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元 郭英劍
馮元元,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郭英劍,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1年5月18日,國際布克獎評選主辦機構宣布,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菲利普?羅斯(Phi lipRoth)榮獲本年度“布克國際文學獎”(ManBooker InternationalPrize)。該獎項創(chuàng)立于2005年,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獎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成就突出、具有非凡國際影響力的作家,面向以英文寫作或作品有英譯本的作家,評選時考慮候選人的全部作品,而非某一部作品。
應該說,作為當代美國著名作家,羅斯榮膺此獎并不出人意料;但其中的一些趣聞軼事也值得說一說,而其最新出版的作品更值得我們做一簡要的評述。
實際上,今年3月30日,“布克國際文學獎”的決選名單就出爐了,共有來自美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黎巴嫩、澳大利亞、中國和印度等國的13位著名作家入選。值得一提的是,王安憶和蘇童成為首次進入國際布克獎最終候選人名單的中國作家。那么,這個備受文學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獎項為什么最終為菲利普?羅斯所摘得?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菲利普·羅斯著,北方文藝出版社1988年6月版
第一,羅斯是美國文壇的常青樹,被譽為是當代美國最杰出的猶太裔作家,絕對稱得上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成就突出、具有非凡國際影響力的作家”。現(xiàn)年78歲的羅斯有“文學活神話”之稱,其創(chuàng)作體裁豐富多樣,包括小說、短篇小說、劇本、舞臺劇和散文等。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布魯姆(HaroldBloom)曾將羅斯與托 馬 斯 ? 品 欽(ThomasPynchon)、 唐 ?德尼羅(DonDel il lo)和科馬克?麥卡錫(CormacMcCar thy)并稱為仍在從事創(chuàng)作的“美國四大小說家”。從上世紀50年代末發(fā)表中篇小說《再見吧,哥倫布》(Goodbye,Columbus,1959)而一舉成名以來,羅斯已經(jīng)在美國文壇叱咤了半個世紀,迄今共出版著作31部,2006年之后更是幾乎年年都有新作問世。在美國,很少有作家能夠像他那樣在漫長的文學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極高的創(chuàng)作水準。
第二,羅斯是典型的學者型作家。羅斯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猶太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1954年畢業(yè)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內(nèi)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后留校教授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9年,他放棄博士學位的學習,專事寫作,同時為一些報刊撰寫影評。1960年,羅斯到愛荷華大學作家班任教,兩年后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駐校作家。后來,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過多年的比較文學課程,直至1991年退休。1970年,羅斯當選為美國文學與藝術研究院院士。2003年,被哈佛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除了小說創(chuàng)作外,羅斯還寫了大量的散文來闡釋自己的文學思想,這些文章被收錄在《閱讀自我及他人》(ReadingM yselfandO thers,1976)和《隨談錄》(ShopTalk,2001)之中。
第三,羅斯是在世的美國作家中獲獎最多者。他深受讀者的喜愛與評論家的青睞。在其26歲時,就憑借處女作《再見吧,哥倫布》斬獲1966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迄今為止,羅斯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兩次獲得“美國書評人文學獎”,是唯一一位三次獲得“美國筆會/??思{獎”的作家。1998年,羅斯獲得“美國普利策小說獎”,同年榮獲白宮頒發(fā)的“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01年,他榮獲美國國家藝術院最高獎——“小說金獎”,2006年獲得“美國筆會/納博科夫獎”,2007年獲得首屆“美國筆會/貝婁獎”??梢哉f,羅斯幾乎橫掃了所有的美國文學大獎,其高超的小說藝術性以及驚人的創(chuàng)作力使他躋身當代美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家行列,也連續(xù)多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之一。2011年3月2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授予羅斯“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以表彰其在人文學科領域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羅斯自出道以來,就因作品中大量直白的性愛描寫而一直為一些讀者與批評家所詬病,這也使之成為一位備受爭議的小說家,其著名的小說《波特諾的怨訴》(Portnoy'sComplaint,1969)更是一度被列為禁書。而此次羅斯榮獲“布克國際文學獎”,也并非一帆風順。
就在宣布羅斯勝出之后,本屆評委會委員之一的卡門?卡利爾(CarmenCal l il)宣布退出評委會以示抗議。她把羅斯的作品稱作“皇帝的新裝”,以影射羅斯作品中有過多的性愛描寫。她評論道,“他總是不斷地重復著同一個主題,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如此。仿佛他就坐在你的臉上壓抑地讓人喘不過氣來……在我看來,他根本就算不上是個作家?!?/p>
菲利普·羅斯著,譯林出版社 2011年1月版
然而,其余的兩位評委之一,也是本次大獎的評委會主席瑞克?格考斯基(RickGekoski)則在回應中力挺羅斯。他說:“1959年羅斯出版了《再見吧,哥倫布》,這是他的成名作,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說。51年之后,78歲高齡的羅斯出版了新作《復仇》(Nemesis,2010),同樣精彩,讓人驚嘆……試問,有哪個作家能夠在50年的跨度之下依然寫出這樣的杰作……我們來看一看普通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吧,就像拋物線一樣,他們首先有一個不斷學習向上的過程,隨后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但隨著才情的枯竭,他們在中年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羅斯卻截然不同,步入中年之后他寫得越來越好了。他上世紀末出版的作品幾乎部部都是上乘之作,如《人性的污穢》(TheHumanStain,2000)、《 反 美 陰 謀 》(ThePlotAgainstAmerica,2004)、《我嫁給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IMarriedaCommunist,1998)等,而那時,他已經(jīng)是六七十歲的老作家了,但怎么會依舊如此出色呢?”從這位評委會主席毫無吝嗇的贊譽之詞中我們可以看出,羅斯此次摘得“布克國際文學獎”的桂冠,應該說是實至名歸。
對于此次獲獎,羅斯表示:“很高興能夠獲得這項殊榮。我希望,這個獎項能夠促使世界上那些對我仍不夠熟悉的讀者開始關注我的作品?!?/p>
實事求是地講,雖然羅斯早期的作品因其富有爭議的主題以及性愛描寫曾引起讀者與批評家的爭論和猶太人的指責,但其創(chuàng)作確有其深厚的意蘊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若非如此,他也不會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nèi)獲得文學界及批評界的廣泛贊譽和諸多榮譽,從而成為美國文壇最耀眼的明星。目前,學術界對于羅斯本人及其作品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首先,羅斯是猶太作家,還是美國作家?這似乎是所有少數(shù)族裔的作家都會面臨的身份問題。出生于猶太家庭的羅斯十分反感被稱作猶太作家。他曾經(jīng)公開表示:“作為一個猶太裔的美國人,我十分清楚具有猶太血統(tǒng)意味著什么……我是一個美國人……美國對我而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我不承認自己創(chuàng)作的是美國猶太小說?!钡M管如此,猶太移民在現(xiàn)代美國社會的生存狀況依舊是羅斯作品中的經(jīng)典主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是猶太裔的美國人。他在早期的作品中用荒誕的手法描寫了在美國出生的猶太青年如何努力背離猶太傳統(tǒng)、背叛家庭,因而受到猶太群體及其他猶太人的猛烈抨擊,甚至被譴責為是“自我憎惡和具有反猶太思想”的代表人物。到后來,羅斯的作品對猶太傳統(tǒng)的態(tài)度變得日趨溫和起來,這一點在其2004年出版的《反美陰謀》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羅斯的創(chuàng)作實踐似乎也在印證著,從多方面和多角度書寫美國猶太人生活的羅斯沒有將自己禁錮在猶太文學的傳統(tǒng)之內(nèi)。相反,他就像自己筆下的人物一樣,在創(chuàng)作中努力擺脫其猶太情結,將視野轉(zhuǎn)向更為廣闊的美國社會。羅斯說:“我不是猶太作家,我只是一個身為猶太人的作家。我一生最關心的事和最大的熱情就是寫小說,而不是做個猶太人?!笔聦嵣?,從羅斯一系列的作品可以看出來,他對美國社會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關注最多的還是美國價值觀之類的大題材,作品也充滿著美國文學的時代氣息。
羅斯在《美國牧歌》(AmericanPastoral,1997)中不僅逼真地展現(xiàn)了幾代猶太移民對美國夢的理解、追求并最終夢想幻滅的過程,更冷靜地分析了美國神話與繁榮景象的局限性。羅斯在作品中經(jīng)常聚焦美國政治上的大事件:《我嫁給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猛烈抨擊了上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荒謬;《我們這一幫》(OurGang,1971)影射了尼克松;《人性的污穢》則探討了種族與同化等問題。此外,羅斯還注重描寫歷史事件對普通人的影響,他在由《美國牧歌》、《我嫁給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和《人性的污穢》所組成的“美國三部曲”中,就特別關注越南戰(zhàn)爭對人們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以及戰(zhàn)后普通人內(nèi)心世界所受到的影響。
由此可以說,在其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羅斯是以美國猶太人的生存狀況為切入點,從而呈現(xiàn)了整個美國社會的歷史變遷。
其次,羅斯的作品是自傳還是杜撰?羅斯的作品是否具有強烈的自傳性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羅斯本人也曾就此十分高調(diào)地宣稱:“我的生活就是用來捏造傳記、編造歷史的,從而以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為原型,杜撰出半虛構性質(zhì)的故事來。”但細心的讀者和批評家還是在其作品中不斷地尋找羅斯家庭生活和個人經(jīng)歷的影子:譬如羅斯對其母親的感情,兩次失敗的婚姻以及他對名望惴惴不安的態(tài)度等?!恫ㄌ刂Z的怨訴》一經(jīng)出版,就引來了大量讀者對其小說中虛構的成分與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猜測。最明顯的莫過于,主人公波特諾與羅斯均出生于1933年,地點也均為新澤西州的小城紐瓦克。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瑪麗?里德(MaryJaneReed)影射的則是羅斯的第一任妻子瑪格麗特?馬丁森(MargaretMar tinson)。
為了轉(zhuǎn)移公眾對其個人生活的關注,羅斯在后來的作品中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替身內(nèi)森?祖克曼(NathanZuckerman),他是一位像自己一樣因出版了一部驚世駭俗的小說而一舉成名但也因此飽受非議的作家。羅斯借助祖克曼這個人物,既可以自由書寫自己的情感世界、描述文人的尷尬處境,又不必擔心作品被人們看成是純粹的傳記。然而,對其作品之傳記色彩的討論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更多的讀者和批評家將目光轉(zhuǎn)向挖掘羅斯與祖克曼之間的相似之處。評論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Wood)甚至將祖克曼稱為羅斯“改變過的本我”(al terid)。對此,羅斯的回應是:“我到底是羅斯還是祖克曼呢?他們都是我……又都不是我?!?/p>
2010年10月初,羅斯的新作《復仇》(Nemesis)出版?!稄统稹肥橇_斯同名小說合集中的最后一部,前三部分別為《凡人》(Everyman,2006)、《憤怒》(Indignation,2008)和《羞辱》(TheHumbling,2009)。同羅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小說的背景設在美國新澤西州紐瓦克小鎮(zhèn),故事講述了1944年爆發(fā)在該鎮(zhèn)的小兒麻痹癥疫情。但不同于羅斯以往出版的任何小說,《復仇》的風格不再是時刻充滿著沖突與爆發(fā),而是一部十分溫情的作品,彌漫著一種讓人心痛的溫柔。
該書的主人公——23歲的猶太青年布奇?坎特(BuckyCantor)是小鎮(zhèn)上的體育教師。雖然從小失去母親并被父親遺棄,但在祖父母的悉心教導下,坎特成長為了一個勇敢、充滿理想又富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他是深受學生歡迎的體育教師,更是孩子們心目中的“英雄”。小兒麻痹癥疫情的爆發(fā)打破了小鎮(zhèn)原有的平靜,人們逐漸陷入了恐慌之中,開始懷疑他人和其他族裔或許是疾病的源頭,敵對和憤怒的情緒在不斷蔓延。在剛傳出小兒麻痹疫情時,坎特不顧家人和女友的反對,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愿離開。他眼睜睜地看著無辜的孩童因流行疾病接二連三地倒下、死去,自己卻無能為力,心中開始憤恨上帝的無情和命運的不公。隨著感染的病例越來越多,坎特終于被女友說服,轉(zhuǎn)往她所在的夏令營工作。但安全的環(huán)境并沒有帶來心靈的平靜,相反,坎特日日夜夜都在愧疚中度過,糾結于個人安危與個人責任孰輕孰重的煎熬之中……
小說的主人公也不再是那個出現(xiàn)在羅斯多部小說里,有著強烈的自覺意識并且十分健談的作家,而是一位平凡的、因視力不佳未能入伍報效祖國而感到歉疚的教師。有評論家稱,小說的主人公布奇?坎特是羅斯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中絕無僅有的一個,可以用“溫柔”和“高尚”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他。
事實上,不僅羅斯的這本新作引人關注,關于羅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著作同樣受到重視。就在前不久,Cambria出版社還剛剛出版了一部新書,名為《菲利普?羅斯與祖克曼系列小說:創(chuàng)造一個故事世界 》(PhilipRothandtheZuckermanBooks:TheMakingofaStoryw orld,2011)。 作 者皮亞?馬謝羅(PiaMasiero)通過回顧羅斯所創(chuàng)造的祖克曼這個角色,從其最初在《捉刀人》(TheGhostW riter,1979)這部小說中產(chǎn)生,到在《被解放的祖克曼》(ZuckermanUnbound,1981)、《 解 剖 課 》(TheAnatomyLesson,1983)等作品中的成長,以及在“美國三部曲”中人物形象逐漸變得成熟、豐滿,直至最終在《退場的幽靈》(ExitGhost,2007)中謝幕這樣一個由生到死的過程,探討了羅斯如何在塑造并不斷完善祖克曼這個人物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真實生活、人生經(jīng)歷以及自己作為作家這樣一種身份成功地融入進來的問題。
從讀者、批評界以及研究者對菲利普?羅斯及其作品的關注可以看出,如今的羅斯在當今美國文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為是能與其精神導師索爾?貝婁比肩的文學大師。他的作品已經(jīng)進入美國文學甚至世界文學中的經(jīng)典之列,而他筆下的祖克曼也成為了讀者們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人物形象。盡管羅斯年近八旬,但卻老而彌堅,且還立志將創(chuàng)作進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們期待羅斯今后更多、更好的作品,更期盼有一天能夠在斯德哥爾摩的領獎臺上看到他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