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先,趙新霞,牛坡(.河南省食品藥品檢驗所,鄭州市450003;.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鄭州市450003)
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為外用半固體抗菌制劑,需要控制微生物限度。但由于該制劑中林可霉素為水溶性的抗菌成分,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因此,不能通過常規(guī)法進行該藥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另由于凝膠為水溶性的基質,但具有一定的黏度,直接用薄膜過濾法也難以去除抗菌成分。因此,需建立合適的方法對該樣品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筆者通過反復探索,經多次試驗,最終選用以0.05 mol·L-1的四硼酸鈉溶液[1]為稀釋劑,采用薄膜過濾法進行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結果表明,該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微生物限度檢查。
HTY-2000A集菌儀(杭州泰林醫(yī)療器械廠);離心機(上海浦東物理光學儀器廠);一次性使用薄膜過濾器(北京牛?;蚣夹g有限公司);PYX-DHS細菌培養(yǎng)箱、MJ-160B霉菌培養(yǎng)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
枯草芽孢桿菌 [CMCC(B)63 501]、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大腸埃希菌[CMCC(B)44 102]、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黑曲霉[CMCC(F)98 003]、銅綠假單胞菌[CMCC(B)10 104]均來源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膽鹽乳糖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瓊脂培養(yǎng)基、甘露醇氯化鈉瓊脂培養(yǎng)基均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接種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22 h;接種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改良馬丁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24 h。上述培養(yǎng)物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成每1 mL含菌數為50~100 cfu的菌懸液。接種黑曲霉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7 d,加入5 mL 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脫,再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稀釋成每1 mL含孢子數為50~100 cfu的孢子懸液。
取樣品10 g,加0.05 mol·L-1四硼酸鈉溶液(85%磷酸溶液調節(jié)pH至7.0)至100 mL,邊加邊研磨,使供試品充分乳化,作為1∶10供試品溶液。
試驗組的加菌回收率(%)=[(試驗組平均菌落數-供試品對照組平均菌落數)/菌液組平均菌落數]×100%;稀釋劑對照組加菌回收率(%)=(稀釋劑對照組平均菌落數/菌液組平均菌落數)×100%。
2.4.1 試驗組[5]。取1 mL 1∶10供試品溶液,注入500 mL 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中,薄膜過濾,用45℃、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沖洗量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沖洗液中加入含50~100 cfu的試驗菌菌懸液1 mL,過濾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上。
2.4.2 菌液組[6]。取1 mL含菌數為50~100 cfu的試驗菌菌懸液,注入平皿中,傾注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測定所加的試驗菌數。
2.4.3 供試品對照組。取1 mL 1∶10供試品溶液,注入500 mL、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中,薄膜過濾,用45℃、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沖洗量為每膜1 000 mL。過濾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上。
2.4.4 稀釋劑對照組。取0.05 mol·L-1四硼酸鈉溶液1 mL,注入500 mL、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中,薄膜過濾,用45℃、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進行沖洗,沖洗量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沖洗液中加入含50~100 cfu的試驗菌菌懸液1 mL,過濾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上。
上述各組培養(yǎng)后按規(guī)定方法計算菌落數,計算回收率;試驗平行3次。菌落計數結果見表1,回收率結果見表2,其中供試品對照組均為無菌生長(表1中菌落數為2個平皿的平均值)。
表1 菌落計數結果(cfu)Tab 1Results of colony coun(tcfu)
表2 回收率測定結果(%%)Tab 2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由表1、表2結果可知,3次試驗中細菌回收率均大于70%。
2.5.1 試驗組。取1∶10供試品溶液和含50~100 cfu的試驗菌孢子懸液各1 mL,分別注入平皿中,立即傾注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2.5.2 菌液組。取含菌數為50~100 cfu的試驗菌孢子懸液1 mL,注入平皿中,傾注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測定所加的試驗菌數。
2.5.3 供試品對照組。取1∶10供試品溶液1 mL,注入平皿中,立即傾注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2.5.4 稀釋劑對照組。取0.05 mol·L-1四硼酸鈉溶液和含50~100 cfu的試驗菌孢子懸液1 mL,分別注入平皿中,立即傾注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上述各組培養(yǎng)后按規(guī)定方法計算菌落數,計算回收率;試驗平行3次。菌落計數結果見表1,回收率結果見表2,其中供試品對照組均為無菌生長(表1中菌落數為2個平皿的平均值)。
由表1、表2結果可知,3次試驗中霉菌和酵母菌回收率均大于70%。
因樣品為一般外用制劑,根據微生物限度要求,控制菌只做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的檢查。
2.6.1 試驗組。取1∶10供試品溶液10 mL,注入500 mL、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中,薄膜過濾,用45℃、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沖洗量為每膜1 000 mL。在最后一次沖洗液中加入含10~100 cfu的銅綠假單胞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1 mL,過濾后取出濾膜加至相應的100 mL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依相應菌的檢查方法進行檢查。
2.6.2 陰性菌對照組。方法同“2.6.1”項,只是加入菌懸液換為大腸埃希菌。
菌檢結果見表3、表4(表中“+”表示菌生長,“-”表示未見菌生長)。
表3 銅綠假單胞菌控制菌驗證方法試驗結果Tab 3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test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表4 金黃色葡萄球菌控制菌驗證方法試驗結果Tab 4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test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由表3、表4可見,試驗組結果均為陽性,陰性菌對照組結果均為陰性,表明方法可行,結果符合要求。
(1)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方法學驗證于2005年版《中國藥典》執(zhí)行以來,遇到了各種劑型的前處理問題,特別是具有抗菌活性的藥品,既要保證徹底除去抗菌物質,又要注意所采用的方法對微生物的損傷程度[8],因此,應對所采用的必需的試劑進行方法學的驗證試驗,保證所采用的方法為有效的方法。
(2)本品含量測定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其含量測定供試液處理時既要通過薄膜過濾進樣,又要保證林可霉素溶解完全通過濾膜。本試驗借鑒了這種處理方法,達到既可過濾、又能使林可霉素通過濾膜去除其抑菌作用的優(yōu)點,從而使微生物在薄膜上有效截留,并對四硼酸鈉溶液的pH值進行了控制,同時也證明在四硼酸鈉在本試驗使用量下對微生物無毒性。
(3)在微生物限度檢查中,對于必須采用薄膜過濾法的品種,最大的困難是過濾速度較慢,因為多數品種為非全溶性的品種,只能采取上清液進行過濾。本品雖然為水溶性凝膠,但因凝膠的黏度嚴重影響過濾速度,因此,在分散凝膠的同時,選擇直徑較大的濾器,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另外也可采用溫度不超過45℃的沖洗液,降低黏度,提高沖洗速度。
(4)在微生物限度檢查中,對于沒有合適檢查方法的品種,要充分了解供試品的本身特性及處方組成[9],甚至要了解有抗菌活性物質的抗菌譜,才有助于選擇有效的方法,減少篩選的步驟[10]。本品中的林可霉素為抗細菌類抗生素,對真菌的抑制作用較弱,因此霉菌、酵母菌檢查方法可直接試用常規(guī)法。細菌計數方法驗證時采用薄膜過濾法,所用的沖洗量筆者曾以300、500、800、1 000 mL進行研究驗證[11],最后確定1 000 mL沖洗量可達到消除抑菌活性的作用,同時稀釋劑對照組菌回收率亦均超過70%。對于難過濾的品種,在過濾的同時進行振搖,有助于提高過濾速度。
(5)微生物限度檢查時所采用的處理措施必須保證對微生物無毒性,本文所采用的四硼酸鈉溶液(0.05 mol·L-1)經驗證對微生物無毒性,可以作為前處理溶劑。
(6)對于抑菌活性較強的品種,又無理想的方法去除抑菌物質,可以制備1∶20的供試液,降低抑菌物質的濃度,增大接種體積,保證接種總量不變。但同時平皿培養(yǎng)基的量或者液體培養(yǎng)基的量應相應增加,以保證微生物的生長環(huán)境。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國家藥品標準(化學藥品地方標準上升國家標準)[S].第2冊.2002:147.
[2] 王文麗,馬慶惠.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醫(yī)療前沿,2007,2(17):90.
[3]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S].201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ⅪJ.
[4] 李近磊,王嘉怡,遲丹怡,等.復方克林霉素凝膠微生物限度檢查法的方法驗證研究[J].中國藥房,2010,21(25):2 380.
[5] 李秋菲,唐振宏,張 芹,等.4種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J].中國藥業(yè),2008,17(13):20.
[6] 嚴 紅,薛 坤,張月丹.11種口服中成藥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J].中國藥房,2010,21(11):1 029.
[7] 易大為,陳 野,潘 強.薄膜濾過法在局部給藥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藥事,2008,22(4):342.
[8] 湯 楊.克霉唑口腔藥膜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建立[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30(4):27.
[9] 李凌云,邵紅燕.紅霉素眼膏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研究[J].中國藥事,2007,21(8):614.
[10] 羅書香.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資料分析[J].中國藥事,2007,21(7):525.
[11] 王海華,韋 濤.復方地塞米松乳膏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驗證試驗 [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