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勇,季蓉蓉
(蘇州市消防支隊,江蘇 蘇州 215002)
在城市化迅速擴展、城市規(guī)模迅速膨脹的同時,現代城市空間與城市功能之間的各種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出現了城市建筑密度過高,地價高漲等矛盾。如我國上海市區(qū)人口密度平均為2.22萬人·km-2,局部地區(qū)高達16萬人·km-2,生活空間極為緊張。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城市建筑不得不向地下發(fā)展。在地下建筑的防災設計中,火災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的對地下建筑進行消防安全規(guī)劃和設計已經成為當前地下建筑內部防災設計的重要內容。
從耐火極限及防火間距兩個角度考慮,地下建筑與地面建筑相比不易受到火災的危害。大多數的地下建筑都是用混凝土建造在土中或巖石中,結構材料具有防火性能,能夠防止火災向其他建筑物蔓延,也可防止外部火災的波及。但是一旦發(fā)生火災,封閉的地下空間具有疏散困難、救援困難、排煙困難和從外部滅火困難等問題,因此地下建筑相對地面上部同類建筑的防火要求更為嚴格。與地上建筑物相比,地下建筑有其自身的火災特點。
由于缺少直通室外的窗口,氧氣量小,火災發(fā)生時極易產生大量煙霧,且煙氣不能像地上建筑那樣有80%的煙可由破碎的窗戶自然排煙到大氣中。以一家地下人防旅館中一間15m2的房間為例,其火災荷載約為25kg·m-2(折合木材),溫度在300℃時,燃燒發(fā)煙量可達1 300 000m3。
人防工程改建為地下民用建筑,加大了火災危險性。多數地下人防空間存在出入口小且少,通道坡度大,多數沒有垂直的運輸設施,布局不合理,工程質量低等問題,這就成為地下空間使用和消防安全設計的關鍵。
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疏散受到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心理恐懼是安全疏散的主要障礙。封閉的地下建筑無法利用日光的變化形成時間概念,從而引起人們的不安。再者,個人體驗、文化背景的影響也會使人產生死亡、坍塌等負面想法,在火災時難免產生緊張情緒。在日本長堀地下街,就特別考慮了心理恐懼在安全防災方面的影響,在寬11m的公共地下步道的上方,設置了8個天窗,呈波浪形連接在一起,長達260m,將太陽光直接引入地下空間。
為避免在發(fā)生火災時需要緊急疏散,出現人流過分集中或堵塞、煙火封堵出口,安全出口宜按不同方向分散均勻布置,且數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緊急疏散的路線與進入和離開該建筑的路線盡量一致。安全疏散距離要滿足兩個距離:第一,房間內最遠點到房間門口的距離不能超過15m;第二,房間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距離不應大于表1的要求。在國際上,對于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出口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表2就列出了日本一些地下商業(yè)建筑的安全出口情況。
表1 安全疏散距離
表2 日本1萬m2以上地下商業(yè)街的安全出口布置情況
在消防建筑審核中,有關地下建筑安全疏散的審核也存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地下建筑大多數位于城市的中心區(qū)域,地面多為黃金地段,調整安全出口的難度很大。因此,應解決安全疏散出口與地面景觀的沖突,建立更為安全更為復雜的消防安全體系,同時保證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和地面景觀的整體效果。再者,在地下建筑中,往往集商業(yè)、餐飲、地鐵、地下人行通道、公共汽車站于一體,因此不同的功能區(qū)相互滲透,疏散寬度的取值很難界定。對于建筑面積較大的地下建筑,尤其是商業(yè),很難使每個防火分區(qū)的疏散寬度和總疏散寬度都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城市地下人行通道的疏散寬度計算和公交車候車區(qū)內人員密度國內也沒有現行的規(guī)范作為依據,一般都參照其他國家的規(guī)范。
防火分區(qū)是控制建筑物火災的基本控制單元,是指采用相應耐火性能的建筑構件或防火分隔物,將建筑物人為劃分的,能在一定時間內防止火災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區(qū)域。地下建筑的防火分區(qū)設計,同樣應考慮人民防空工程的要求,如防火分區(qū)應在人民防空工程各出入口最里一道密閉門的范圍內劃分;水泵房、水庫、廁所等不計入防火分區(qū)的面積內;當防火分區(qū)內設有自動滅火系統(tǒng)時,防火分區(qū)面積可增大一倍;局部設置自動滅火系統(tǒng)時,增加的面積可按該局部面積的1倍計算。
防火分區(qū)的劃分,與安全疏散的消防設計存在同樣問題。各種不同使用功能的區(qū)域,既獨立又相互聯系,很難將其簡單的按照現行規(guī)范要求進行劃分。目前對于這類問題一般有兩種解決方法:第一,為了不造成使用功能的缺陷,使用防火卷簾、防火水幕等代替防火墻,對各種不同功能的區(qū)域進行隔離;第二,對于不能用第一種方法解決的超規(guī)建筑,利用性能化防火設計防火,對其進行消防安全評價,確定防火分區(qū)。再者,具有地下人流交通體系的地下綜合建筑,其市政交通和人行通道部分的防火分區(qū)指標,缺少現行規(guī)范。
地下建筑的地面開口數量少,發(fā)生火災時,大多數可燃物處于不完全燃燒狀態(tài),釋放出的煙氣量大且濃,導致能見度降低。若事故照明在人員疏散時發(fā)生故障,就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因此地下建筑的防排煙設計十分重要。
地下建筑有密閉排煙、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三種方式。密閉排煙是將火災房間用墻、門窗等封閉起來,控制煙氣擴散。這種方式雖好,但僅適用于人員較少的房間,如《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中規(guī)定了“丙、丁、戊類物品庫房宜采用密閉防煙措施”。自然排煙需要依靠直通室外的空洞、采光窗等,將煙氣排至室外,不適合地下建筑,只能起到機械排煙的輔助作用。地下建筑的主要排煙方式是機械排煙,這是由地下建筑的特點決定的。合理的劃分排煙分區(qū),設置排煙設備,是保證人員安全疏散的重要因素。防煙分區(qū)的劃分不能跨越防火分區(qū),且盡量大小相等,使每個防煙分區(qū)的排煙量不要差異太大?!度嗣穹揽展こ淘O計防火規(guī)范》中規(guī)定,每個防煙分區(qū)的使用面積不應超過400m2。機械排煙系統(tǒng)擔負一個或兩個防煙分區(qū)排煙時,排煙量不小于60m3·h-1但排煙風機的最小排煙量不應小于7 200 m3·h-1。當1臺風機擔負3個或3個以上防煙分區(qū)的排煙任務時,應按其中最大防煙分區(qū)面積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1計算,送風量大于排煙量的50%且小于排煙量,使著火房間處于負壓狀態(tài)。
在地下建筑中,會使用防排煙與消防聯動措施,確保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如圖1。某防煙分區(qū)發(fā)生火災,感溫、感煙、紅外或可視探頭會對火情進行探測,并將信號輸送到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控制中心,首先會停止空調系統(tǒng)的送風,同時開啟排煙設備,迅速排出煙霧,降低火場溫度,提高能見度,使人員有效疏散。消防聯動起動,開啟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防火卷簾,并向“119”報警及時滅火。
圖1 地下建筑防排煙與消防聯動控制系統(tǒng)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建筑功能和建筑設計的日新月異,地下空間的消防安全問題會日益凸顯。如何解決地下建筑的消防設計問題,已經引起消防主管部門,專業(yè)研究機構和設計單位的重視,應重點解決人員疏散、防火設計和防煙設計。消防工作人員在對地下建筑進行消防安全監(jiān)督時,不能通過簡單的性能化安全設計評估就將建筑物劃為安全的范圍,而需要對其消防設計進行廣泛論證,提出科學合理的消防安全標準,并通過加強監(jiān)督管理督促單位嚴格落實,以確保人員在地下建筑活動的消防安全。
[1]GB50045-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2005年版)[S].
[2]GB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S].
[3]蔣永琨.高層建筑消防設計手冊[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