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民,曹龍智,辛紅蘭
(聊城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山東 聊城 252000)
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地處東經(jīng)115°16′~116°30′、北緯 35°47′~37°03′之間。 現(xiàn)轄東昌府區(qū)、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臨清市、陽谷、莘縣、茌平、冠縣、東阿、高唐共2區(qū)1市6縣。全境南北長159 km,東西寬114 km,總面積8 590 km2,占全省面積的5.6%。境內地形平緩,除東南部沿黃河一帶有古生地層出露的高不足百米的剝蝕殘山外,其余均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坡降1/6 500~1/7 500,海拔高度一般在22.80~47.80 m(黃海基面)。由于受黃河歷次決口、改道和自然侵蝕的影響,形成了微度起伏,崗、坡、洼相間的平原地貌。全市總面積69.74萬hm2,具備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良好土壤條件。
聊城市處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3.1℃,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四季分明,春季南風大而多,降水稀少,空氣干燥;夏季溫度高,雨量大,雨熱同步;秋季溫和涼爽,降水減少;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有寒流侵襲。這種氣候屬性和水文氣象特征形成了“春季易旱、夏季易澇、晚秋又旱”的自然特點。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空間上自東南向西北依次遞減,時間上年際與年內變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1954—2010年)降水量為559.7 mm,最大為 926.1 mm(1964 年),最小為 307.0 mm(2002 年)。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發(fā)量927.0 mm,單站最大年蒸發(fā)量1 320 mm,最小年蒸發(fā)量661 mm。
境內主要河流有馬頰河和徒駭河。馬頰河發(fā)源于河南省濮陽市金堤河分水閘,自莘縣沙王莊村進入聊城市境內,下行至高唐縣董姑橋進入德州市,境內流域面積2 806 km2,全長123.2 km,集水面積大于30 km2的支流有16條;徒駭河發(fā)源于莘縣文明寨村,至高唐縣李集村進入德州市,境內流域面積5 183 km2,全長169.5 km,集水面積大于30 km2的支流36條。兩河自西南向東北并行,稱為“姊妹河”,兩河道1969年按“1964年雨型除澇、1961年雨型防洪”標準進行治理。過境邊界河道有:衛(wèi)運河境內集水面積529 km2;金堤河境內集水面積92 km2;黃河境內集水面積20 km2。
自2010年8月8日23時起至10日14時,受高空槽影響,聊城市連續(xù)降暴雨或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聊城市遭遇了30年一遇強降雨,高唐、東阿、茌平3縣遭遇了50年或200年一遇強降雨。茌平縣樂平鋪水文站最大12 h降雨量308.0 mm,為該站有降水資料記載以來最大值。本次降雨雨量之大、強度之強,為歷史罕見。給聊城市帶來嚴重洪澇災害,農田大面積積水,城區(qū)積水嚴重,并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
導致2010年聊城市暴雨成災比較直接的原因就是副熱帶高壓強度大,范圍廣,位置相對穩(wěn)定,在遭遇西南暖濕氣流和高空槽的情況下,產生的降雨。
截止到8月24日,連日的降雨天氣已使聊城市受災人口達146萬,農作物受災面積為20萬hm2,成災面積為13.8萬hm2,絕產面積3.3萬hm2,倒塌房屋11 620間,損壞房屋18 632間,直接經(jīng)濟損失增至10億元。
此次強降雨呈現(xiàn)出時間長、范圍大、不均衡、點降雨量大等4大特點。8月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88.8 mm;8月8—9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44.6 mm。雨量主要分布在聊城市中、東部地區(qū),暴雨自8月8日23時起至10日14時基本結束,最大日降水量和最大3日降水量在茌平縣樂平鋪雨量站,分別為301.0 mm和342.0 mm,最小日降水量和最小3日降水量在莘縣古云雨量站,分別為0.0 mm和16.9 mm。
從聊城市各雨量站歷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線圖中看出:歷年平均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聊城市中部、東部、南部地區(qū)年降水量較為充沛,年降水量比西部和北部大了50.0 mm左右。從聊城市各雨量站最大1日皮爾遜Ⅲ型曲線計算50年一遇雨量設計值等值線圖中可以看出,聊城市中部、西北部的暴雨強度要明顯高于東部、東南、東北部的降雨強度。然而“10·8”暴雨主要分布在高唐、茌平、東阿、東昌府區(qū)一帶,恰恰在聊城市的中、東南、東北部。
綜合分析,此次暴雨從空間分布、雨量、雨強上都存在著突變。這方面需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在此次暴雨過程中,聊城市有11處雨量站各時段降水為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的最大值。具體情況詳見表1“10·8”各站雨量與歷年各時段最大降雨量對照表與表2聊城市“10·8”暴雨部分雨量站暴雨重現(xiàn)期統(tǒng)計表。由表1知樂平鋪站最大24 h降水308.0 mm,比歷史最大值多了174.9 mm,其余各站情況見表1。由表2知高唐站最大3日降水200.0 mm,比歷史最大值多了11.2 mm,其余各站情況見表2。
表1 “10·8”雨量與歷年各時段最大降雨量對照表
自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聊城市最為著名暴雨是:“85·7”暴雨。 “85·7”暴雨是聊城市發(fā)生在 1985年7月23日的強降雨。該次降雨全市平均日降雨量82.3 mm,其中聊城站最大24 h降雨量323.1 mm,為聊城市各雨量站有降水資料記載以來最大值。強降雨主要分布在聊城市中部,并呈現(xiàn)出降雨集中、不均衡、點降雨量大等3大特點。
表2 “10·8”暴雨重現(xiàn)期統(tǒng)計表
“85·7”暴雨從7月23日18:00開始到24日0:00基本結束,暴雨中有聊城、賈鎮(zhèn)、將官屯、閆覺寺、沙鎮(zhèn)、堠堌等6站日降水量超過200.0 mm,分別為322.3 mm、230.0 mm、241.0 mm、289.0 mm、225.0 mm、227.8 mm。
本次降雨過程次雨量超過100 mm以上的覆蓋面積達5 501 km2,占全市面積的64.0%,超過200 mm以上的覆蓋面積為 2 864 km2?!?0·8”暴雨和“85·7”暴雨部分雨量站各時段雨量對比情況詳見表3。
表3 “10·8”與“85·7”暴雨各時段雨量對比表
由于聊城遭遇幾次暴雨區(qū)主要處于徒駭河流域,造成徒駭河水量驟增,徒駭河聊城段各閘壩全部開啟泄洪,徒駭河聊城水文站最大流量145 m3/s,下游劉橋閘水文站最大流量達到465 m3/s。詳見表4、圖1。
徒駭河劉橋閘水文站遭遇歷史洪水主要發(fā)生在以下時間,1985年7月、1996年8月、1998年8月、2003年10月。詳細情況如表5。
通過觀測分析聊城市2010年8月劉橋閘水文站實測最大流量為465 m3/s,重現(xiàn)期為20年。
表4 劉橋閘水文站水文特征值對比表
圖1 聊城市劉橋閘站2010年逐日平均流量
表5 徒駭河劉橋閘水文站歷史洪水水文特征值表
1)做好短歷時高強度大暴雨的監(jiān)測預測。水文、氣象部門應對短歷時高強度的暴雨做進一步的研究,加強對暴雨云團、臺風路徑活動的監(jiān)測,密切關注天氣系統(tǒng)的演變,以便準確及時地做好短歷時高強度暴雨監(jiān)測預報。
2)加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充分發(fā)揮其在防洪、興利減災中的效益。繼續(xù)加強完善河道防洪體系,增強行洪能力,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做好洪水預報,采用現(xiàn)代化的防洪決策指揮系統(tǒng),逐步建立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工程體系。
3)各市應制定切實可行防洪預案,落實防御超標準洪水的應急措施,保證超標準洪水能按防洪預案實施,提高綜合防洪減災效益。
4)加強各項法律法規(guī)建設,完善全民抗災減災體系。抓好已有法規(guī)的宣傳、貫徹、落實,普及法規(guī)教育,使人人知法守法。依法防洪,將抗旱防汛工作納入法制規(guī)范,使工程更好發(fā)揮效益。
5)加強水文水質監(jiān)測,保障城鄉(xiāng)群眾飲水安全,切實做好防疫工作。暴雨、洪水發(fā)生期間,防疫工作尤為重要,關系到城鄉(xiāng)群眾的飲水安全,應建立水質檢測和報警制度。
6)加強雨量站建設,增加站網(wǎng)密度。根據(jù)近年來來的降雨情況,降雨分布極不均勻,目前的站網(wǎng)密度達不到降水量觀測精度的要求,水文部門應適當增加雨量站網(wǎng)的密度。
7)杜絕農村的溝、坑填埋造地和城市地面過多硬化。農村的溝渠不暢,溝、坑填埋造地,城市地面過多硬化是暴雨導致農田受淹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方面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