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燁
青春熱此間的真相-讀東蕩子小說《沉下去的魚》和《總有吃不完的瓜》
秦燁
《沉下去的魚》和《總有吃不完的瓜》這兩篇小說講述了一系列鄉(xiāng)間小人物的故事,是詩人東蕩子有關其家鄉(xiāng)湖南沅江東蕩村的創(chuàng)造性抒寫。通過回憶與想象,作者建構出一個獨特的文學空間,以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了自我對生活的理解。
《沉下去的魚》描寫的是一幫青春期的男孩,“打架莫過于最過癮的游戲”,在打架與打架的間歇,“仿若西施浣紗眼前沉下去的魚”的副班長同樣是我成長的愉悅,而左司令的失蹤和他若隱若現(xiàn)的悲慘命運,則是另一條“沉下去的魚”。《總有吃不完的瓜》的主人公則是一個離群索居的老者龐立胡,他獨自在大隊部廢墟上默默種植西瓜,生活起居、日常言行都毫無特異之處,卻最后時刻,因為兒媳的受辱,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悲憤,猶如在平靜的海面上揚起了滔天的波浪,洶涌而至。
前者是一段有關青春、成長的童年記憶,在小說中,打架的血與幻想的性成為敘述的主題,作者以此切入試圖重新踏入記憶的盆地;然而,本應是故事高潮的“我”和“左司令”的決斗,卻隨著左司令的消失而告終,和他一起消逝無蹤的,是我扔在糞池里的情書、校長站在操坪威嚴的身體以及稀里馬哈的嘍羅們的笑,是所有一去不返的青春記憶。由此便出現(xiàn)了一種吊詭的記憶,一切仿佛牢牢在握,打開雙手卻發(fā)現(xiàn),一切又都杳無聲息。與此相對應的,是后者中的老人龐立胡,一個漂浮不定、形單影只的游蕩者形象,半生默默無聞,眼看著就將老死田間——這個過程通過第三者“海娃”平靜的敘述,可以說對應著原本靜謐的鄉(xiāng)村世界以及寧靜的人物內(nèi)心;然而頗有意味的是,小說于此戛然而止,留下一個劍拔弩張的結尾,這就打破了以往對于鄉(xiāng)村的慣常記憶,可以說,從龐立胡的樸質(zhì)平和到悲憤而起之間,呼之欲出的是鄉(xiāng)間的世俗生活和人情冷暖。這兩個并置而行的短篇,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奈保爾的《米格爾街》或者希斯內(nèi)羅絲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同樣都是經(jīng)歷過身份轉移的作家,以系列短篇小說的形式,試圖用孩子的眼光,回溯并再現(xiàn)其童年的生活空間。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寫作者汲汲以求追尋的純真的記憶,這樣的“返鄉(xiāng)”和“還童”之路,能否回到正常時間序列中的那個“真相”?或者,在小說所營造的虛構世界中,是否又另外存在著一個“真相”?
莫里斯·布朗肖說,寫作,就是投身到時間不在場的誘惑中去??梢哉f,小說《沉下去的魚》和《總有吃不完的瓜》,隸屬于東蕩子記憶空間的同一性序列之中,作者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以及與故鄉(xiāng)友人的對話,將童年世界中的經(jīng)驗記憶和所見所聞鋪展開來,左司令、龐立胡等形形色色真實存在的底層小人物,建構起了東蕩洲這個回憶與想象再造出的空間,文字的在場代替了作者的缺席,他認為自己“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從未真正離開過,老家的一草一木也從未拋棄過我;有些人消失了,也等于他們跟我一樣出了遠門,好久沒有回來,我對此感覺不到悲傷和痛苦?!弊髡咴噲D通過對故鄉(xiāng)這一空間的建構,彰顯出自我的身份意識。作者在文中明確指出,這些具體的人和事聯(lián)系在一起,透過小說中展開的東蕩洲的地圖,遼闊的經(jīng)驗歷史仿佛在鼎沸的人聲和婆娑的人影中,來回穿梭,回旋不息,為原本匱乏蒼白的記憶,注入了鮮活的水源。
然而,問題的關鍵還在于,作者東蕩子對于所謂的“真相”卻又始終保持著警惕,與此同時也可以說是深懷著敬意?!拔蚁胛膶W的故事是一種陰謀,至少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感情謀殺。我不能去說故事,所有真相都不是一個故事說得出來的。所以,我只能說出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而不是說出我要表現(xiàn)的對象的事物真相,它們對我而言永遠沒有真相?!弊笏玖钐幱趯ξ粗目謶?,例如他擔心眾人的流言蜚語,因此而選擇逃避生活,隱沒于眾人世界的背后;龐立胡一輩子低調(diào)孤寂,卻在生命盡頭的憤怒中爆發(fā)。這些普通人各自不同的命運,以及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并不平淡的內(nèi)心隱憂和生命體驗,皆為東蕩洲生活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在小說中所寄寓的鄉(xiāng)村童年記憶,一種人生的模糊感、不可把握的無常感從他們身上彰顯了出來,因而,這種想象和回憶的虛設,便也由此而成為了生命的某種“真相”。唯其如是,虛構的記憶方才凸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膨脹,形成無限止的擴張,從而在文本世界中開辟出了一條寬闊無比的道路,虛構的現(xiàn)實與真實的世界于此交織起來,在記憶的廢墟中,筑起生命之城。
然而從另一方面而言,過去的記憶又是無法再現(xiàn)的,誠如東蕩子所言,此間本無所謂的“真相”,小說的“表達”僅僅“是一種手段”,當突如其來的往事,如潮水般,不斷漫上心靈的淺灘,童年的世界通過想象的方式堆壘起來,自我的“心靈空間”得以拓廣、鑿深,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傾向性和目的性是模糊的,在虛實相間中,若隱若現(xiàn),浮現(xiàn)出來的,是生活“更純粹的美”,以及對于純美的浸潤和沉思。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