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奕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610031)
五通橋老街位于茫溪河深丘河谷地帶,平均海拔533 m,地形狹長,依河而建,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面為山地,相對高差較大。五通橋依托茫溪河“煤進鹽出”的便利,形成以河邊碼頭+商鋪為特色的半邊街。
五通橋老街的碼頭建筑以最初基本形態(tài)——石梯碼頭為中心,發(fā)散出各類空間關(guān)系,這些空間關(guān)系又建立在碼頭形態(tài)的基礎之上,而碼頭是人為建造的,是人們?yōu)榱诉m應洗衣、淘菜、打水、貨物裝卸、客運集散等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需要修筑的,因此,碼頭的形態(tài)正是反映了以上各種生產(chǎn)生活活動的軌跡——挑、抬、歇、打、掉、運,都決定了碼頭石梯的尺度、走向和規(guī)模,從而呈現(xiàn)出姿態(tài)萬千、變化莫測的碼頭形態(tài)。
筆者經(jīng)過對五通橋老街幾十個碼頭的調(diào)研測繪,根據(jù)碼頭梯段的走向歸納出5種不同的碼頭形狀(圖1)。
圖1 碼頭形態(tài)分類
1.1.1 丁字型雙跑式,帶月臺
老街上擁有這類碼頭的分別是工農(nóng)街上的慈恩寺和花鹽街上名為恭順隆的私家鹽倉。慈恩寺至今仍然香火旺盛,逢初一、十五來拜佛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因此碼頭才有財力得以修繕,至今保存相對完整。這種丁字雙跑式帶月臺的碼頭,是從岸堤邊左右相隔9.9 m的開口逐級而下,到兩端梯步間隔3 m時預留平臺石梯再轉(zhuǎn)彎垂直河面向下延伸,延伸到常態(tài)水位以上大約30 cm處設月臺以供上下貨物、旅客疏散之用。從所有碼頭保留現(xiàn)狀來看,慈恩寺的月臺面積最大,足有30 m2,可見在當年這個碼頭是工農(nóng)街主要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船來人往,川流不息。
1.1.2 L型雙跑式,帶月臺
這是五通橋老街上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碼頭形態(tài)類型,陜西會館碼頭就是這類碼頭形態(tài)中尺度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一個。五通橋老街上的鹽商以陜西人、貴州人居多,陜西會館自然是陜西同鄉(xiāng)聚會共商鹽事的場所,會館前的碼頭也多用于鹽貨往來。L型顧名思義碼頭石梯成L型,長邊平行于河面,短邊垂直于河面連接月臺,梯段寬3 m,轉(zhuǎn)彎處9 m2的平臺。這種L型碼頭最大的好處在于梯段中間有休息平臺,使負重的背夫也有個歇腳喘息之地,以防人倒貨散,造成損失。再者,相對丁字型雙跑碼頭,L型碼頭在空地并不寬裕的岸上街邊多出了一塊平臺,平臺上建房,此處是通覽碼頭各項事物的絕佳位置,鹽倉管事先生可在此監(jiān)視背夫工作狀況,上了岸的鹽包可在此過秤,點算工錢。
1.1.3 單跑式,帶月臺,梯段垂直于河面
垂直于河面的碼頭多用在河岸面積相對較寬的工農(nóng)街,因為垂直梯段比L型梯段占用更多的河岸空間。這種碼頭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的導向性和針對性較強,如果是私人碼頭或?qū)S么a頭,梯段直接與該建筑中軸對稱,形成連續(xù)不斷的空間感、隔而不分的整體感。如工農(nóng)街的貴州會館碼頭,雖然貴州會館已不復存在了,單從寬3 m的碼頭石梯和通往貴州會館的幾十級臺階仿佛還可依稀看見它往日恢宏的氣勢,往來如梭的船只,挑擔叫賣的商販,可謂繁盛。
1.1.4 單跑式,不帶月臺,梯段平行于河面
此類碼頭為小型渡口,連接茫溪河兩岸的交通點。梯段寬度1.8 m左右,一般平行于河面朝下游方向開口,主要用于載客而非貨物裝卸碼頭,因此沒月臺。
1.1.5 不規(guī)則式
茫溪河兩岸有許許多多的生活碼頭。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生活用水主要來自江河、溪流、水井,生活碼頭是人們?nèi)粘J褂米疃嗟拇a頭,挑水、洗衣、淘菜、刷桶,每天都要上下碼頭好幾次。在茫溪河兩岸,三五幾戶人家共用一個生活碼頭,這些碼頭尺度較小,基本上不到1 m寬,能容一兩人上下即可。形狀隨地形而建,一般不可以挖方筑臺,隨彎就曲,形態(tài)各異。
碼頭建筑是以碼頭為中心空間而發(fā)散出來的建筑空間,包括船只、碼頭石梯、岸邊的臨時搭建、道路以及各類型建筑,碼頭建筑與水的結(jié)合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空間,總的來說可以歸總為穩(wěn)定性空間、臨時性空間、動態(tài)性空間三部分(圖2)。
圖2 五通橋老街橫剖面
1.2.1 江河上浮動的船只
這是相對于建筑內(nèi)部的空間,它直接與水交融,形成一種浮動的、不穩(wěn)定的、動態(tài)性的空間。人們在這里等船、靠岸、起航、上貨、下貨,在像五通橋這樣以水運為首要營生的場鎮(zhèn),此類動態(tài)性空間承載了很大部分的活動。
1.2.2 岸邊搭建的臨時建筑
人類喜歡擇水而居,河岸臨水一側(cè)本應是最理想的棲息環(huán)境,但在過去,茫溪河每年汛期洪水無情,人們不得不退擇高地,而在岸邊搭建起臨時建筑。臨時建筑是相對較簡陋的建筑,通常只有一層,雖簡陋但形態(tài)各異。據(jù)五通橋當?shù)氐睦险咧v述:“原本花鹽街臨水岸邊不像現(xiàn)在這樣被黃葛樹覆蓋,幾乎都是房子,還有吊腳樓和涼亭子,經(jīng)營著各種小生意,面餅子、豆腐腦、葉兒粑、各類山貨很是熱鬧,有的船工、背夫也住在這里,以便在有船靠岸的時候搶生意。中間道路最寬處不過4 m,后來改建成國道,需要拓寬馬路,才把岸邊的房子全部拆了?!弊阋娫谀巧胬щy、食不果腹的年代,只有小商小販、船工苦力才會居住在這“危險”之地。
1.2.3 多類型建筑組團
寺廟、祠堂、會館、學堂、宅第、民居這些服務于碼頭的各類建筑在臨山側(cè)形成各種建筑空間組團。相對臨河一面的建筑,這些建筑體量更大,一般兩層或三層。尤以沿街建筑做工講究,精湛、宏麗,九宮八廟、各籍會館紛紛彰顯財力,更是宏大華美,卓有風采。
以上截然不同的三類空間形成了動態(tài)性、臨時性、靜態(tài)性(穩(wěn)定性)協(xié)調(diào)有機的變化,儼然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的建筑生態(tài)圖式。人們利用時間、通過空間來表述自己的生存企望和發(fā)展理想,這些碼頭建筑不過是一種載體,它所承載的就是滿含碼頭生活場景的歷史。隨著自然經(jīng)濟漸次衰弱,這種空間現(xiàn)象留下的更多的則是對碼頭文化的依戀。
就整個市街大空間格局來講,碼頭空間是以碼頭為中心點的其中一個單元,五通橋老街的整體空間就是由這一個個單元連接而成。這些空間風姿萬般、儀態(tài)不凡?;蚍课荽┎?、或碼頭顧盼,均有特別之處,在此例舉一二以表說明。
工農(nóng)街如今保留最完整的碼頭格局要數(shù)慈恩寺了。慈恩寺前身是禹王宮(湖北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有前后兩座殿堂,一低一高,順山而上,氣勢恢宏。慈恩寺山門上有戲樓,往來行人均從戲樓下進出,穿過天井再往上就是禹王殿。像慈恩寺這種大型公共建筑必然有自己的專有碼頭。如何體現(xiàn)碼頭的專有屬性呢?這就引入了北方建筑多中軸對稱的概念,將碼頭垂直于水面的梯步與慈恩寺的中軸線對稱,直接建在慈恩寺中軸的延長線上,使碼頭的石梯成為其入戶梯坎的延伸段,中間的道路只不過是其中的休息平臺。如此一來,從水面到碼頭石梯到工農(nóng)街路面再到慈恩寺山門上至禹王殿形成一個完美的梯狀空間,站在對面的花鹽街向慈恩寺望過去,整個慈恩寺的立面向水中延伸,將碼頭囊括在內(nèi),呈現(xiàn)出一種高聳入云、神工天巧的氣勢,更將禹王提升到至高無上的位置。
除慈恩寺之外,工農(nóng)街的貴州會館,花沿街的陜西會館、恭順隆私家鹽倉皆為碼頭與建筑成中軸對稱型(圖3)。
圖3 碼頭與建筑中軸對稱型對比
工農(nóng)街轉(zhuǎn)彎處的處理手法。工農(nóng)街423號民居處道路隨山勢急轉(zhuǎn)而走,形成Z字型。423號恰好處于Z字型的凹角,與斜對面吊腳樓成開合之勢,道路從中垂直穿過連接前后兩段。前一段河岸有吊腳樓,與臨山一面的民居把街道夾在其中形成密閉街巷空間,后一段臨河面沒有建筑而是把河堤一段向外擴張,形成一個突出的平臺,再由平臺開口子建碼頭(圖4)。
這種民居、碼頭、平臺在轉(zhuǎn)角處的巧妙組合,既方便了人們對碼頭的使用、疏散了碼頭的人群和貨物,又提高了空間的可識別性,可把握性。而且道路開合有度,從前一段轉(zhuǎn)個彎便有豁然開朗之感,這種空間營造手法不失為明智之舉。
碼頭與建筑的組合空間因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和地形地貌多變而靈動各異,不求形式上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但求意投神和,整體中有個性,個性中不甚偏頗的雜而有序。這種四通八達的碼頭與道路再與建筑的結(jié)合,把碼頭建筑空間的寬容度伸展到極大的張幅,也把整體空間外輪廓線變得高低錯落、起伏有加。
通過對碼頭建筑進行了分類,并分別以實例闡明了各種類型的特征??梢?,碼頭建筑的三大特色,即:碼頭本身、碼頭與建筑組成的空間以及建筑本身,分別關(guān)乎于建筑的三個基本要素,那就是平面、立面、空間。多樣性的空間是碼頭建筑的最大特點,它把人與大自然緊密有序的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空間建筑由低級到高級的生態(tài)模式。同時又是與人的行為、欲望是分不開的。當一系列的建筑文化進入另一個地域時,外來體系受原先固有模式的影響,一定會有所改變,這三個建筑基本要素的演變規(guī)律也不同。
圖4 碼頭與建筑靈活布局對比
[1]戴渝華.老碼頭[M].重慶出版社,2007
[2]季富政.三峽古典場鎮(zhèn)[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趙逵.川鹽古道[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4]龔靜染.小城之遠——五通橋的歷史記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5]政協(xié)樂山市五通橋區(qū)學習宣傳文史資料委員會.五通橋文史資料(第九輯)[M].2008
[6]四川省五通橋區(qū)志編纂委員會.五通橋區(qū)志[M].巴蜀書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