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晶 馬素慧 陳長香 竇 娜 趙雅寧 (河北聯(lián)合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由于社會競爭不斷激烈,生活壓力不斷加大,部分女性提前進入更年期,其中有10%~15%的女性難以應對更年期抑郁等精神癥狀〔1〕。國外報道,更年期婦女中抑郁癥的檢出率在5%~20%〔2〕。國內在圍絕經期抑郁等方面的研究差異較大,一般局限在某一地區(qū)。本研究采用城鄉(xiāng)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全國20個省(市)圍絕經婦女進行調查,為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的預防保健提供依據(jù)。
1.1 對象 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采用按年齡比例、城鄉(xiāng)分層抽樣的方法對全國20省(直轄市)社區(qū)45~57歲婦女進行調查。發(fā)出調查問卷1 200份,回收1 169份,回收率為97.42%,有效1 102份,有效率為91.83%。其中,城市609人(55.26%),農村493人(44.74%)。初中及以下學歷469人(42.56%),高中 (包括中專)374人(33.94%),大專 193人(17.51%),本科47人(4.3%),碩士及以上19人(1.72%)。其中45~48歲362人,49~52歲471人,53~58歲269人,平均(49.36 ±5.17)歲。
1.2 調查方法 對河北聯(lián)合大學護理學院生源地(20省直轄市)五年制大三學生進行篩選,選定調研地區(qū)和調查員,進行培訓,合格后學生攜帶介紹信和知情同意書與當?shù)貗D聯(lián)取得聯(lián)系后進行調查,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年齡、城鄉(xiāng)、工作狀況、慢病、月經情況、伴侶狀況、婚姻質量、睡眠質量、性格、遇到困難和打擊、關注知識、鍛煉婚姻、環(huán)境等43項內容。
1.3 流行病學調查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是特別為評價當前抑郁癥狀的頻度而設計的著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的量表,共有20道題目,分別調查20項癥狀。量表評定按過去1 w內出現(xiàn)相應情況或感覺的頻度評定;不足1 d者為“沒有或基本沒有”;1~2 d為“少有”,3~4 d為“常有”,5~7 d為“幾乎一直有”。20個單項分的總和范圍為0~60分。其中總分≤15分為無抑郁癥狀,16~19分為可能有抑郁癥狀,≥20分為肯定有抑郁癥狀。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發(fā)生情況 調查的1 102人中有抑郁癥狀者301例(27.31%)。其中可疑抑郁184例(16.70%);肯定抑郁117例(10.62%)。
2.2 女性圍絕經期抑郁的影響因素 圍絕經期抑郁的發(fā)生與城鄉(xiāng)、工作壓力、腦力勞動、調節(jié)方式、慢性疾病、睡眠質量、月經情況、運動情況、性格、遭受打擊、婚姻質量、經濟收入等因素有關。見表1。農村婦女抑郁癥狀重于城市婦女、工作壓力大、腦力勞動者、經濟收入較高、不進行調節(jié)、患有慢性疾病、睡眠質量差、月經紊亂與停經、不運動、性格內向、遇到困難悶在心里、遭受打擊、婚姻質量差等CES-D評分較高,反之評分較低(P <0.05)。
表1 20省(市)城鄉(xiāng)女性圍絕經期抑郁影響因素分析〔n(%)〕
本研究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癥狀發(fā)生的情況高于王偉炳的可疑抑郁11.1%,肯定抑郁6.2%〔3〕;略低于郭錫永等的研究發(fā)生率32.0%〔4〕。本研究采用年齡比例、城鄉(xiāng)分層避免了由于局部和地區(qū)差異對調查結果的影響,可以比較真實、準確地反映當前我國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的患病情況,圍絕經期婦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的發(fā)生與地域、個人、家庭、社會和生物等多種因素有關。農村婦女抑郁的發(fā)生高于城市,其原因為農村婦女社會接觸面狹窄,對圍絕經期的了解和認識少〔5〕,農村醫(yī)療條件以及自身保健意識相對落后、較低就醫(yī)率造成〔6〕。工作壓力較大、腦力勞動、經濟收入較高者抑郁的發(fā)生率較高可能與婦女掙錢越多,工作壓力越大,精神、體力負擔過重,心理癥狀產生越多有關〔5〕。圍絕經期不注意藥物和運動等方式的調節(jié)、患有慢性病、睡眠質量差、月經紊亂或停經等軀體和個人因素抑郁的發(fā)生率高,可能是軀體疾病造成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加重了抑郁癥狀的發(fā)生。有研究證實,長期睡眠不良可引起焦慮和抑郁,而焦慮抑郁癥患者又常有失眠的主訴〔7〕。另外性格內向、有困難悶在心里、遭到不幸事件的打擊,婚姻質量差等產生較重抑郁癥狀,其原因可能是圍絕經期女性處在生理心理的轉折期,在這段特殊時間內,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很多女性將面臨失去工作崗位、健康狀況下降、婚姻危機、失去親人等一系列負性生活事件,得不到必要和充分的社會支持,感到無望和無助,更容易發(fā)生抑郁〔8〕。
1 武翠鳳.精神支持療法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郁的療效觀察〔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6;4(8):42-3.
2 Wojnar M,Drozdz W,Araszkiewicz A,et al.Assessment and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women 45-55 years of age visiting gynecological clinics in Poland: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mong midlife gynecologic patients 〔J〕.Arch Women Ment Health,2003;6(3):193-201.
3 王偉炳,徐 飚,欒榮生,等.中國三城市更年期綜合征門診婦女抑郁和焦慮癥狀現(xiàn)況調查〔J〕.衛(wèi)生研究,2007;37(2):211-3.
4 郭錫永,王 悅,吳 飛,等.更年期婦女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現(xiàn)狀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2):100-2.
5 李潔明,田豐蓮,詹新林,等.影響婦女更年期心理癥狀相關因素調查及心理健康指導〔J〕.廣東醫(yī)學,2006;27(5):741-3.
6 陳莉萍,毛紅芳,甘曉衛(wèi) .農村婦女圍絕經期癥狀的影響因素與健康行為的干預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209-10.
7 王筱君,閻 紅,李 俊.失眠與焦慮、抑郁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2):5325-6.
8 劉 靜,張 艷.高校女性工作者更年期抑郁癥狀社會因素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20(4):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