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曉燕
(云南財經(jīng)大學 會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財務報表重述即財務報表的重新表述,它是指企業(yè)在發(fā)現(xiàn)并糾正前期財務報表差錯時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財務報表。財務報表是會計信息的載體,財務報表重述意味著前期報表的不真實。本文以財務報表重述公司為研究對象,考察財務報表重述與報表審計質(zhì)量的相關性,研究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能夠識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并保持其獨立性。
外部審計是控制代理問題的重要外部力量,控制的效果取決于審計質(zhì)量[1]。DeAngelo(1981)認為審計質(zhì)量是審計師發(fā)現(xiàn)和報告會計報表中存在缺陷的聯(lián)合概率[2]。瓦茨和齊默爾曼(1986)[3]進一步指出審計師報告違約行為的概率(以發(fā)生違約行為為前提)取決于審計師發(fā)現(xiàn)某一特定違約行為的概率;審計師對已發(fā)現(xiàn)的違約行為進行報告或披露的概率。第一個概率取決于審計師的職業(yè)能力和在審計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第二個概率取決于審計師相對于客戶的獨立性。美國SEC的首席會計師Lynn Turner指出SEC把財務報表重述認定為審計失?。?]。王霞,張為國(2005)[5]認為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無異于承認以前年度報表存在重大的、足以引起投資者誤解的錯誤,注冊會計師當時如何看待這些存在重大差錯的報表便是審計質(zhì)量的最好體現(xiàn)。
財務報表審計質(zhì)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選用的變量包括:審計意見、事務所規(guī)模、審計任期、審計師變更等等。從審計師變更來看,Chow、Rice(1982)[6],Krishnan、Stephens(1996)[7]等研究均發(fā)現(xiàn),審計師變更與變更前最近會計年度的保留意見之間呈正相關關系。DeFond、Subramanyam(1998)也研究了審計師變更與審計意見的關系[8]。某些審計師出于對訴訟風險的考慮,可能具有超過平均穩(wěn)健水平的會計選擇偏好,從而促使管理當局產(chǎn)生解聘審計師的動機,并尋求穩(wěn)健程度更為合理的后任審計師。在研究審計質(zhì)量時,事務所規(guī)模通常是研究文獻較常用的變量,如DeAngelo(1981)[2]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的規(guī)模是審計師獨立性和審計質(zhì)量的替代變量,因為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比小的會計師事務所擁有更多的客戶;會計師事務所的規(guī)模越大,審計師的獨立性越強,審計質(zhì)量越高。DeFond,Jiambalvo(1991)[9]采用前八大所審計作為高報盈余差錯發(fā)生的控制變量,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前八大事務所審計對差錯的發(fā)生具有解釋力。
審計師任期也是影響審計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因素。Geiger和 Raghunandan(2002)[10]認為由于審計人員的經(jīng)驗影響,較短的審計任期極可能引發(fā)審計失敗。陳信元、夏立軍(2006)[11]發(fā)現(xiàn)當審計任期小于一定年份(約6年)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zhì)量具有正面影響,而當審計任期超過一定年份(約6年)時,審計任期的增加對審計質(zhì)量具有負面影響。James N.Myers et al.(2003)[12]對美國財務報表重述公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沒有明顯的證據(jù)支持較長審計任期對審計質(zhì)量的損害。較多的實證研究結(jié)論并不支持審計師任期對審計質(zhì)量有明顯負面影響。
部分文獻研究了財務報表重述與審計質(zhì)量的關系。Coffee(2003)[13]從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認為利益關系迫使審計師向公司采用激進的會計政策妥協(xié),沒能及時糾正報表中存在的實質(zhì)性差錯,導致日后財務報表重述的發(fā)生,并認為發(fā)生財務報表重述的 公 司 審 計 師 獨 立 性 較 差。Kinney et al.(2004)[14]假定財務報告重述反映了財務報告審計質(zhì)量較低,研究發(fā)現(xiàn)事務所其它服務收費與重述正相關,稅收服務收費與重述負相關。王霞,張為國(2005)[5]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對財務重述公司之前年度蓄意錯報的行為,注冊會計師有所察覺并反映在審計意見中。錯報的金額以及錯報涉及項目的多少對審計意見的出具有顯著的解釋力,表明注冊會計師基于重要性標準的考慮,能夠揭示重大的盈余管理行為。
目前系統(tǒng)研究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審計質(zhì)量問題的文獻較少。另外在財務報表重述的認定上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和誤區(qū),少量文獻將年報補充更正公告視同為報表重述,以此為依據(jù)來研究財務報表重述問題有失偏頗??偟膩碚f,無論從研究的范圍和研究的深度來看,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審計質(zhì)量的研究都顯不足,進一步研究的空間很大。
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文獻以及審計獨立性的特征,結(jié)合財務報表重述公司的特點,針對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兩個時間期間,本文對審計獨立性特征與財務報表重述的相關性做出假設:
H1:事務所規(guī)模與非標審計意見正相關,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大事務所更有可能對重述公司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H2:審計師任期越長,對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出具非標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越大。
H3: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審計師變更與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正相關。
此外,根據(jù)財務報表重述公司的特點以及重述報表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4: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與盈余錯報高報程度正相關。
本文將重大會計差錯對留存收益的影響(包括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稱為盈余差錯的程度(Reraito)。王霞、張為國(2005)[5]認為在錯誤發(fā)生的年度,如果注冊會計師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并達到一定的執(zhí)業(yè)水準,應該對存在重大錯誤的報表出具嚴格的審計意見。也就是說,盈余錯報程度(Reraito)越大,公司在錯誤發(fā)生年度被出具非標意見的概率越高。
H5: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如果重述涉及核心項目,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可能性更高。
Palmrose et al.(2004)[15]將涉及收入、主營業(yè)務成本及營業(yè)費用的重述定義為核心重述。一般來講,盈余差錯的性質(zhì)與盈余錯報程度有著密切聯(lián)系,即核心重述的發(fā)生意味著盈余錯報程度較嚴重。
H6: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與盈余錯報動機正相關。
為驗證以上研究假設,在主要借鑒James N.Myers etc(2003)[12],王霞、張為國(2005)[5]等已有相關實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jié)合本文研究的對象、范圍及側(cè)重點,從不同的時間區(qū)間、視角,進一步分析錯報年度與重述年度樣本各變量間的相關性,選擇Logistic模型來檢驗財務報表重述與財務報表審計質(zhì)量的關系。審計意見是作為被解釋變量,設置為二元虛擬變量,是反映審計質(zhì)量的替代變量。具體解釋變量根據(jù)上述假設有:盈余錯報程度(Reraito)、核心重述(Corere)、Motive(盈余錯報動機)、審計師變更(Switch)、審計師任期(Tenure)、事務所規(guī)模(BigAud)??紤]到公司規(guī)模(Asset)也會影響到審計師選擇,在此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因此,構(gòu)建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
因變量:審計意見(Opinion)
表1 變量的類型、名稱及含義
西方已有的研究將審計質(zhì)量分為專業(yè)勝任能力和獨立性兩個方面,前者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客戶不當行為的概率;后者是注冊會計師發(fā)現(xiàn)客戶不當行為后進行報告的概率。大多數(shù)研究文獻將審計意見類型與審計質(zhì)量直接掛鉤,如Elitzur and Falk(1996)[16]、原紅旗(2003)[18]、劉明輝(2003)[19]等。以審計意見類型來作為審計質(zhì)量的替代變量需要在一定的前提之下,本文選取的樣本均是發(fā)生財務報表重述的樣本,在年報存在重大質(zhì)量問題的情況下,以審計意見的類型來作為審計質(zhì)量的替代變量才有一定的解釋力度。因此,本文以審計意見作為審計質(zhì)量的替代變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兩個不同時間區(qū)間的審計質(zhì)量。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樣本公司被出具的審計意見區(qū)分為標準無保留意見和非標準無保留意見,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
自變量:盈余錯報程度(Reraito)
從財務報表重述的內(nèi)容來看,財務報表重述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十分密切,且在初始差錯年大多數(shù)重述公司主要是通過會計核算錯誤(含稅收)、政策誤用等手段高報盈余(留存收益),尤其是相當一部分手段涉及虛構(gòu)收入、成本及費用。如DeFond和Jiambalvo(1991)[9]研究表明相對于沒有發(fā)生差錯的公司,發(fā)生會計差錯的公司有著明顯的動機把會計差錯作為一種盈余管理的手段。本文以Reraito代表盈余差錯的程度,計算方法與Palmrose et al.(2004)[15]相同,即用財務報表重述對留存收益的累計影響額除以重述前的總資產(chǎn)。Reraito取值為財務報表重述對留存收益的累計影響額除以重述前的總資產(chǎn)。Reraito取值大于零表示盈余錯報高報,Reraito取值小于零表示盈余錯報低報;在錯誤發(fā)生年度,代表盈余差錯的程度,在報表重述年代表重述的幅度。
核心重述(Corere)代表財務報表重述的性質(zhì)。核心重述定義為涉及收入、主營業(yè)務成本及營業(yè)費用的重述,其余的均為非核心重述。依照Corere的定義,盈余錯報內(nèi)容屬于核心重述取值為1,否則為0。
盈余錯報動機(Motive),本文將財務報表重述公司是否存在盈余錯報動機作為解釋變量,以檢驗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是否關注和識別到上市公司的盈余錯報動機。Motive代表盈余錯報動機,若樣本公司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當年和前一年被冠以“ST”或“PT”,以及這兩個時間區(qū)間的前后年(含后2年內(nèi)),有準備上市、發(fā)行新股或配股(包括未批準)等上述情形之一,可認為樣本公司可能存在盈余錯報動機,將Motive取值為1,否則為0。
除以上因素外,影響審計意見的還有審計師變更、審計任期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規(guī)模等通常用于反映影響審計質(zhì)量的主要指標。
審計師變更(Switch)主要考察某兩個期間內(nèi)對年度會計報表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更換。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名稱變更、合并及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而主審CPA未變等情況視為審計師未發(fā)生變更。審計師發(fā)生變更,Switch取值為1,否則為0。
審計任期(Tenure)表示當期主審會計師事務所連續(xù)擔任樣本公司主審會計師的年數(shù)。Tenure為報告期內(nèi)主審會計師事務所連續(xù)擔任樣本公司主審會計師的年數(shù)。
事務所規(guī)模(BigAud),事務所規(guī)模的衡量通常用事務所的營業(yè)收入,也可以用被審計客戶的資產(chǎn)規(guī)模等作為替代變量。以報告期的主審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為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為替代指標,按其位列于前十名,將BigAud取值為1,否則為0。
控制變量選取了上市公司規(guī)模(Asset)。不同規(guī)模的上市公司可能對盈余錯報動機的強烈程度不一樣。本文參照大多數(shù)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以上市公司的總資產(chǎn)金額大小作為上市公司規(guī)模大小的替代指標。為了避免總資產(chǎn)與其它變量間的非線性關系,對其取自然對數(shù)。Ln(Asset)取值為上市公司期末總資產(chǎn)金額的自然對數(shù)值。
本文根據(jù)對我國2002~2006年A股(包含既發(fā)行A股又發(fā)行B股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查閱,篩選出年報附注中披露了會計差錯(含重大會計差錯)事項的上市公司,累計991家,其中354家重復。本文從637家會計差錯(含重大會計差錯)公司(不含重復)中選取樣本。剔除以下三類樣本:(1)對重述財務成果不造成影響的公司;(2)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不屬于[1999,2006]年份區(qū)間的會計差錯公司;(3)金融保險行業(yè)的重大會計差錯公司。最終實際研究樣本為424家。
本文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1.5對上述模型中設定的變量數(shù)據(jù)采取多項統(tǒng)計方法對統(tǒng)計結(jié)果進行比較、分析,并驗證了上述提出的研究假設。主要進行了單變量檢驗、以及Logistic回歸統(tǒng)計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中國證券監(jiān)督委員會、中國證券網(wǎng)、巨潮資訊、上海證券交易所、新浪財經(jīng)等網(wǎng)站以及CSMAR數(shù)據(jù)庫。
在表2和表3的樣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中,選取424家樣本公司,根據(jù)審計意見類型,做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組和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組的對比統(tǒng)計。Panel A為連續(xù)變量的T檢驗,Panel B為虛擬變量的曼-惠特尼U檢驗,都是檢驗標準無保留意見組與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組下各自變量均值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前者為SPSS的參數(shù)檢驗;后者為SPSS的非參數(shù)檢驗。
表2檢驗結(jié)果顯示,初始差錯年標準無保留意見組 Reraito、Tenure、Ln(Asset)、Motive、Switch等解釋變量的均值顯著大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組。Corere、BigAud等變量均值則在兩類公司樣本間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初始差錯年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可能受到盈余錯報程度(Reraito)、審計師任期(Tenure)、公司規(guī)模(Ln(Asset))、盈余錯報動機(Motive)以及審計師變更(Switch)的影響,而是否核心重述(Corere),是否由“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基本上并不影響審計意見的類型。
表3檢驗結(jié)果顯示,報表重述年標準無保留意見組Reraito、Tenure、Ln(Asset)、Motive、Switch、Corere等解釋變量的均值顯著大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組。只有BigAud的均值在兩類公司樣本間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報表重述年非標意見的出具可能受到盈余錯報程度(Reraito)、審計師任期(Tenure)、公司規(guī)模(Ln(Asset))、盈余錯報動機(Motive)、審計師變更(Switch)以及核心重述(Corere)的影響,而是否由“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基本上并不影響審計意見的類型。
表2 單變量檢驗(初始差錯年,N=424)
表3 單變量檢驗(報表重述年,N=424)
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在初始差錯年盈余錯報的金額和財務報表重述的幅度顯著高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從控制變量來看,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規(guī)模小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的審計師任期長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其盈余錯報動機顯然高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審計師發(fā)生變更的情況多于被出具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就事務所規(guī)模而言,無論是在報表重述年還是在初始差錯年,非標準審計意見組和標準審計意見組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表4 Logistic回歸結(jié)果
表4是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兩個特殊期間中發(fā)生財務報表重述的上市公司的Logistic回歸結(jié)果。由其回歸結(jié)果可知,回歸模型系數(shù)的綜合檢驗中,其Chi-square統(tǒng)計量初始差錯年在5%水平上顯著,報表重述年在1%水平上顯著;Nagelkerke R2:初始差錯年為0.110;報表重述年為0.287,報表重述年的解釋效果相對更好。Reraito、Motive、Switch、Tenure以及BigAud五個變量的符號與預期符號相符,且在初始差錯年、報表重述年,Reraito、Motive、Switch的估計參數(shù)統(tǒng)計顯著。Ln(Asset)的估計參數(shù)僅在重述年顯著,與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負相關。
根據(jù)以上檢驗結(jié)果分析,結(jié)合本文提出的假設,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1)在差錯發(fā)生年和報表重述年,盈余錯報程度均與非標準無保留意見顯著正相關,但影響程度不一樣。在差錯發(fā)生年度,注冊會計師對盈余錯報程度較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這表明在差錯發(fā)生年度,注冊會計師能夠識別被審計客戶的盈余管理動機,注冊會計師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獨立性。雖然報表重述年是按照會計準則對差錯進行調(diào)整,但是財務報表重述的幅度對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也有顯著的影響力。
(2)無論是差錯發(fā)生年度還是報表重述年度,是否核心重述對非標審計意見的出具都沒有顯著的解釋力。
(3)事務所規(guī)模和非標審計意見的相關性并不顯著,結(jié)論沒有支持大事務所更有可能對重述公司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4)發(fā)生審計師變更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審計師任期和對財務報表重述公司出具非標審計意見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另外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在差錯發(fā)生年度核心錯報越多,且盈余錯報動機越強烈的公司盈余錯報程度越嚴重。而公司規(guī)模和盈余錯報程度負相關,即公司規(guī)模越小,盈余錯報程度越高。盈余錯報動機和公司規(guī)模負相關,即規(guī)模越小的公司盈余錯報的動機越強烈。在報表重述年盈余重述的幅度和核心重述正相關,和公司規(guī)模負相關。核心重述占比越大,盈余重述的幅度越大;公司規(guī)模越大,盈余重述的幅度越小。
[1]Jensen,Michael C.,Meckling,William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56.
[2]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December):113-127.
[3]羅斯·L·瓦茨,杰羅爾德·L·齊默爾曼.實證會計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6:192.
[4]Turner,L.20thcentury myths[EB/OL].speech delivered at New York University,November 15.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eecharchive/1999/spch323.htm.
[5]王霞,張為國.財務重述與獨立審計質(zhì)量[J].審計研究,2005,(3):56-61.
[6]Chow,c.w.,S.J.Rice.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57(April):326-335.
[7]Krishnan J.,J.Krishnan.and R.Stephens.The simultaneous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 switching and audit opin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6(Autumn):179-201.
[8]DeFond,M.,Subramanyam,K.R.Auditor changes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35-68.
[9]DeFond.M.,Jiambalvo.Incidence and circumstances of accounting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1,66(3):643-655.
[10]Geiger,M.A.,Raghunandan,K.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002(Mar.):67-78.
[11]陳信元,夏立軍.審計任期與審計質(zhì)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jīng)驗證據(jù)[J].會計研究,2006,(1):44-53.
[12]James N.Myers,Linda A.Myers,zoe-vonna palmrose and susan scholz.mandatory auditor rotation:evidence from restatements[DB/OL].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3.
[13]John C.Coffee,Jr.What caused enron a capsul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1990's[DB/OL].Working paper,January 2003.http//ssrn.com.
[14]William R.Kinney J R..Zoe-vonna palmrose and susan scholZ.Auditor independence,non-audit services,and restatements:was the U.S.government righ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 ,42(3):561-588.
[15]Zoe-Vonna Palmrose,Vernon J.Richardson and Susan 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7:59-89.
[16]Elitzur,R.and H.Falk.Planne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6,(15):247-269.
[17]原紅旗,李海建.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規(guī)模與審計質(zhì)量[J].審計研究,2003,(1):32-37.
[18]劉明輝,李黎,張羽.我國審計市場集中度與審計質(zhì)量關系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03,(7):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