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小平
量子引力的標準模型
蒸汽機是工業(yè)革命的二個驅動器之一。1650年,德國發(fā)明家(也是馬格德堡市長)奧托·馮·格里克(1602—1686)為了研究真空的特性,建造了一個真空泵。這個真空泵由二個(半球形)銅球和一個活塞組成。他證明了一旦活塞把銅球里面的空氣排出,8匹拉啤酒四輪馬車的剽悍大馬也無法將二個銅制的半球拉開。
羅伯特·波義耳和羅伯特·胡克聽說了格里克的工作,并發(fā)展出更加復雜的真空泵。波義耳提出了波義耳定律,說明大量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它的壓力是成反比的。1679年,丹尼斯·帕賓建造了一臺叫做骨骼蒸煮器或蒸汽蒸煮器的機器,利用蒸汽壓力把牛骨分解成骨粉做動物飼料。這不僅是現(xiàn)代壓力鍋的源頭,而且也導致蒸汽機的發(fā)明。
1679年,托馬斯·薩弗里(1650—1715)在格里克、帕賓和其他人想法的基礎上,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工作蒸汽機。
薩弗里的蒸汽機沒有活塞,而是采用冷熱水交替的方式在一個小室里制造真空。這種蒸汽機的效率非常低下,但卻是新的工業(yè)時代的第一聲炮響。薩弗里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術語“馬力”,來突顯這種蒸汽機的功率。
1712年,一位名叫托馬斯·紐克曼的英國五金商發(fā)明了第一臺活塞驅動的蒸汽機。它不通過冷熱交替來創(chuàng)造真空,而是拉動一個活塞,活塞末端在引擎外面的一個支點上旋轉,以便凈運動的循環(huán)。
蘇格蘭工程師和發(fā)明家詹姆斯·瓦特(1736—1819)是發(fā)明家領域領導者之一。在他的創(chuàng)新中,為了保持多個活塞平穩(wěn)地往復運動,還應用了巨大的飛輪。
1824年,物理學家、軍事工程師尼古拉斯·萊奧納德·薩迪·卡諾(1796—1832)撰寫了一部熱力發(fā)動機系統(tǒng)論,名為《卡諾定理》,使他成為熱力學之父,并成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先驅。卡諾的著作把理論科學融入工程學——熱力發(fā)動機,以一種實用性的方式推動了工業(yè)的發(fā)展。他是系統(tǒng)闡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先驅之一。
在格拉哥斯大學工作的愛爾蘭裔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1824—1907),把嚴密的數(shù)學模型引入電力的研究,奠定了熱力學的基礎,并由此榮獲開爾文男爵頭銜。美國發(fā)明家奧蒂斯·塔夫茨(1804—1869)發(fā)明了蒸汽驅動的打樁機。美國發(fā)明家威廉·奧蒂茨(1813—1839)發(fā)明了蒸汽驅動的蒸汽挖掘機,他去世的那年被授予專利權。
理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187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格·波爾茲曼(1844—1906)為熱力學開發(fā)了一種統(tǒng)計理論。
麥克斯韋開發(fā)了一套方程式,將到那時為止已知電動力學所有知識統(tǒng)一起來,他的著作被描述為“自牛頓以來物理學最偉大的統(tǒng)一”。麥克斯韋的許多貢獻包含了氣體動理學理論的基礎工作,他是愛因斯坦把隨機布朗運動歸因于原子運動的又一個先驅。他拒絕了牛頓氣體分子中靜電排斥的觀點,認為氣體中的壓力是由于其中以不同速度運動的分子碰撞所致。并且,他還吸收了波爾茲曼的統(tǒng)計理論。
人們正逐漸認識到,對分子熱力學的這些研究,很重要的是一套變量,包括溫度、壓力和體積?,F(xiàn)在,在更加統(tǒng)一的理論中,許多科學家的工作正在正式化。
結果是黑體理論的發(fā)展。其他的發(fā)展包括熵理論或熱寂(假說中認為由于熱平衡狀態(tài)而導致宇宙死亡)。所謂黑體是指溫度、壓力和其他因素都處于總體平衡的一種理想的能量系統(tǒng)。就實際而言,自然中不可能發(fā)生這種情況,因此,黑體狀態(tài)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
1900年,許多現(xiàn)代量子論研究者尊崇的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1858—1947),正嘗試為德國電氣集團解決涉及電燈泡的一系列問題。隨著電力的商業(yè)化,并且從更有效的能源獲取了更高的能量,從而出現(xiàn)了將熱發(fā)射原理標準化的需求。
普朗克一登臺,就面臨經(jīng)典力學的一個深層次問題。波動的特性之一是,它們依靠波長以一套特殊頻率振動。這適用于豎琴弦、鋼琴弦和電磁波。這些能量大多存在于較小的波形或波長(較高的頻率)中,理論上是無限的。事實上,在經(jīng)典的電磁學里,這些波形的能量是頻率的平方。也就是說,按電磁波譜排列,頻率越高,能量越高且趨于無限,術語叫做“紫外線災難”。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都不相信這是電磁波譜的真正特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一個定律,把能量和頻率在理想狀態(tài)下聯(lián)系在一起,來描述它們在所有實際狀態(tài)下的性質(zhì)。
根據(jù)普朗克定律,當黑體(理想體,平均狀態(tài))的頻率上升,那么,能量開始輸出。從主觀上說,這是用顏色輻射的術語描述的,從480℃模糊微紅光暈、730℃橘紅、930℃橙黃、1100℃暗黃橙、1300℃黃白,直到1400℃以上白色,在光的可見范圍(380納米~751納米波長)內(nèi)。
當溫度很靠近絕對零度時,原子可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tài)
這對于我們討論的意義是,普朗克界定了量子的一套能級。量子是拉丁語名詞,意為“多少”或“某種程度”。愛因斯坦與這個結果有著密切聯(lián)系,所以,能量與頻率的關系可稱為普朗克關系或普朗克—愛因斯坦方程式。約瑟夫·約翰·湯普森1895年的實驗,讓電流穿過真空,不僅證實電是顆粒,證明了電子的存在,還開啟了亞原子科學的大門。
量子力學描述了宇宙中能量(和物質(zhì))的性質(zhì)。首先,它把原子的結構描述為具有固定的(量子)軌道(后來被視為殼或外套),軌道中電子從最靠近核子開始的有效能呈現(xiàn)能級。
量子力學給大多數(shù)粒子以波動和固體的性質(zhì),這樣,就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意見分歧。到19世紀中葉,量子力學認為電以流體開始而以粒子(電子)結束,但光則以粒子(微粒)開始而以波動結束。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發(fā)現(xiàn)固化了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原子科學,而這些又開始在外太空的觀測中發(fā)揮作用。
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1885—1962)根據(jù)量子力學從根本上給原子結構下了定義,并于1922年獲得諾貝爾獎。波爾提出了一個原子的觀點,認為原子有一點像一個微小的太陽系,只不過是在量子條件下。他把原子描述為以量子能級運行的有軌道的電子,換句話說,原子是不連續(xù)的、有軌道的、可預言的能級。波爾預言,一個電子跳到更高的能級會獲得能量;而掉到較低的能級則會丟失能量。獲得或丟失能量的數(shù)量則根據(jù)與普朗克常數(shù)有關的函數(shù)而定。
這最終導致今天的認識:從氫原子的一個電子的軌道開始,由中心向外,一個接一個,全是電子的軌道。在接下來的數(shù)十年內(nèi),這些觀點雖將繼續(xù)被其他人改進,但卻奠定了原子科學的基礎。這使得波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能與他同輩的科學家合作,從事“曼哈頓”計劃。1945年末期,原子科學呈現(xiàn)出最實在的和可能的恐怖方式。當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在數(shù)秒之內(nèi)化為灰燼的時候,這個世俗的世界獲得了最大的切實證據(jù)。這些看似故弄玄虛的學術知識,不只是有堅實的基礎,實際上——它就是現(xiàn)實。
四大元素(土、火、水和風)的古老理論在分子(17世紀發(fā)明的術語,意為“一個小障礙”)的概念中模糊而實在地幸存下來。分子代替了在物質(zhì)世界中作為原料的基本描述符號的元素。分子是融合“原料”的單位,可以由若干相同原子組成,也可以由不同原子的混合物組成。一個氫分子由一個或多個氫原子組成,這是帶一個質(zhì)子和一個電子的基本原子,可見宇宙的80%是由基本原子組成的。另一方面,一個水分子,則由二個氫原子結合一個氧原子(H2O)組成。人們一度認為,所有這些“原料”都僅僅是由四種元素(土、火、水和風)的不同組合形成的。到20世紀初,人們懂得了宇宙中的一切“原料”都是由92種自然存在的原子構成的,如元素周期表和它們的同位素(中子加入核子以增加原子量)所述。至此,術語“元素”被拿下這個階梯,與“原子”同義。1895年,約瑟夫·約翰·湯普森發(fā)現(xiàn)了第一個已知的亞原子粒子——電子?,F(xiàn)在,全世界對此趨之若騖,正在制造有史以來人類設計的最恐怖的武器——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