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東(四川彭州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彭州市 611930)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誘發(fā)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和社會老齡化,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抗高血壓藥發(fā)展迅速,不斷有新品種面市。為了更好地了解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高血壓藥的應用情況,預測其用藥趨勢,筆者對成都地區(qū)17家醫(yī)院抗高血壓藥利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數(shù)據(jù)來源于上海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科技情報研究所“長江流域醫(yī)院用藥分析系統(tǒng)”提供的成都地區(qū)17家醫(yī)院2007-2009年的用藥信息。17家醫(yī)院中,三級醫(yī)院8家,二級醫(yī)院9家,基本可代表成都地區(qū)醫(yī)院的用藥情況。
對各年度抗高血壓藥的品種、用量、銷售金額等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限定日劑量(DDD)、用藥頻度(DDDs)、年均增長率及銷售金額、日均費用(DDC)排序為分析指標。DDD值以《新編藥物學》[1](第16版)及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日劑量為準。DDDs=某藥的年消耗量/DDD,DDC=總銷售金額/DDDs。計算藥品銷售金額排序與DDDs排序的比值,可反映銷售金額與用藥數(shù)量的同步性。
各年度抗高血壓藥的銷售金額與年均增長率統(tǒng)計見表1。
由表1可見,抗高血壓藥的銷售金額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年的增長速度較2008年有所增加。
表1 各年度抗高血壓藥的銷售金額與年均增長率統(tǒng)計Tab 1 Consumption sum and annual growth rate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from 2007 to 2009
統(tǒng)計臨床常用的5類抗高血壓藥[2]:利尿藥、β受體阻滯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Ⅱ抑制劑(ARB)、鈣拮抗藥的銷售金額及其構成比,結果見表2。
表2 各年度各類抗高血壓藥的銷售金額與排序統(tǒng)計Tab 2 Consumption sum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sequence from 2007 to 2009
由表2可見,以上5類藥的銷售金額占成都地區(qū)抗高血壓藥物銷售總金額的90%以上。鈣拮抗藥、ARB、ACEI的銷售金額分列各年度的前3位。其中,鈣拮抗藥的銷售金額所占比例最大,連續(xù)3年位居榜首,但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ARB的銷售金額連續(xù)3年居第2位,銷售金額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ACEI的銷售金額所占比例略有下降;β受體阻滯藥的銷售金額所占比例略有上升;利尿藥基本持平。
各年度銷售金額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tǒng)計見表3。
表3 各年度銷售金額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tǒng)計Tab 3 Top 10 drugs i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from 2007 to 2009
由表3可見,銷售金額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中,氨氯地平連續(xù)3年排在首位;從2008年開始,厄貝沙坦的銷售金額排到了第2位;纈沙坦和替米沙坦的銷售金額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進入前10位;左旋氨氯地平的銷售金額于2008年進入前10位;非洛地平、硝苯地平、貝那普利的銷售金額排序基本平穩(wěn);美托洛爾、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的銷售金額排序在下降。
各年度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tǒng)計見表4。
表4 各年度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統(tǒng)計Tab 4 Top 10 drugs in the list of DDDs from 2007 to 2009
由表4可見,普萘洛爾的DDDs在2007、2008年居首位,可能與其作用廣泛、DDD值較低有關;氨氯地平的DDDs在2007、2008年居第2位,2009年上升至第1位,說明降壓平穩(wěn)的長效鈣拮抗藥受到臨床歡迎;ARB進入DDDs排序前10位的品種在增加,從2007年的1個品種(厄貝沙坦)增加到2009年的3個品種(厄貝沙坦、纈沙坦、替米沙坦),說明ARB在成都地區(qū)醫(yī)院的應用日趨廣泛。3年間,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變化不大,說明該地區(qū)醫(yī)院用藥結構較穩(wěn)定。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藥品中,除厄貝沙坦和纈沙坦的DDC較高外,其余藥品的DDC都較低,但因是長效制劑(每日1次),服用方便,患者依從性較好,故應用量較大。
各年度銷售金額排序列前10位藥品的同步性統(tǒng)計見表5。
銷售金額排序/DDDs排序的比值越接近1,表明銷售金額與用藥數(shù)量的同步性好,反之則差;比值越大,則藥物日使用人數(shù)越多,DDC越低。從表5可見,3年中排序比介于0.5~1.5之間的藥物約占當年口服抗高血壓藥的63%,表明大部分藥品銷售金額與DDDs的同步性較好。其中,氨氯地平由2007、2008年的0.50上升至2009年的1.0,非洛地平由2007年的0.50躍升至2009年的1.0,表明臨床醫(yī)師用藥日趨合理。
表5 各年度銷售金額排序列前10位藥品的同步性統(tǒng)計Tab 5 Synchronicity statistics of top 10 drugs i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from 2007 to 2009
鈣拮抗藥具有舒張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有高度的血管選擇性,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側支循環(huán),同時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結構以及功能完善、抗動脈硬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作用。其降壓效果好,不良反應小,已成為抗高血壓的一線用藥[3]。從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來看,成都地區(qū)醫(yī)院3年中鈣拮抗藥的銷售金額所占比例最大,一直占有50%左右的份額,與同為西部地區(qū)的重慶情況一致[4],說明該類藥在高血壓的治療中有相當廣泛的應用。從氨氯地平、非洛地平3年的銷售金額和DDDs一直處在前4位來看,醫(yī)師更愿意使用長效鈣拮抗藥。長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藥具有良好的谷峰比,能穩(wěn)定控制血壓和血壓波動,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不良反應少,服藥依從性好[5]。和重慶地區(qū)醫(yī)院比較,成都地區(qū)醫(yī)院的鈣拮抗藥2007年銷售金額和DDDs排序第1位的是氨氯地平,而重慶地區(qū)醫(yī)院則是硝苯地平[4]。
ACEI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Ⅱ的形成而發(fā)揮降壓作用,能夠抑制心血管組織重構,降壓效果好,且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故對伴有心力衰竭或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是首選藥[6]。但因其引起干咳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3年中,其銷售金額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趨勢,2007年銷售金額進入前10位的品種有貝那普利、福辛普利和培哚普利,2008、2009年只有貝那普利進入了銷售金額前10位。2007、2008年卡托普利和貝那普利的DDDs排序進入前10位,到2009年只有卡托普利的DDDs排序進入了前10位。重慶地區(qū)醫(yī)院ACEI在2007年的銷售金額排序進入前10位的有依那普利,DDDs排序進入前10位的有依那普利和卡托普利[4]。2地區(qū)的用藥品種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ARB具有與ACEI同樣的降壓效果。ARB以高親和力和特異性與血管緊張素型受體結合,阻斷血管緊張素Ⅱ的壓力反應和功能反應,但不影響緩激肽降解和前列腺素合成,故不引起干咳和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其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謝,對靶器官有保護作用[7],尤其適用于對ACEI不能耐受的患者。ARB已被列為抗高血壓的一線用藥。其銷售金額上升較快,所占比例僅次于鈣拮抗藥,居成都地區(qū)醫(yī)院抗高血壓藥的第2位,進入銷售金額和DDDs排序前10位的品種在逐年增多,但ARB的DDC較高,說明其價格較昂貴。本文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ARB在臨床應用上已經(jīng)而且還將占據(jù)更大的份額。2007年成都地區(qū)醫(yī)院ARB銷售金額排序進入前10位的有氯沙坦、厄貝沙坦,DDDs排序進入前10位的是厄貝沙坦;而重慶地區(qū)醫(yī)院ARB銷售金額排序進入前10位的有氯沙坦、坎地沙坦,DDDs排序沒有進入前10位。2地區(qū)用藥存在顯著差異。
β受體阻滯藥通過減慢心率、減低心肌收縮力、降低心排血量、減低血漿腎素活性等多種機制發(fā)揮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較弱,起效時間較長,主要用于輕中度高血壓。利尿藥消水腫作用強,但長期應用會使不良反應增加,如低血鉀、高尿酸血癥、心臟毒性等,故使用不多。但利尿藥與ARB聯(lián)用可降低不良反應,增強降壓效果。
綜上所述,成都地區(qū)抗高血壓藥的銷售總金額呈逐年增長的趨勢,鈣拮抗藥、ARB和ACEI是臨床廣泛使用的3類藥,鈣拮抗藥的銷售金額占據(jù)了抗高血壓藥總銷售金額的一半,ARB有望成為今后高血壓的主要治療藥物。
[1] 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主編.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44-406、524-547.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2005年修訂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3.
[3] 徐紅冰,歸 成,劉皋林,等.上海市83家樣本醫(yī)院2004-2006年抗高血壓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11):813.
[4] 楊佳丹,陳慶憲,歐陽凈.重慶地區(qū)18家醫(yī)院2005-2007年抗高血壓藥利用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32),2 494.
[5] 馮 兵,馮文媛.重慶市28家醫(yī)院2004-2007年抗高血壓藥物應用動態(tài)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9,18(12):67.
[6] 陳 修,陳維洲,曾貴云.心血管藥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50.
[7] 尹桂華.抗高血壓藥物的分類與合理使用[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7,7(8):1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