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國 趙保全 張國和 田 斌 李亞東 劉克祿
(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綠星農業(yè)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蘭州 730070)
父本P0635(03LC-2-1-6-2)經過2002~2006年5代選育完成,是從美國引進的辣椒品種中經系統(tǒng)選育而成的優(yōu)良自交系。生長勢中等,株高70~80 cm,莖粗0.8~1.0 cm,開展度55 cm。早熟,結果性強,單株結果數23~25個,平均單果質量47 g,果實羊角形,果長33~35 cm,果基平或凹,果頂漸尖,葉片深綠色,品質優(yōu),抗病毒病,耐辣椒疫病,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配合力高。
母本P0608(03L43-1-5-3)經過2002~2006年5代選育完成,是從甘肅省地方品種涼椒的優(yōu)良變異中經過系統(tǒng)選育和抗逆性強化選擇獲得的穩(wěn)定自交系。選育過程中苗期實行冬季80~90 d(天)漫長低溫、弱光照環(huán)境脅迫馴化和人工選擇技術,增強了對低溫和弱光照環(huán)境的適應性;8~9葉期輔以低溫冷處理(-1~0 ℃,3~5 min),選擇強度為40%~50%致死率,經過破壞性強化選擇整體提高了母本自交系的抗寒性。該自交系生長勢強,株高80~90 cm,莖粗1.0 cm,開展度65 cm,早熟,10片葉現(xiàn)蕾,結果性強,單株結果數29個,平均單果質量60 g,果實羊角形,果長25 cm,果肩寬3.5 cm,果基平或凹,果頂漸尖,葉片綠色,耐辣椒疫病,豐產性好,一般配合力高。
育種試驗在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蘭州試驗基地進行。2002~2006年進行親本的選育。2005~2006年根據育種目標,配制雜交組合40個;2006~2007年進行組合比較試驗,測定雜種優(yōu)勢,以隴椒 2號作對照,篩選出果實商品性狀符合育種要求、綜合農藝性狀表現(xiàn)突出的優(yōu)良雜交組合ZH7。2008~2009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同時進行多點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和示范。2009年12月通過甘肅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2010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定名為甘科 5號。目前已在甘肅、新疆、青海、寧夏、陜西、云南、廣西、海南等地累計推廣種植3 500 hm2。
2008~2009年在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蘭州試驗基地塑料大棚內進行品種比較試驗,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對照為隴椒2號。1月上旬溫室育苗,4月中旬定植,地膜覆蓋高壟栽培,壟間距1.1 m,壟寬60 cm,溝寬50 cm,壟高30 cm,株距45 cm,每處理定植2行30穴(雙株),小區(qū)面積 7.6 m2。觀察記載生育期、植物學性狀,果實達到商品成熟時采收測產,采收時隨機抽樣10個果實測量果實性狀。
2.1.1 生育期 春大棚栽培,甘科5號定植至采收43 d(天),比對照隴椒2號提早2 d(天),表現(xiàn)為中早熟;日光溫室早春茬栽培,甘科5號始收期與對照相當,說明甘科5號比隴椒2號早熟。
2.1.2 產量 由表1可以看出,甘科5號平均前-中期產量為3 658 kg·(667 m2)-1,比對照隴椒2號增產17.1%;平均總產量為4 404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12.2%;平均單株結果數22.8個,比對照多2.8個;平均單果質量54.9 g,比對照提高8.3%。
表1 甘科5號品種比較試驗結果
2.1.3 商品性 甘科5號果長33 cm,果肩寬3.5 cm,果肉厚3.3 mm,對照隴椒2號果長30 cm,果肩寬3.2 cm,果肉厚2.8 mm。甘科5號果實光澤度好,畸形果少,商品果率比對照提高了5%。
2009年7月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測試中心測定,甘科5號干物質含量79.0 g·kg-1,可溶性總糖25.2 g·kg-1,VC 1.41 g·kg-1,類胡蘿卜素275.5 mg·kg-1;而對照隴椒2號干物質含量74.0 g·kg-1,可溶性總糖22.8 g·kg-1,VC 1.08 g·kg-1,類胡蘿卜素297.7 mg·kg-1。
2.1.4 抗病性 田間調查結果顯示,甘科 5號疫病病株率為 3%,對照隴椒 2號疫病病株率為7%,均表現(xiàn)為抗辣椒疫病。
2009年8月由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多年辣椒重茬地對辣椒疫病進行田間自然發(fā)病抗性調查,甘科5號病株率30.2%,病情指數為30.4;對照隴椒2號病株率36.4%,病情指數為36.76。甘科5號對辣椒疫病表現(xiàn)為中抗(MR),與隴椒2號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當地對照美國紅辣椒(病株率63.8%,病情指數56.3)。
2008~2009年在甘肅省蘭州市、靖遠縣、涼州區(qū)、高臺縣、肅州區(qū)等地進行區(qū)域試驗。日光溫室栽培,采用大區(qū)對比法,不設重復,對照為隴椒2號,各點試驗面積166~300 m2,7月25日播種育苗,苗齡40~45 d(天)。試驗結果表明(表2):甘科5號平均前-中期產量為3 794 kg·(667 m2)-1,占總產量的69%;對照隴椒2號平均前-中期產量為3 264 kg·(667 m2)-1,占總產量的 66%,甘科 5號前-中期產量比對照增產 16.2%。甘科 5號平均總產量為 5 498 kg·(667 m2)-1,比對照增產11.8%。甘科5號比對照每667 m2增收3 500~4 060元,由于前-中期辣椒銷售價格高,甘科5號前-中期產量對增收的貢獻較大。
甘科5號在各試驗點普遍表現(xiàn)耐低溫弱光性強,植株生長勢強,抗病,結果期長,前期結果多,果實發(fā)育快,商品性好,產量高,深受市場歡迎。
2008~2009年在甘肅省蘭州市、靖遠縣、涼州區(qū)、高臺縣、肅州區(qū)、甘谷縣、臨洮縣,新疆焉耆縣,寧夏永寧縣,青海省西寧市,陜西省榆林市,云南省峨山縣等地進行生產試驗。各地播種時期依據當地辣椒栽培季節(jié)適時安排,播種面積333.5~667.0 m2。試驗結果表明(表3),甘科5號各試驗點均表現(xiàn)不同程度的增產,平均產量為5 431 kg·(667 m2)-1,比對照隴椒2號增產11.3%。
表2 甘科5號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甘科5號在各試驗點普遍表現(xiàn)植株生長勢強,抗病,早熟,結果期長,商品性好,產量高,耐運輸。特別是在我國西北省區(qū)日光溫室秋延后越冬一大茬栽培中,甘科 5號對長期低溫、高濕、弱光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
甘科5號中早熟,定植到采收43 d(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株高90~100 cm,開展度65 cm,莖粗1.0 cm。葉片深綠色,花密生,果實羊角形,綠色,基部皺褶較多,果長33 cm,果肩寬3.5 cm,果肉厚3.3 mm,平均單果質量55 g。單株結果23~28個,結果性強,結果期長,豐產性好。VC含量1.41 g·kg-1,辣味較濃,品質優(yōu)。對長期低溫弱光照環(huán)境適應性較強,田間抗病性調查表明,對辣椒疫病的抗性與對照隴椒2號相當。一般產量4 400 kg·(667 m2)-1左右,適宜保護地及露地種植。保護地種植注意培育壯苗、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