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
(沈陽金創(chuàng)想系統(tǒng)集成有限公司 遼寧 沈陽 110000)
個人所得稅是以量能負擔為原則,對高收入者多征稅,對中低收入者少征稅或不征稅,理論上能有效縮短貧富差距。然而,自我國個人所得稅法頒布和實施以來,雖經歷多次改革,但依舊體現出稅負不公平、征收不規(guī)范等問題,致使個人所得稅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新一輪個稅改革在引來眾多爭議后,對個稅免征額和超額累進稅率進行了修改,本文擬對新個稅改革的要點及其帶來的好處進行相關探究。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有“薪給報酬所得稅”,但由于生產力和收入問題一直沒有開征;直到1980年,為適應對外開放才頒布并實施個人所得稅法,并確定個稅免征額為800元,此時國民的工資水平普遍較低,因此課稅的主要對象是外籍人士;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通過決議將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從800元調到1600元;兩年后個稅免征額又再次調整,此時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為2000元;而如今,為適應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于2011年9月1日起將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由原來的2000元調整為3500元。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是分類稅制,它是將個人所得稅劃分工薪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等11個征稅項目,同時對于應稅項目的費用扣除標準和適用稅率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相對于國際慣例,這種稅制模式通常會造出納稅人實際稅負不公的現象。例如由于高收入群體往往擁有多種收入來源,可享受多項費用扣除額,相對導致了低收入者多納稅的稅負不公現象,違背了稅收量能負擔原則。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確保公平,如何解決弱勢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醫(yī)療保障、就業(yè)、教育和脫貧等問題,增加他們的收入,直接影響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全局以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大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力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合理調整稅率結構,切實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這次個稅法修改積極吸收了公眾意見中建設性、合理性的部分,這為進一步推動個稅改革做鋪墊,個稅與民生緊密聯系。新個稅法改革的要點主要有四:一是個稅免征額標準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個稅免征額調整的主要依據是參考城鎮(zhèn)居民基本生活消費支出,此前的3000元是按照201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及就業(yè)者人均負擔系數,再參考前幾年的增長比例確定的。這次進一步提高到3500元,更具有前瞻性。此次個稅改革個稅起征點提高各收入階段的受益分析如表1。二是調整工薪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結構。稅率結構取消了15%和40%兩檔稅率,由原來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調整為7級,同時將最低檔的稅率由5%降為3%,并適當擴大了3%、10%和45%三檔稅率的適用范圍。與原來9級稅率結構相比,調整后的7級稅率結構更體現了低稅率向大部分納稅人傾斜,即這次的個人所得稅改革重點是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調整后7級超額累進稅率如表2所示。三是調整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級距。此次個稅改革將會全面減輕個體工商戶的承包經營所得納稅人的稅負,其中受益較大的是6萬元左右的個體工商戶。四是納稅期限由7天改為15天。
表1 個稅起征點提高受益分析
表2 調整后7級超額累進稅率
根據相關人士的靜態(tài)測算,個稅法改革實施后,個人所得稅收入全年將減收1600億元左右。其中,通過提高免征額和調整工薪所得稅率級距帶來的減收約1440億元,占2010年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的46%。若按照個稅修正案9月1日實施計算,4個月減收大概530億元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所得征收的,它的主要作用是籌集財政收入和調節(jié)收入再分配,以實現社會公平,它并不是直接對生產或流通環(huán)節(jié)征收,因此它對經濟走勢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的。所以,雖然個稅免征點的提高導致了國家財稅收入的相對減少,但并非是絕對減少,個稅的減少相對是個人收入的增加,從而增加消費需求,即普通公民增加的收入必然轉化為社會消費,在商品和服務交易中轉化為新的稅收,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新個稅法實施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到3500,并將工薪所得9級超額累進稅率縮減為7級,第一級稅率由5%降至3%,大大減小了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當前我國物價水平持續(xù)走高,CPI連續(xù)在5%以上居高不下,居民收入相對縮水,當物價上漲與收入分配矛盾加深時,將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此次個稅調整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但大幅度降低了中低工薪階層的納稅負擔,對拉動內需、擴大消費,促進經濟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這次個稅法修改涉及的減稅額是我國個稅史上最大的一次,個稅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僅是稅制改革問題,更是民生問題,而民生問題的核心就是如何讓百姓獲得真正的實惠。此次個稅改革帶來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大幅度減輕工薪族納稅群體的負擔。對中低收入者納稅負擔的減輕是一個組合拳,一方面減除費用標準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后,納稅人納稅負擔普遍減輕,體現了國家對因物價上漲等因素造成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的一個補償,工薪收入者的納稅面經過調整以后,由目前的約28%下降到約7.7%,納稅人數由約8400萬人減至約2400萬人。這就意味著經過這樣的調整,有約6000萬人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只剩下約2400萬人繼續(xù)繳稅。另一方面,工薪所得稅率結構的調整將使絕大部分工薪族在享受3500的免征額后進一步減輕稅負。對比兩種減輕稅負的措施可以知道,提高免征額是普惠,所有人都能夠享受,而調整稅率等級結構和擴大范圍是為了是工薪族這類的中低收入群體進一步減稅。同時,為了解決由于減除費用標準的提高帶來的減稅,通過稅率結構的調整,使一部分收入較高的人在減除費用標準所帶來減稅好處被抵消以后,還會增加納稅的負擔,這對于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導向,加大對高收入者稅收調節(jié)的導向是一致的。二是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jié)力度。實行提高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和調整工薪所得稅率結構變化聯動,使一部分高收入者在抵消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得到的減稅好處以后,適當地增加了一些稅負。三是減輕了個體工商戶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的稅收負擔。年應納稅所得額6萬以下的納稅人降幅最大,平均降幅約40%,最大的降幅是57%,有利于支持個體工商戶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的發(fā)展。四是納稅期限調整為15天,方便了扣繳義務人和納稅人納稅申報。其他稅的申報期一般也是15天,這次的修改主要是為了方便納稅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綜上所述,新個稅改革受益最大的將是工薪族,尤其月薪在8000元到10000元的收入群體受益最大。以重慶市為例,新稅法實施后,按照2010年基數測算,重慶市個人所得稅全年預計將減少17億元左右,占2010年全市個人所得稅收入65億元的27%(其中工薪所得減收16億元,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減收1億元),2011年執(zhí)行新稅法有4個月時間,預計將減收5.7億元。由于費用扣除標準的提高,全市工薪所得納稅人數將減少55%,有超過68萬人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約36萬人稅負有不同程度降低,受益人數共計約104萬人。同時,低稅率人群面擴大,其中適用3%、10%兩檔低稅率的納稅人數由占工薪所得納稅人比重的75.26%增加至82.27%,低稅率人群面擴大了7.01個百分點,人均稅負下降幅度較大。新稅法實施后,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階層有1%—4%的稅負增長,其中,年收入超過100萬元的群體,年人均納稅63萬元,平均稅負增加了4%。年收入12萬以上的群體納稅額占工薪納稅人的20%左右,承擔了工薪階層約90%的稅收。此外,全市約有30萬戶個體工商戶和承包承租經營者稅負也有所降低。
個稅改革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盡量做到收入公平,但是那些收入高的人總有辦法避稅。這也正是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分類征管的弊病之一。一方面,分類征收中有些類別的征收仍存在很大爭議,如財產轉讓所得中的買賣證券所得至今尚未開征,另一方面,分類征收既難全面反映納稅人的生活成本以抵除相應的費用,也不太方便統(tǒng)計一個人的真實收入,還容易導致偷稅、漏稅。因此,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不能僅考慮提高起征點,要按照稅收公平、普遍的基本原則,統(tǒng)籌考慮調整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級次、級距和適用稅率,對納稅人的負擔實施相應扣除,以及對其他財產性收入的稅收調節(jié)等問題,加快推進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綜合改革。
對此,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副司長劉麗堅指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xù)把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作為重點工作,進一步強化征管基礎,完善征管手段,創(chuàng)新管理和服務方式,主要措施包括:一是要進一步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和溝通,加強涉稅信息的獲取和應用,逐步掌握高收入者經濟活動和稅源分布特點和收入獲取規(guī)律等情況。二是要綜合運用日常稅源管理和納稅評估等征管手段,以非勞動所得(主要是財產性所得和資本性所得)為重點,繼續(xù)加強對高收入者主要所得項目以及高收入行業(yè)和人群的個人所得稅征管。三是要繼續(xù)開展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專項檢查,依法嚴厲打擊偷逃個人所得稅行為。
[1]吳媛麗: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稅負公平探討[J].現代商業(yè),2011(4).
[2]趙邱峰:聚焦個稅改革下的民眾幸福感[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1(3).
[3]高業(yè)偉:個稅調整你受益了么[J].大眾理財,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