著她的愛情和婚姻,結(jié)果與期待卻大相徑庭。
禪月是張潔在《無字》中對女人的理想狀態(tài)幻想的一個試驗。禪月是一個美好希望的寄托,她是張潔對現(xiàn)實女性生存狀況的失望同時又有一絲期待的象征。她是以一種不同以往的生活模式為試驗對象而存在的,盡管直接表達方式仍是愛情。禪月的一生是女性為了自由,為了解放而大膽進行探索的一生。最終禪月成功了。禪月的生命之舞是四代女性中最絢麗多彩的,但她同樣付出了代價,她只有在異國他鄉(xiāng)才能找到幸福。這支舞同樣跳得很累、很苦,不同的是它有了多元選擇而不固守一途。禪月的愛情方式體現(xiàn)了一種自我價值的重新界定,雖然不是舉止言行的“作”,卻也是反抗男性價值觀念束縛的體現(xiàn)。
四位女性用交替、更新完成了生的蛻變,如同鳳凰涅 般新生。她們用生命的感性能量、激情、愛來書寫著大字的“人”,為了女性自身的地位竭盡所能在生命的盛宴中怒放出絢麗的花朵,掙扎著、用盡全身之力去開放。四代女性用愛情詮釋了自身的價值。
四代女性均選擇了愛情這個方式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女人對愛情,都有一種異乎尋常的執(zhí)著,甚至是盲目。女人對愛情的最大期待就是有愛的回報。等量不敢奢望,一半就已知足。女人對于愛情的追求可以說是她們看世界、認識自我的最直接反應,雖痛卻快樂。男人對愛情的態(tài)度卻不同,愛情對于他們永遠是需要則取,不需要就棄,根源就是統(tǒng)治了人類幾千年的男權本位主義文化。女性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為了生存和自由,幾千年來不斷地抗爭,尋找可以解放的途徑。禪月們用盡自己的一生去為這場生命的盛宴精心準備,就是為了在宴會上做主角,做自己的主人。四代人不懈地努力,付出異常艱辛的,甚至是慘烈的代價終于獲得了收獲。
男權本位主義文化給女性帶來了無數(shù)的限定,這就導致了女性之間的戰(zhàn)爭,造成了女人對女人的尖銳和苛刻。愛情則是這戰(zhàn)爭的最真實體現(xiàn),是女性為了自己能在盛宴上成為焦點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墨荷、葉蓮子、吳為都主動或被動地參加了這樣的戰(zhàn)爭但卻無果。禪月是她們的希望,禪月的幸福婚姻為她們帶來了一絲曙光,卻是以別離故土,遠走他鄉(xiāng)為代價。這似乎也昭示著,遠離了那傳承了幾千年的男權文化,女人的自強、自立才能成為可能。愛情這種表達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人類情感的美好表述。
“今日即使女人可以參與世界大事,這個世界仍然是屬于男人的——對此他們毫不置疑,女人則鮮有信心。男人供給女人物質(zhì)上的享受,他們就定下很多道德規(guī)章去限制女人的行為,更要她永遠臣屬于他。很多女人不能單獨去面對經(jīng)濟和道德上給她的壓力而選擇逃避,她們禁不住安逸生活的誘惑,心甘情愿地成為男人的附屬物。這是一條不幸的道路,無論誰走上這一條路,一定會迷失,最后走向毀滅——從此聽任別人主宰?!雹僖虼耍S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女性對自身的性別更加關注,尤其是自己豐富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獨特的內(nèi)心體驗布滿了文學作品的方方面面,而愛情則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氨砻婵磥砟腥耸呛靡獾乜隙信g平等,女人不需要再吵鬧地要求各種權力,立刻他們又會說男女之間永不可能平等,她們的一切努力要求都是白費。”②這也就是愛情之所以成為女性為了自身解放選擇武器的原因。但同時,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傷人傷己,亦如墨荷到禪月四代人所經(jīng)歷的一切。
在《無字》中沒有一個女性不為了愛情而傷心,為了婚姻而傷神。墨荷是起點,禪月是終點。在沒有愛情的年代,墨荷是不幸的,但她卻吹響了這場盛宴的號角。葉蓮子接過了墨荷的接力棒,繼續(xù)前行。葉蓮子是軟弱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在她這兒還是主角,她邁出了一小步后就繼續(xù)原地踏步。吳為有了很大進步,可她依然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沒有到達目的地。禪月終于給了四代人的愛情一個說法,在這場盛宴中做了主角,實現(xiàn)了四個女人的夢想,也實現(xiàn)了女性思想意識解放的巨大突破。但這一切卻是過眼云煙,一閃而過。在中國社會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體系下,被種種制度捆綁住的生命不可能綻放真實的原生態(tài),女性的生命形式更是禁錮森嚴,時至今日依舊如此。盡管禪月們選擇用愛情進行反抗,做“作女”,獲得了解放和平等的權利,可依然難逃男性困擾。說到底,四個女人都是悲劇。
“在今日,女人的處境指示出,女人是和男人一樣是一個自由自主的個體,雖然在這個世界里男人還是盡量處處壓迫她們退到比男人次要的地位,而且希望她們永遠停留在附屬的地位,把她的命運限制在狹窄的范圍之內(nèi)。女人的生命是富于戲劇性的,其原因在于她經(jīng)常有內(nèi)心的斗爭,因為她永遠太注重她自己的重要性,反而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給她的壓力漠然不覺?!雹壅缢齻冞x擇了愛情作為反抗方式而沒有想到它的實際作用。盡管男性社會的觀念一直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不管怎樣,女性這種強烈的性別意識還是表達了出來,而且是從心底深處發(fā)出的吶喊。對于這種平等意識的爭取,女性文學所表現(xiàn)的更是形態(tài)各異。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女性文學意識的獲得一直都是伴隨著風雨的。不管是女性自戀還是自我欣賞、自我肯定,都是一種女性獨立的姿態(tài),尤其是精神層面的保持獨立更是如此,雖然大部分都是以愛情方式來反映的。實際上這是女性用來對抗男性世界的一種方式,對抗男性的歧視偏見和以男權為中心所形成的自以為是的價值觀念的一種方式。④
張潔通過這四位不同女性的愛情,給我們展示了女性為了自由、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跳的一曲生命之舞,它包含了女性的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痛苦掙扎、不屈不撓與堅韌。這場華美而又絢爛的盛宴是她們四代人不懈追求的,可是它的存在卻是曇花一現(xiàn),令人慨嘆。一條充滿荊棘的坎坷之路,一路走來,四代女性的身上留下了血淚、辛酸和苦楚,用生命和靈魂在這條路上留下了希望。
①②③[法]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南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④ “自愛”與“互愛”——論林白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引自http://i.cn.yahoo.com/hylcmh/blog/p_14/.4.
作 者:姚冬青,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碩士,從事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文藝理論研究。
編 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