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品晶 王 昕[西南交通大學外語學院, 成都 610031]
作 者:付品晶,西南交通大學外語學院教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王 昕,西南交通大學外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讀者由于所處的歷史條件和文化氛圍不同,對同一個作家、同一部作品的理解、評價盡管有其連續(xù)性的一面,但更具不同之處,有時甚至差異很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讀者期待視野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品中‘潛在含義’逐漸被接受者所發(fā)現(xiàn)?!备窳滞拸?0世紀初進入中國以來,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接受史。這期間,其形象隨著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動:從最初“幼稚荒唐的故事”到“神怪小說”的杰作、“教育童話”的楷模;從戰(zhàn)爭年代現(xiàn)實關照下的貴族式虛空到階級斗爭意識下的反動;從“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缺席到新時期三維立體形象的建構(gòu),格林童話走過漫長的中國接受之旅,其多維審美空間在動態(tài)期待視野的變幻中得到展演和肯定。
文學的接受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發(fā)生的,不同的文化語境形成讀者迥異的理解前提和期待視野,這種差異性造成格林童話在不同時期形象發(fā)生變異。在格林童話開始進入中國的20世紀初,只有譯者和身邊同仁對其有點滴接受?!拔逅摹边\動前后,尊崇個性解放、崇尚精神自由的浪潮推動人們開始返回自然,關注民間,關注兒童文學;同時,浪漫主義的潮流迅速流遍中國,知識分子對浪漫主義作品的關注和對兒童的關心,使久已揚名世界的格林童話走入中國讀者的視域。但由于文化的隔膜和理解的障礙,中國讀者初次接觸格林童話只能留下表層印象。周作人說:“我們初讀外國文時,大抵先遇見格林兄弟同安徒生的童話。當時覺得這幼稚荒唐的故事,沒甚趣味;不過因為怕自己見識不夠,不敢菲薄,卻究竟不曉得它好處在哪里。”這種最初的印象很快得到了改觀,“后來涉獵Folk-lore一類的書,才知道Grimm的價值,他們兄弟是學者,采錄民間傳說,毫無增減,可以供學術上的研究”。周作人對格林童話的認識歷程包含了兩層涵義:“幼稚荒唐”是對格林童話兒童性的誤讀,而“毫無增減的民間傳說”則是格林童話“現(xiàn)實性”“人民性”的最初呈現(xiàn)。周作人前后相悖的閱讀體驗正昭示了格林童話文本自身復雜的“召喚結(jié)構(gòu)”,也開創(chuàng)了格林童話在中國的接受史。
這一時期,格林童話的教育價值逐漸被發(fā)現(xiàn),也是它兒童文學價值的初步顯露。趙景深說:“太荒唐和太恐怖等等的童話都不可以當做教育童話。所以教育童話家采集童語,加以選擇,寫了出來,就是教育童話了?!痹谶@里,格林兄弟被趙景深稱為“教育童話家”,格林童話則成了教育童話。隨后,人們對其教育性的認識逐步深入,有學者說:“《格林童話集》里有《狼和七只小羊》的故事,德國教育家多用它來引起兒童母子的感情。他們假借童話中的本事,按時道德,這種利用法,最為上著?!敝茏魅艘舱J為:“德國學者以《狼與七小羊》(《格林童話集》第五篇)一話教母子相依之誼,不過假童話本事,引起兒童注意,暗示其理?!苯邮苷卟粌H認識到格林童話自身的教育性,而且從格林兄弟搜集民間童話所持的選擇標準和方法“不荒唐、不恐怖、不粗鄙”中得到啟示,“覺得格林的童話,可以供研究教育的參考。他那選擇童話的方法,極其精密,這是我們應當效法的”。在語言和篇幅上,由于格林童話的句子“短而簡明,每篇不很長,都很合兒童的心理”,受到了剛剛起步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們的歡迎,當時人們認為若是想把民俗學的東西“作為教育的輔助,給兒童看,最好對于格林的童話集先作一番研究”。從比較的視野接受格林童話,更能發(fā)現(xiàn)它的優(yōu)點。趙景深曾將安徒生童話拿來作比說:“但是看他的童話里,所敘述的總不及格林那樣樸實,《雪女王》和《白鴿》兩篇,美妙的藝術表現(xiàn)得尤多,小孩似乎說不出那樣美的話;即使兒童偶爾有極美妙的詩句,但最多不過四五句,大約沒有那樣多的?!?/p>
總體來看,格林童話在中國最初的三十年,讀者已初步認識到其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如果按照這一接受進程發(fā)展下去,格林童話豐富的審美內(nèi)蘊很快就會向讀者敞開,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建設也會隨之邁上康莊大道。但三四十年代戰(zhàn)爭的硝煙阻斷了這種多元審美的文化語境,把人們帶到戰(zhàn)火與血淚交織的現(xiàn)實中。
“五四”時期的外來思潮能否在中國生根,關鍵在于是否適合中國社會的需要。中國進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戰(zhàn)爭的硝煙此起彼伏,國家處在危亡的境地,當人們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求生本能和現(xiàn)實處境便位居首位,而富于幻想的格林童話則被擱置,這也是情理之中的必然選擇??谷站韧龀蔀楫敃r壓倒一切的社會主題和文學主題,兒童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走向已經(jīng)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在閱讀或創(chuàng)作兒童讀物時,盡可先用實在性的資料,至于“曲解人生理想”和“信任幸運”的格林童話,則因為“是墮落民族用以自己騙自己的謊語。振作有為的民族自不應沉溺于其中,尤不應在讀物中使稚齡兒童養(yǎng)成崇拜幸運的習性”。兒意文學“要能給兒童認識人生”的指導作用,“公主王子的童話我們不承認是有益的兒童文學,因為那不能使兒童了解人生的真實……我們所要求的兒童文學必須是反映人生真實的藝術品?!睆?zhí)煲?、嚴文并、金近等的?chuàng)作被肯定性評價為“取材于充滿苦難與抗爭的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不僅揭露諷刺黑暗丑惡的現(xiàn)實,還書寫人民的憤怒與抗爭情結(jié),鮮明地表達出革命的主題”。雖然排斥格林童話是戰(zhàn)爭年代的主潮,但仍有少數(shù)人贊同格林童話,魯迅就獨具慧眼地說:“孩子的心……它會進化,絕不至于永遠停留在一點上,到得胡子老長了,還在想騎了巨人到仙人島去做皇帝。因為他后來就要懂得一點科學了,知道世上并沒有所謂巨人和仙人島。倘還想,那是生來的低能兒,即使終身不讀一篇童話,也還是毫無出息的?!备窳滞挻髨F圓式的結(jié)局方式契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偏好,此時開始被少數(shù)人發(fā)現(xiàn)和認可??嚯y的人生和現(xiàn)實的悲劇使人們希望在別處尋求一種心理慰藉,格林童話大團圓式結(jié)局方式恰好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同時它也給戰(zhàn)爭中的人們以希望和動力,更重要的是大團圓式的歡喜結(jié)局符合兒童的心性、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給兒童們以最大的感動和愉悅”。
綜上所述,三四十年代中國讀者對格林童話的接受是一種放逐式的接受,一方面,認為格林童話在思想內(nèi)容上遠離現(xiàn)實、遠離成人世界、虛空且有毒素;另一方面,又默認并仿造格林童話的大團圓式結(jié)局。
文學接受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總會受到時代主體文化的制約,因為主導文化決定著整個文化的基本走向,作為一種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心理定式,它浸染著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每個人。上世紀50年代中國階級斗爭的深入人心,使接受者形成了以階級意識論優(yōu)劣的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驅(qū)使接受者對任何作品都以階級的眼光來審查。格林童話就是被這種審美尺度衡量并定格為“基本精神是反動的”,格林童話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此時遭到質(zhì)疑:“這部作品就是在當時已表現(xiàn)出它的反動性,為什么到了社會主義的今天還要把它捧上天來推薦給我們的小讀者,是不是也要他們和階級敵人拉起手來,成為親戚,朋友和兄弟呢?”格林童話的反動性被歸結(jié)為“一方面往統(tǒng)治階級的臉上貼金,一方面又極力丑化勞動人民”。然而,這一時期并非所有人排斥格林童話,但縱使是肯定,也是從階級立場來理解、闡釋和贊頌格林童話。如童話家金近認為:“在《格林童話全集》里所搜集的童話和民間故事,有不少篇幅是反映人民反對專制政體,反對貴族和教會的作品?!?/p>
總體來看,五六十年代的兒童文學可以被稱為階級斗爭意識下的兒童文學。這種兒童文學觀是政治激情的產(chǎn)物,同時也隱含著蘇聯(lián)兒童文學強大的影響力。其實,三四十年代,蘇聯(lián)兒童文學與理論話語已逐漸進入中國。50年代,“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兒童文學蜂擁而入,翻譯俄蘇作品幾成一場浩大的運動。蘇聯(lián)兒童文學不但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精神成長,而且?guī)缀踝笥抑袊鴥和膶W的發(fā)展走向”,成為當時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強大制約背景。格林童話這種模糊階級觀念、主張階級調(diào)和的作品在此環(huán)境中,自然遭到排斥和批判。
格林童話經(jīng)過了戰(zhàn)爭年代的被放逐、建國初期階級意識的嚴厲審查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真空存在,終于迎來了新時期的到來。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經(jīng)典,格林童話在敘事結(jié)構(gòu)、意象文本中留有較多的空白和不確定點,形成了其潛在的召喚結(jié)構(gòu),以調(diào)動、激發(fā)接受者根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不斷去想象、補充,創(chuàng)造作品新的形象。新時期文化環(huán)境的相對寬松,人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給人們更多欣賞文學藝術的時間和機會,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得到相應提高。同時,多元化語境培養(yǎng)了大眾審美趣味的多元傾向,人們開始從不同角度去解讀格林童話,格林童話豐富的意蘊逐漸向讀者打開。
格林童話在中國前期得到肯定的價值此時再次得到贊譽并進一步被闡釋。如前期被肯定的人民性此時依然受到肯定,并被闡釋為一種現(xiàn)實主義精神,被認為“集中相當一部分作品反映了當時德國勞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了他們機智巧妙地反抗統(tǒng)治者、反抗殘暴邪惡勢力的斗爭精神”。很多讀者認為正是有了這種人民性和現(xiàn)實性,格林童話才能夠以它特有的純真、質(zhì)樸吸引著千萬讀者。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批判格林童話的讀者看到了格林童話的幻想性和階級斗爭意識的貧乏,卻忽略了作為民間童話,它現(xiàn)實性和人民性的價值,這是環(huán)境造成他們對格林童話的審美缺失。新時期,有從文學本身的審美特性出發(fā)來解讀格林童話的真善美,還有從比較的角度來欣賞格林童話迥異于別種童話的特點,也有從教育性和女性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格林童話對女童成長的影響以及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等??傊窳滞捸S富意蘊的面紗正在逐步被揭開。
格林童話從最初“幼稚荒唐的故事”到新時期豐富意蘊的全面展開,一步步走向了兒童文學的經(jīng)典、民間文學的要籍。建構(gòu)為文學經(jīng)典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心理共鳴,并寫出共通的人性心理結(jié)構(gòu),因此才具有成為經(jīng)典的潛質(zhì)。格林童話自身豐厚的意蘊是其成為經(jīng)典的要質(zhì)。格林童話在中國的幾個時期,不同文化氛圍和政治氣候形成了不同的接受理念。這種不同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了格林童話不同的闡釋空間,如幻想性、民間性、教育性和現(xiàn)實性等。一部作品能不能成為經(jīng)典,最終的決定權在作品自身和時代讀者。格林童話像一部管弦樂譜,在演奏中不斷地獲得新的反響,使文本從原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時代的經(jīng)典?!耙徊孔髌?,特別是一部優(yōu)秀與偉大的作品,它的全部含義不會也不可能為某一時代的讀者所窮盡,它只有在不斷延續(xù)的接受鏈條中逐漸為讀者所發(fā)掘出來。”
[1] 王衛(wèi)平.接受美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 周作人.隨感錄(二四)[J].新青年,1918(5.3).
[3] 趙景深.童話評論[M].新文化書社,1934.
[4] 周作人.童話略論[J].民興日報,1912(6.6).
[5] 王泉根.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文論選[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6] 尚仲衣.選擇兒童讀物的標準[J].兒童教育,1931(3.8).
[7] 茅盾.論兒童讀物[J].申報副刊,1933(6.17).
[8] 胡風.文藝筆談.上海生活書店[M],1936:359-360.
[9] 劉守華.中國民間童話概說[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10] 朱文印.童話做法之研究[J].婦女雜志,1931(17).
[11] 張鐵民.《格林童話》宣揚了什么?[J].人民教育,1964,(12).
[12] 金近.格林童話的特色——紀念雅各·格林逝世100周年[J].世界文學,1963,(12).
[13] 王泉根.現(xiàn)代兒童文學新思潮[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129.
[14] 梅沙.童話之林的珍品——淺談格林童話的特點[J].外國文學研究,19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