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霞 陶興林 胡立敏
(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甘肅蘭州 730070)
有關十字花科細胞質雄性不育的細胞學研究,目前已在油菜、白菜、蘿卜上有深入的報道(余鳳群和傅廷棟,1990;謝潮添 等,2004;聶明建 等,2007;劉靜 等,2008;田如霞 等,2010),研究認為敗育方式主要有無花粉囊型、花粉母細胞敗育型和單核花粉敗育型3種,而敗育的時期從造孢細胞到三核花粉的各個時期均可發(fā)生。本試驗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L. var.botrytisL.)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9-R9,是以從北京華耐公司引進的白靈作為母本,與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花椰菜課題組原有自交系24進行回交轉育,到2009年已轉育6代,不育性遺傳穩(wěn)定,不育株率100%,不育度100%。通過對該不育系花藥發(fā)育細胞學形態(tài)進行觀察,并與其他十字花科細胞質不育材料進行比較,分析不育系09-R9的花藥敗育時期和發(fā)育特點,為探索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機理提供基礎資料,為今后將該不育系應用于生產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材料為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 09-R9及其相應的可育材料 24,2008年 11月 25日播種育苗,2009年3月17日定植于本所塑料大棚,每品種1小區(qū),不設重復,常規(guī)管理。石蠟切片、顯微觀察等在本所實驗室內進行。
2009年7月5日取樣,采摘可育株及不育株主花序上不同大小花蕾,用游標卡尺測量長度,參考楊光圣等(1999)對正常油菜的花藥發(fā)育劃分方法,取不同長度花蕾的正?;ㄋ庣R檢確定發(fā)育時期。將其分為孢原細胞時期、造孢細胞時期、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至四分體時期、單核花粉期、花粉成熟期。
將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花蕾分別用卡諾液(無水乙醇∶冰醋=3V∶1V)固定24 h后,用梯度酒精(70%、80%、90%、95%、100%)脫水,梯度二甲苯(2/3純酒精+1/3二甲苯、1/2純酒精+1/2二甲苯、1/3純酒精+2/3二甲苯、二甲苯)透明,按常規(guī)切片程序包埋,旋轉式切片機切片,切片厚度為5μm,鐵礬-蘇木精染色,加拿大樹膠封藏,OLYMPUS顯微鏡觀察并照相。
在花椰菜可育株雄蕊發(fā)育過程中,花藥的橫切面呈蝶型,有發(fā)育正常的4個花粉囊。當花蕾長約1.0 mm時,花藥的4個角隅處已形成清晰的藥室,藥室壁層染色較深(圖Ⅰ-1),藥室放大后可以看出,花粉母細胞的體積較大,呈多邊形,細胞核大,染色深(圖Ⅰ-2)。隨著發(fā)育進程的推進,花粉母細胞漸近圓形,并進行減數分裂,產生的四分體被一層胼胝質包圍(圖Ⅰ-3、4),此后胼胝質開始解體,四分孢子從中釋放出來,剛分離出來的小孢子外形不規(guī)則,但很快變成圓形或近圓形,成為單核花粉粒,在此發(fā)育過程中,絨氈層細胞逐漸向內收縮,在即將成熟的花藥中,絨氈層逐步解體,位于花藥隔同一側的相鄰的2個囊逐漸靠近(圖Ⅰ-5),形成成熟花粉粒,花粉粒染色很深(圖Ⅰ-6)。開花前,組成花藥壁的細胞只?;ㄋ幈砥ず屠w維層兩層,這2個囊將打通成1個共同的藥室將花粉散放出來。
圖版Ⅰ 正?;ㄒ嘶ㄋ幇l(fā)育過程
對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9-R9花藥的細胞學觀察結果表明,在花蕾長1.0 mm時,花藥的形狀很不規(guī)則,大小各不相同,有的花藥形成4個外形正常的花粉囊(圖Ⅱ-1),有的形成1個或2個花粉囊,其他位置始終保持薄壁狀態(tài),未分化出花粉囊。與同時期的可育花藥相比,明顯發(fā)現不育花藥的藥室內并未形成正常的花粉母細胞,且花粉囊壁染色較深,結構異常(圖Ⅱ-2)。在應該發(fā)育到四分體時期時,花粉囊逐漸變形,囊壁變薄,囊內物質解體(圖Ⅱ-3、4),到花粉粒成熟前,花粉囊也逐步解體(圖Ⅱ-5),至開花前已經完全解體,子房膨大,只留下一部分殘壁染色較深、干癟的花藥(圖Ⅱ-6),且相鄰兩花粉囊的藥隔組織消失。
圖版Ⅱ 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9-R9花藥敗育過程
本試驗所用的細胞質雄性不育材料,花藥會形成部分外形正常花粉囊,但花粉母細胞解體,且囊內的物質隨著花藥的發(fā)育逐漸解體,最終所有的花粉囊也都解體,直至溶解消失,這一結果與田如霞等(2010)研究的春蘿卜雄性不育系敗育的結果十分相似,即花粉囊最終降解消失,只留下干癟的花藥,但二者敗育的時期并不相同,春蘿卜的敗育發(fā)生在單核靠邊期,而本試驗所用的花椰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9-R9敗育發(fā)生在花粉母細胞時期,這與聶明建等(2007)研究的甘藍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392A的敗育時期和方式一致。本試驗中花藥敗育的切片結果與劉靜等(2008)研究的蘿卜花蕾敗育的過程十分相似,不同之處在于蘿卜不育系每個花藥可以形成4個花粉囊,而本試驗的不育系花藥形成的花粉囊為2~4個各不相等。
前人的研究結果都表明花粉的敗育與絨氈層的發(fā)育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周巍和許明(2007)認為,因為絨氈層最靠近花粉母細胞,花粉母細胞所需營養(yǎng)都是其供給的,絨氈層發(fā)生異常,就必然會引起花粉母細胞的發(fā)育異常。本試驗中觀察不育材料切片發(fā)現,在相當于花粉母細胞時期,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9-R9的花粉囊內無絨氈層,可能是本身并未形成正常的絨氈層,這與聶明建等(2007)研究的甘藍型油菜細胞質不育系392A在高溫條件下未形成絨氈層的結果一致。
劉靜,張魯剛,王風敏.2008.蘿卜花蕾敗育過程中的組織細胞學特征觀察.西北農業(yè)學報,17(5):272-276.
聶明建,王國槐,朱衛(wèi)平.2007.甘藍型油菜3種類型雄性不育系花藥敗育的細胞學研究.中國農業(yè)科學,40(7):1543-1549.
田如霞,武玲萱,崔貴梅.2010.春蘿卜雄性不育系4205A小孢子敗育的細胞學觀察.華北農學報,25(6):109-112.
謝潮添,楊延紅,朱學藝,田惠橋.2004.白菜細胞核雄性不育花藥的細胞化學觀察.實驗生物學報,37(4):295-301.
楊光圣,矍波,傅廷棟.1999.三個甘藍型油菜隱性核不育系小孢子發(fā)生的細胞學研究.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18(6):520-523.
余鳳群,傅廷棟.1990.甘藍型油菜幾個雄性不育系的細胞形態(tài)學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3):119-216.
周巍,許明.2007.不結球白菜細胞核雄性敗育過程的細胞學研究.安徽農業(yè)科學,35(6):16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