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婧
隱喻最初作為一種修辭,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注意。對于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時期,長久以來就隱喻為題所作的著述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各路學者除語言學家外還有哲學家、心理學家等也對此領(lǐng)域有所開拓。尤其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曾出現(xiàn)了席卷全球的“隱喻熱”。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學者將隱喻不僅看作文體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將其視為語言的認知特征之一,隱喻映射著文化,也反映出一種認知模式,而文化又成為理解和詮釋隱喻的重要工具。隱喻和文化、認知的關(guān)系與相互作用使得我們的語言也更加博大精深。
隱喻在人的認知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促使了語言的變化。語言作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們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隱喻時,我們不僅要對兩種語言達到一定的熟練度,更要對一種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有所掌握,而這種文化的了解與掌握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這也使得彼此溝通成為可能。一方面,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和生活的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似點,本文一共總結(jié)了四點。
束定芳(2000年)曾在其《隱喻學研究》中提出“隱喻是一種以詞為焦點,語境為框架的語用現(xiàn)象”。我們也可以從以下不同的語言形式中看出:如a)短語:fruitful work,smooth reply,山腳下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蠶食 (nibble);b)習語:lion’s share,新官上任三把火;c)典故:a fly on the wheel,驚弓之鳥;d)句子:Time is money,江河日下;e)諺語: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沉默是金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中有這樣一種語言形式是英文中沒有的,這就是歇后語,它只存在漢語中,如: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like a clay idol fording a river hardly able to save oneself,let alone anyone else)
隨著對隱喻深入的研究,把隱喻作為人類深層的認知機制的觀點越來越得到普遍認同。通過隱喻,我們就能借助聯(lián)系和想象將我們不熟悉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來辨別。也正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lǐng)域?qū)Σ煌挛锂a(chǎn)生了相似聯(lián)想,以致會用這兩種事物的相似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真實感受和情感。
以一種相同的認知模式為基礎(chǔ),我們對人類本身和我們所居住的外部環(huán)境有著相類似的見解。因此中國人和英美人創(chuàng)造出類似的隱喻也就不足為奇。這里給出一首有名的詩,以示證明:
Till all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the sun:
I 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f life shall run.
這幾句詩出自于彭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通過運用短語“All the seas gang dry”和“rocks melt with the sun”,作者希望通過時間上的共性來描述一段海誓山盟的愛情。而在漢語中,我們經(jīng)常也會基于這種共性來歌頌永恒的愛情,這就是成語“??菔癄€”。
隱喻其實從側(cè)面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審美要求。每個人對美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它包含并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社會生長環(huán)境,環(huán)境不同,人的感受也大相徑庭。隱喻,作為一種生動的語言形式,巧妙地呈現(xiàn)出了事物的本性,從而達到了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結(jié)合,而正是這一點產(chǎn)生了語言的美。筆者認為,中英隱喻共享了至少兩個審美標準:
(1)載體必須通俗
應(yīng)用隱喻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枯燥的語言變得生動,使晦澀的寓意變得簡單,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如果載體不夠通俗,那么隱喻也就沒有價值了。如:
鴻漸你近三十歲的人了,自己該有分寸,照理用不到我們背時的老古董來多嘴。
Hung-chien,you’re almost thirty now.You should know how to behave yourself.You shouldn’t need outdated‘a(chǎn)ntiques’like us prattling on.(Kelly&Mao 2003)
這里,“我們”是主體(tenor),“老古董”是載體(vehicles),不論是中國還是英美國家,都可以表示“老舊的事物”,而且都是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實物,因此這一對應(yīng)的翻譯“antiques”也能夠是英美人士感到語言的簡潔和生動。
(2)載體必須新穎
王爾德曾經(jīng)說過,第一個用花來形容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這樣做的人就是笨蛋,如果有第三個人還這樣做,那他就是個徹底的白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載體的新穎使得隱喻增色不少,也正是隱喻存在的價值。不僅英國詩人這樣認為,在中文詩歌里也有所體現(xiàn)。如在余光中著名的詩歌《鄉(xiāng)愁》中,作者用了多個新穎的載體(郵票、船票、墳?zāi)购秃{)來說明一個本體(鄉(xiāng)愁),從而道出了漂泊海外的游子不同時期的真實情感,正是這種新鮮感使得詩中每個隱喻都變得貼切而傳神。
雖然中英語言不同,但我們在選擇載體時卻有著相同的傾向。筆者認為有這樣三種傾向值得一提:
(1)和人體有關(guān)
在中英兩種語言中,有這樣一些表達都用到了與人體有關(guān)的載體,如中文當中我們會說“瓶頸”(bottleneck)、“山腳”(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心肝”(sweet heart),在英文當中也有“ask for sb.’s hand”(向某人求婚)、“foot the bill”(付賬單)的表達??赡苓@些載體出現(xiàn)在不同的場合,但相同的是他們都與人體的某個部位有關(guān),針對這一點,王逢鑫(2002)教授在其文章《身體隱喻:構(gòu)詞理據(jù)、功能變換、冗贅與錯位》有過充分的解釋,在此不做贅述。
(2)和自然界的事物有關(guān)
遠古時期,由于知識的匱乏,人類只能對自然懷著敬畏之情。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了解并適應(yīng)了周圍的事物,使得一些隱喻中的載體與自然界的事物有關(guān)。如:
a.milestone(a very important stage or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
b.松(pine),竹(bamboo),梅(plum blossom)a man of noble character;a man of virtue
(3)和自然界的現(xiàn)象有關(guān)
以上兩種載體總體來說都是與事物有關(guān),而第三種我們選擇的載體卻跟自然界的現(xiàn)象有關(guān)。如:boil,bloom,bombard,mushroom 等,這幾種現(xiàn)象如“沸騰”,“狂轟濫炸”,“雨后春筍”等在中文里也存在著作為隱喻載體的情況。從以上三類載體的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英隱喻的某些共性,或者說人類認知的某些共性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之處。這主要是因為無論是哪個民族,所接觸到的是相同的自然母親。
中英隱喻除了以上相似之處以外,在很多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比如說,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的不同等,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所有這些不同又直接取決于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而這也就成為了中英隱喻產(chǎn)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中國文化受到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而英美國家一直信奉著基督教,在他們的觀念中希臘神學起著重要的,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例子:
A.中文
a.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from Buddhism)-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 (do the least that is expected of one;take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s one’s work)
b.圣賢書(from Confucianism)-Books written by the sages or wise men
B.英文
a.Eden(from the Bible) the happy place
b.a Pandora’s box(from Greek mythology) the root of disaster
文化的不同體現(xiàn)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比如,“龍”在東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中國人看來,“龍”是能呼風喚雨的神物,它能上天入海,有著各種神力,在中國文化中它代表神圣、高貴、吉祥等,是我們中國人的圖騰。相反,在西方國家,雖然“龍”也代表著力量,但人們一般將它視為兇殘的野獸,是邪惡兇猛的妖魔,也就經(jīng)常作為撒旦、魔鬼和女妖的化身。
風俗習慣的不同還有其他的體現(xiàn),如在顏色上。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顏色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意義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藍色”在西方文化中憂傷、消沉,而在中國人的心目卻沒有這種基調(diào)?!凹t色”是中國人的大愛,代表著幸福、溫暖、吉祥和歡慶和其它含義,如中國人常說“紅顏”(a beauty),“紅包”(gift money),“紅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然而由于一些歐洲國家斗牛的傳統(tǒng),西方人將“紅色”看作兇兆,如紅色的旗子是用來激怒公牛用的“惱人的事物”。同時他們也認為紅色是血的象征,因此也代表血腥、恐懼和殘忍等,如,“paint it red”(把事情描述的駭人聽聞),“go into the red”(出現(xiàn)赤字),和“go red”(赤化,成為激進派)。
中英兩國的地域特征有著明顯的不同。英國有大不列顛島和眾多小島構(gòu)成,四周被海所包圍,所以英國人大都擅長海上航行,并使得英國一度成為海上霸主,也正因如此,英語中有很多隱喻都和大海、遠洋航行有關(guān),如英語中用“at sea”表示茫然,不知所措。位于遠東的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也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所以中國人熟知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詞匯,也就出現(xiàn)了很多與此相關(guān)的隱喻,如中文當中有這樣幾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作為一個特定群體認知系統(tǒng)當中的重要一員,隱喻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語言應(yīng)用。當我們在描述一個既定的事物時,我們總是嘗試用另一個事物來解釋,這就是一種隱喻思維。在跨文化交際中,隱喻往往給兩種語言的交流帶來困難,因此對隱喻準確和充分的解釋也就顯得相當有必要。本文一開始從隱喻的定義出發(fā),簡要的說明了隱喻研究的發(fā)展,著重從認知和文化角度分析了英漢隱喻的四點相同和三點不同。筆者希望從本文對隱喻所作的粗略探索中,使更多的翻譯工作者和文化交流者能夠更有效的利用原文讀懂“隱喻”,尤其從認知和文化層面。同時也希望對二語習得和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楊靜穎.隱喻的認知基礎(chǔ)與中英隱喻的相似性[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