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激
董必武其人其詩
吳洪激
董必武,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曾出席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第四屆人大會上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的一生,是為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的一生;他留下的1300多首詩作,是他光輝一生的寫照,是他無私奉獻的印證。
董必武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廢科舉,興學校,他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立中學,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名。時任湖廣總督瑞澄,驚其才華,上奏朝廷,擢為“拔貢”,賜以功名。何謂“拔貢”?貢,就是向朝廷貢獻人才。清制規(guī)定:由各省學政選拔品學兼優(yōu)之學生,上送朝廷,稱為“拔貢”,有機會放任七品京官或知縣、教諭。董必武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決計回鄉(xiāng)在黃州中學任教,培養(yǎng)英才。
辛亥革命爆發(fā),董必武立即從黃州趕往武昌,參加剛成立的武昌革命軍政府工作,先后任軍務部秘書和財務部科長等職。辛亥革命失敗后,他懷著一腔悲憤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他在《致四叔家信》中道:
重違庭訓走天涯,不為功名不為家。
旋轉乾坤終有日,神州遍種自由花。
詩中充分表達了他之所以違背父母出第入仕、光宗耀祖的意愿,只因為他立志扭轉乾坤,投身革命,報效祖國。
后來,他在和朱總司令絕句五首中也寫道:
落日悠悠照旆旌,風云激蕩幾時平。
四億萬人齊努力,追隨老將奠新京。
進一步表達了自己追隨革命,建設中華的遠大抱負。
在日本,董必武結識了也在日本的孫中山,加入了孫中山創(chuàng)建的中華革命黨,不久即回國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因此兩次被捕入獄。但他沒有被牢獄之災折服,而且革命意志越加堅定。正如他在《祝朱總司令六秩榮壽》一詩所言:“骨頭生若鐵般硬,胸次真如海樣寬。”“豺狼當?shù)栏彝甸e”?
出獄后,董必武二赴東瀛,學習法律。當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傳到日本,他受到巨大鼓舞,深深感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辛亥革命老前輩潘怡如病逝時,董必武借《哭潘怡如》的詩寫道:
多病所需惟藥餌,真情直欲吐心肝。
很顯然,詩中提到的“多病”,指的是積弱積貧的祖國;“藥餌”則隱寓馬列主義。意思是說,只有馬列主義才能醫(yī)治“多病”的中國,而且只有“吐心肝”去呼喚民眾,才能喚起民眾的覺悟,為挽救祖國的危亡而斗爭。于是董必武立即回國,在上海又會見了此前回國也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探討救國之路。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fā),董必武看到了年輕人的力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毅然回到首義之地的武漢,辦起一所武漢中學,以學校作基地,宣傳馬列,培育人才,積蓄革命力量。
國民黨愛國將領續(xù)范亭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殺時留下一首著名的言志詩:“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于世所何求,竊恐民氣摧殘盡,愿把身軀易自由?!?/p>
董必武在《挽續(xù)范亭先生》一詩中高度贊揚續(xù)“懷才能撥亂,許國已忘身”的革命精神,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1920年秋,董必武與陳潭秋等人在武漢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次年7月,他作為湖北的黨代表和陳潭秋一道赴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回來后即投入發(fā)展湖北的黨組織活動,并任中共武昌區(qū)委委員,湖北省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出任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當時蔣介石為了控制武漢,想以重金收買董必武,曾兩次派人上門,送上蔣的名片、親筆信件和一大筆重金。董必武深知蔣的意圖,只收下名片和信件,卻拒收重金,并告訴來人:“我們?yōu)榈氖歉锩?,決不圖個人錢財,”表現(xiàn)出了一身正氣。他寫了一首悼念烈士孫炳文夫人任銳逝世一周年的詩:
革命原非為個人,支持群眾得翻身。
如今此事初如愿,況復芝蘭秀有春。
這首詩表達了他對任銳夫婦不為個人、不圖利祿的崇敬。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大革命失敗后,董必武又一次東渡日本,旋遵照黨的指示,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先后擔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最高法院院長,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1933年3月,他在出任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時,收到一封控告中央造幣廠嚴重貪污問題的匿名信,十分重視,立即派出調查組,經過縝密的明查暗訪,查出了造幣廠存在大量的假賬和該廠會計科長肖倫海欺上瞞下貪污公款3100多元的問題。他毫不手軟,立即指令逮捕肖倫海,并召開公審大會,判處肖的死刑。廣大群眾無不稱快。后來他寫了一首《贈紐約華僑衣聯(lián)會陳金堅先生》詩:
志士不辭污馬革,群兒爭取爛羊頭。
人間何地無渣滓,次第清除始自由。
他把清除黨的渣滓和清除社會的渣滓看得一樣重要,只有次第清除,才能申張正義,獲取自由。
1934年10月,董必武參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艱苦、最為壯烈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他又被委任為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代理主席。在八年抗戰(zhàn)的歲月里,他代表解放區(qū)參加了舊金山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財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并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亦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共政治局常委。
他雖身居高位,卻仍心懷憂患,恭信踐行。他的《題贈中學生》一詩云: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
古云今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
他這是用自己的歷史經驗告誡青年人:人生旅程如大海行舟,要常懷憂患意識,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大無畏精神,借水之力,順水之勢,毋懈毋怠,方能應付各種可能的風險,將人生之舟使向勝利的彼岸。
董必武自己更是先憂后樂的典范。1970年農歷除夕他在廣州遇到葉劍英,作了一首《羊城農歷除夕喜遇葉劍英》的七律:
羊城農歷歲月凋,滿眼風光興趣饒。
破舊已無花上市,迎新將有藝如潮。
曾經絢爛歸平淡,不信懷柔與叫囂。
備戰(zhàn)相逢豈易得,余生能樂幾今宵?
經過殘酷的文革斗爭,許多老同事、老戰(zhàn)友被迫害致死,今宵能與幸存的老友葉劍英相逢,實屬不易。此一分手后,風云變幻,何日又能重逢呢?詩雖是歡樂之調,卻充滿了憂患之意。
董必武雖功勛卓越,卻謙虛謹慎,從不居功。1944年1月1日,他六十生辰,中共中央給他發(fā)了一份祝賀的電報,對他的歷史功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時的南方局和新華日報社也要為他祝壽,他惶恐不安,極力婉謝,并寫下了兩首《謝壽》詩,其中有句:
諸子情深殊可感,藐公德薄不相宜。
他認為自己并沒有為革命作多大貢獻,也沒有什么功德可言,為他祝壽,他擔當不起。
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會上,董必武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四屆人大之前,黨中央又提議他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他又激情地寫下了一首絕句:
新功未建慚高坐,老本無多已啃完。
如駑馬將長戀棧,得棲梧意學鳴鸞。
表達了他“慚高坐”的自謙之情和“學鳴鸞”的激奮心懷,自剖肺腑,感人至深。
董必武還寫了許多紀念戰(zhàn)友的悼亡詩,如《挽左權同志》、《吊張藎忱將軍》、《憶友葉挺》、《挽彭雪楓同志》、《吊馮煥章》、《哭潘怡如》等,皆字字見血,催人淚下。他的許多見聞詩,如《聞長江大橋喜賦》、《溫塘留別》、《觀鏡泊湖瀑布》、《由湯池赴慈光寺途中望天都峰有感》等,亦是真情實感,有色有聲。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走完了九十年的光輝道路,因病在北京逝世。生命垂危之際,他還在病榻上寫下了令人悲痛難忘的《九十初度》:
九十光陰瞬息過,吾生多難感蹉跎。
五朝弊政皆親歷,一代新規(guī)要漸磨。
徹底革心兼革面,隨人治嶺與治河。
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
他這是總結自己革命一生的經歷,告誡人們在勝利面前還要“革心兼革面”,不斷地加強自我修養(yǎng),腳踏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深信有馬列主義的旗幟指引,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祖國的前途會更加光明燦爛。
據(jù)曾擔任過毛澤東醫(yī)護人員的藍桂英回憶,毛澤東得知董必武逝世的噩耗,心情十分悲痛,一整天不吃東西,也不說話,他借南宋張元干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中的“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且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改動了最后的兩句為:“君且去,休回顧”。將原詞送朋友去外地赴任變成與戰(zhàn)友的生死離別,以寄托自己無盡哀思與緬懷之情。
縱觀董必武一生為人為詩,真可以說人如其詩,詩如其人。人,體現(xiàn)了詩的光彩;詩,體現(xiàn)了人的魅力。他的人,閱歷豐富,識多見廣,情真性篤,磊落光明,表現(xiàn)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獨具特質;他的詩,題材廣泛,語言洗煉,技巧高超,體現(xiàn)了詩人審美追求的鮮明個性和藝術特色。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所說的:“文附質也”,“質待文也”,文質相觸,“彬彬君子矣”。故曰:詩格即人格,詩品即人品。讀董必武的詩,是一次人生啟悟,是一次信仰教育,是一次精神熏陶,也是一次藝術享受。令人反復咀嚼,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