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華
通過新課程教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教師的預計是否一定合理,教學是否能夠預計學生,教學任務是否一定要完成,如何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數學教師們探討的熱點。
新課程教學,讓課堂變得十分熱鬧,學生思維異?;钴S,也讓一些老師感到不適應,總覺得不能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駕馭課堂。其實,教學設計只是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對教學的一個預計,具體的課堂教學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
我們經常聽到某些老師抱怨:這個課改讓學生思維太活躍,活躍得找不到北,經?;卮鸩坏近c子上。其實這何嘗不是好事呢?說明我們的教改已經讓學生們有了自己的思想?。嶋H上這些老師抱怨的是學生的想法偏離了老師預想的某種思路或結論,這里反映出一種觀念:老師認為某種問題存在某些公認的方法或結論,自己能夠預計學生的想法,希望某些學生無意中說出,并以此引起教學活動。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教師預計不了學生是正常的,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思維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我們怎能保證學生們保持思路和方法的一致性,有怎樣保證學生的思路恰好等同于老師的思路呢?學生的學習是在與老師、同學的交流與碰撞中進行的,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又豈是教師能預計的,因而預計不了學生是正常的。
那么,是否就不去預計學生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我們應該盡可能的深入研究問題,分析學生,力圖把握學生的認知狀況和問題的本質,使設計的“籠子”的方向準確些,“籠子”的入口更寬些,囊括更多學生的想法。當預計不準學生時,以學生的歪點子為生長點,也許會得到更有效的教學行為。讓師生的課堂交流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價值,力圖實現更大的教學效益。
“教學任務”是教師或教材編制人員的一個教學設計,既然是人的一個事先教學設計,而教學是生成的,因而完不成“教學任務”也是一種正?,F象。根據《標準》,教學任務是相對于整個學段的,只要通過三年的學習能夠完成相應的學段任務,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在學段內的教學任務是可以調整的。例如,教材中在學習因式分解后安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這兩個內容存在著比較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因式分解的學習時間,為以后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夯實基礎,由于有了前面知識的遷移,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是就可以適當地節(jié)約一些學習時間。
有的教師,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補習拖堂或壓縮教學過程,以保持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其中有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再課外進行,如鞏固練習、課堂內容的總結與整理等。總之,教學是生成的,任何人也無法完全設計教學,在預計不了學生時,如何處理,實際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在于教師的臨場把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藝術。
人類的每一次科學認識上的飛躍,人類的每一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但從邏輯上講,沒有問題又談何解決呢?因此,提出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如何能夠提出新的問題呢?這有賴于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沒有良好的問題意識,就難能有一雙發(fā)現問題的“慧眼”,也就無從提出問題,陶行知先生說:“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崩钫老壬谘葜v中提出,學習不應是“學答”,而是“學問”。
自從兒童學會說話,就開始以“什么”為特征的好問期,可見兒童對于客觀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精神是與生俱來的。
學生為什么變得沒問題了呢?這既有心理的原因,也可能有一定的文化原因,但我想教育是難辭其責的,在我們的課堂里,更多的是“師問生答”式的“對話”,學生們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fā)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這樣的課堂剝奪了學生提問的機會,還有,教師應尊重學生,一些超范圍的問題應實事求是不應搪塞,對于學生問的一些不恰當的處理也進一步造成學生提問意識的減弱。
以問題為紐帶進行教育、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問題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也就是說問題應是貫穿教學活動中的一條主線。
讓學生會提問,首先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提供提問機會,使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體,成為一個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信息源。其次,讓學生敢提問,不論所提出的問題質量高低,都應鼓勵,切忌打擊諷刺挖苦。不允許同學間的嘲諷,對超能力范圍的問題不能敷衍了事,可以提出一些思考建議,指引一下研究方向,培養(yǎng)科學素質,多參加競賽,讓其體會到科學的"平等",尊重科學,不應盲目的相信課本和權威。最后,應該讓學生“會”問,也就是說,善于提出有效的問題,這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教師提問引起學生發(fā)問,提供高質量的問題范例,力圖讓學生體會到問題是從哪里來的,以教師為榜樣,提出一些具有較高思維水平的問題。
學生問題意識的增強和提問能力的發(fā)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過幾節(jié)課的強化訓練就能完成的,應該是長期課堂教學致力追求的目標,需要民主、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具體做法還有待于我們在教學中大膽的嘗試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