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莉
(蕪湖市中醫(yī)醫(yī)院 骨科,安徽 蕪湖 241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1],經(jīng)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一種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技術,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2,3]。本研究選取2008年11月~2009年7月共43例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PELD治療后獲得較好近期臨床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18 ~82 歲,平均(44.8 ±12.52)歲。患者均有典型腰腿痛癥狀,無椎管狹窄臨床表現(xiàn),經(jīng)保守治療(包括理療、腰背肌鍛煉和藥物治療)無效。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3~15個月,平均(7.7±3.11)月。43例患者MRI檢查示共70個退變突出間盤,節(jié)段分布見表1。
表1 43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變節(jié)段統(tǒng)計
1.2 手術方法與隨訪結果[4]患者取俯臥位,腹部懸空,C型臂定位,在陽性椎間盤原穿刺點切一7 mm皮膚切口,三級擴張?zhí)坠苤鸺墧U張后將椎間孔鏡工作套管置入責任椎間盤內,安置wolf 70廣角椎間孔鏡系統(tǒng)并沖洗系統(tǒng)(3 000 ml生理鹽水+慶大霉素32萬U+腎上腺素0.5ml沖洗),保持術野清晰,徹底摘除染色突出變性髓核組織,持續(xù)生理鹽水灌洗沖除炎性致痛因子,Ellman可屈性雙極射頻(radiofrequency,RF)收縮組織或突出物、止血、消融、纖維環(huán)及髓核成型。術后患者末次隨訪,根據(jù)改良Macnab標準,優(yōu)27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優(yōu)良率92.25%。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術前術后VAS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前護理
2.1.1 疼痛護理 腰腿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就診的最常見癥狀,手術前,通過與患者交談,消除其住院后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在交談中運用VAS觀察患者的行為改變,用6個不同的面部表情(從微笑至悲傷至哭泣)來表達疼痛的程度,并轉換為疼痛分數(shù),由病人在10分制的標尺上根據(jù)疼痛自評:0級為無痛,1~3級為輕度疼痛,4~6級為中度疼痛,7~10級為重度疼痛。術前VAS評分為(7.91±1.23)分,術后再次評分,對于中重度疼痛患者,告知醫(yī)師,并采取物理療法、按摩、冷熱療法、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減輕疼痛,同時予藥物止痛。筆者科室多予口服鎮(zhèn)痛藥物塞來昔布0.2 g Bid,首劑加倍處理。
2.1.2 心理護理 經(jīng)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雖是微創(chuàng)手術,但是屬于新技術,患者對此項技術認識不足存在恐懼心理。護士術前要告知患者手術全程是在局麻下完成的,患者始終處于清醒狀態(tài),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能與醫(yī)師及時交流溝通,如有不適及時告訴醫(yī)師;同時介紹成功病例,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取得病人對此項技術的信任和配合。本組43例患者無一例因為心理因素放棄PELD術。
2.1.3 體位訓練 術前3 d協(xié)助患者進行手術體位耐受訓練,即協(xié)助患者行俯臥位下腰部過伸訓練:患者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雙手向后,盡量抬高,可持續(xù)俯臥1 h以上,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
2.1.4 術前準備 ①術前告知患者禁食禁水6 h,以防術中更改術式。②術前用藥準備:碘海醇20 ml、曲安奈德一支以備術中用。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觀察 觀察生命體征:術后2 h內嚴密觀察血壓、心率及呼吸情況,如發(fā)現(xiàn)血壓降低及時應用麻黃堿并通知醫(yī)生處理;觀察穿刺處敷貼有無滲血及滲血的量。保持穿刺處敷料完整、干燥,若污染應隨時更換,以減少感染的發(fā)生;嚴密觀察下肢感覺、運動情況,如有變化立即向醫(yī)生匯報;觀察腰腿痛改變情況,術后腰腿痛VAS為(2.09±1.31)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46,P<0.01,見表2)。
表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PELD前后VAS評分比較
2.2.2 并發(fā)癥觀察 4例患者術后當天出現(xiàn)一過性神經(jīng)麻痹,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感,麻木感位于小腿外側和足部,無大小便異常,未行特殊處理,末次隨訪時麻木癥狀消失。未發(fā)生切口感染、腦脊液漏等其他并發(fā)癥,切口愈合良好。
2.2.3 體位護理 術后第1天患者臥硬板床24 h,可佩帶腰圍下床大小便,指導患者軸線翻身。
2.2.4 功能鍛煉 ①直腿抬高運動。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直腿抬高訓練可顯著提高手術效果[5],術后即指導患者主動行直腿抬高運動,每次運動2~3 min,每天活動3~5次。②腰背肌功能鍛煉[6]。具體方法有五點式:用頭、雙肘及雙足作為支撐點,使背部、腰臀部向上懸空抬起;三點式:雙臂置于胸前,用頭頂及雙足支撐,使全身呈弓形撐起,腰背部盡力后伸;飛燕式:患者俯臥,頭、雙手、肩、雙腳及身體往后仰,使胸部與床接觸,形似飛燕。
2.2.5 出院宣教 本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5~8 d,平均(5.67±0.78)d。告知患者及家屬,臥硬板床休息,下床活動佩戴腰圍,3個月內不可做彎腰活動,避免負重。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運動量以腰腿部無不適為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觀察下肢活動情況,若有不適隨時復診,并定期復查。
腰腿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就診的最常見癥狀,疼痛程度受患者文化程度、環(huán)境、注意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目前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膊、呼吸、血壓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7]。筆者在護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通過圍手術期的護理,腰椎間盤突出癥致腰腿疼痛的患者在短時間消除了住院后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并結合細致入微的護理,良好的護患溝通,明顯減輕了患者焦慮情緒,消除了緊張的心理,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腰椎間盤突出癥導致的腰腿疼痛,積極配合治療,治療效果顯著。
術前心理護理尤為重要[8],術前、術后通過對患者腰腿痛VAS評分觀察,并及時與患者溝通、交流,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焦慮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且能明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增強社會積極態(tài)度和主觀幸福感,從而減輕疼痛。
術前體位訓練、術后功能鍛煉很重要,可顯著提高手術效果,是術后患者重返社會、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證。
總之,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療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前心理護理、細致的術后病情觀察及合理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和功能恢復的重要保障。
[1]吳金平,陳正侃,焦旭東,等.經(jīng)皮穿刺臭氧注射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探討[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27(2):138-140.
[2]王建,周躍,張正豐,等.經(jīng)皮內窺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8,18(7):494-497.
[3]姚共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的選擇[J].中國骨傷,2009,22(4):247 -249.
[4]何升華,彭俊宇,趙祥.經(jīng)皮椎間孔鏡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11,24(1):72-74.
[5]何麗英,趙金彩,魏杰,等.早期直腿抬高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康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10-11.
[6]燕欣秀,王全貴,吳艷靜,等.針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8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9):35-36.
[7]史曉艷.疼痛護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1):11-12.
[8]李梅香,王傳升,馬振武.心理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