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珍 ,劉 鑫,樊天喜,楊秉璽
(甘肅省張家川縣畜牧獸醫(yī)工作站,甘肅張家川 741500)
張家川縣2006~2009年組織實施了南德溫肉牛細管凍精引進及雜交改良效果試驗項目。從上海金暉公司引進了南德溫肉牛細管凍精,在本縣張川、恭門、閆家、馬鹿、張棉、平安等鄉(xiāng)鎮(zhèn)進行了為期3年的凍配改良試驗,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改良效果。該品種的引進不僅為我縣黃牛改良工作輸入了新鮮血液,而且引進篩選出了適宜我縣肉牛生產的良種肉牛品種,有力推動了全縣黃牛改良和肉牛生產,為今后本縣肉牛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選擇胎次、膘情和年齡接近,健康無病、飼養(yǎng)管理條件基本相同的經產西雜母牛80頭,隨機分為Ⅰ和Ⅱ兩組,每組40頭。Ⅰ組的40頭基礎母牛選用南德溫牛凍精授配改良,即:南德溫(♂)×西雜(♀)雜交組合(簡稱南西雜組);Ⅱ組的40頭采用西門塔爾牛凍精授配改良技術,即:西門塔爾雜交組合(簡稱西雜組)。產犢后均以出生為順序,選擇公、母各20頭作為初生、6月齡、12月齡體尺、體重測量對象。南德溫牛凍精由上海金暉公司引進,西門塔爾凍精由甘肅省家畜繁育中心引進。
試驗在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河峪村和閆家鄉(xiāng)車古村的養(yǎng)牛戶中進行,試驗時間為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為期3年7個月。
飼養(yǎng)管理按照當?shù)氐膫鹘y(tǒng)方法。即妊娠和哺乳母牛在牧草生長旺盛的夏秋兩季放牧不補飼,冬春季主要以上槽舍飼為主,飼草主要以麥秸干草或氨化飼草為主,適當配以燕麥等青干草,每頭母牛補飼混合飼料 0.5 kg/d,混合精飼料組成比例:玉米56%、麩皮24%、胡麻渣20%。犢牛初生后1~30日齡跟隨舍.飼母牛哺乳,30~60日齡犢牛留舍與母牛隔離,定期哺乳,供給鍘短的苜蓿、燕麥青干草或少量的精料誘食,60日齡以后除哺乳外,夏秋跟隨母牛放牧不補飼;冬春兩季全部舍飼喂養(yǎng),自由采食玉米秸、麥秸、燕麥青干草等,犢牛補飼精料由少到多,按0.2 kg/d~0.7 kg/d補飼,精料組成:玉米50%、麩皮25%、胡麻渣25%。
測定各雜交組合犢牛初生、6月齡、12月齡階段的主要體尺、體重和日增重。稱重與體尺測定都在早晨空腹情況下進行測定。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軟件中Compare Means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
南西雜組與西雜組犢牛初生階段的體尺體重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南西雜組公母犢牛初生重、體斜長、胸圍、體高均值比西雜組分別高出5.04 kg、16.41 cm、0.89 cm、2.81 cm,但差異不顯著(P>0.05)。
由表2可知,犢牛生長發(fā)育到6月齡時,南西雜組公母犢牛在體尺、體重、日增重上極顯著高于西雜組(P<0.01)。注:同一性狀中標有小寫字母肩標的平均值間差異顯著(P<0.05);標有大寫字母肩標的差異極顯著(P<0.01)。
表1 南西雜組和西雜組犢牛初生階段體尺體重測量表
表3 南西雜組和西雜組12月齡牛體尺體重和日增重測定表
由表3可知,犢牛生長至12月齡時,南西雜組公母犢牛在體尺、體重、日增重上極顯著高于西雜組(P<0.01)。
1) 本試驗引進南德溫作為父本與西雜母牛雜交,改良效果非常明顯。①生長速度快,日增重高;②體型外貌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xiàn)為體格加大,體軀加長,前胸飽滿,尻部及發(fā)育良好,體軀肌肉豐滿;③適應性強,耐寒,耐粗飼,發(fā)病少,性情溫順,能使役,一般農戶均可飼養(yǎng);④不易難產,由于南德溫牛臉部狹長,俗稱“蟋蟀頭”,出生是易經過產道,所以難產率非常低。
2) 本試驗南西雜組合在各年齡段的主要生長發(fā)育指標明顯高于西雜牛,表明南西雜組合生長發(fā)育在我縣好于西雜牛,南德溫??勺鳛槲铱h優(yōu)良肉牛品種應在張家川縣大面積推廣。
3)南德溫牛作為世界著名的肉牛品種,飼養(yǎng)管理條件要求高,但在農戶粗放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表現(xiàn)出了相對較好的生長發(fā)育效果。試驗證明該品種雜交優(yōu)勢明顯,如在12月齡后加強飼養(yǎng)管理,進行短期育肥,是生產肉牛的最佳模式,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