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宏偉
(樺甸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吉林樺甸 132400)
文章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普通外科住院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以及各因素的關系分析,篩選出對手術具有重要意義的高危險因素,這為控制手術切口感染率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選取醫(yī)院普通外科近年來手術病例856例,女性255例,男性601例;年齡在4~75歲之間,中位年齡為39.5歲。根據(jù)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由國家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感染監(jiān)控協(xié)調小組擬訂。對于術后患者分別在3、5、7d時的切口進行檢測,并且對患者實施高危險因素調查。
采用回歸性調查的方法,將切口感染的患者作為病例組,按照1∶2比例,隨機選擇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計算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分析病例資料,進行對照研究。篩查分析普通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有無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類,侵入性操作(胃腸減壓、導尿),有無引流,切口長度,術前住院時間及手術時間。
通過單因素及非條件Logistic對照研究方法,χ2檢驗,SPSS 10.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篩選主要危險因素與術后切口感染的關系。
本院普通外科手術病例856例,平均術前住院5d,經(jīng)細菌學調查,切VI感染65例,感染發(fā)生率為7.6%。(1)單因素分析結果:單因素分析共監(jiān)測l0個危險因素,當中發(fā)現(xiàn)年齡、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術切口分類與術后切口感染的發(fā)生有著顯著的關聯(lián)。(2)多因素分析結果:將單因素分析顯著的6個變量進行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篩選出5個顯著的變量,結果見表1。
(1)切口類型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高達14.20%。普通外科手術中應當規(guī)范手術的程序,盡量降低手術的切口長度,適時使用抗生素,加強無菌性操作,減少手術區(qū)污染的幾率。(2)肥胖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正?;颊吒腥景l(fā)生率為4.52%,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15.59%。2組的對比感染率有著顯著地差異,肥胖患者發(fā)生感染概率顯著高于正常體重者。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越來越多,切口感染危險因素也就越來越強。(3)年齡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9.36%,年齡在60歲以下的患者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1.47%。低年齡租的患者感染率相對穩(wěn)定并且很低,60歲以后的感染率越來越高,感染率的升高與年齡的增大成正比例關系,由此而見,在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方面,年齡因素具有顯著地意義(P<0.05)。(4)手術時間的長短:研究結果表明,手術時間超過3h的患者,切口的感染率達到了16.3%。因為手術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切口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也比較長,切口與空氣中的細菌接觸機會大大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就很大。(5)糖尿病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幾率增加,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能夠促進肉芽形成,并使纖維母細胞降低,影響了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分別為12.5%和2.1%。如果能夠及早診斷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時應用胰島素治療,將會使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降低。
表1 普通外科切口感染高危因素中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最終分析結果
總之在普通外科手術中,是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的,比較常用的就是合理的預防應用抗生素的措施、提高手術的無菌操作程度,通過完善的術前檢查從而降低切口長度、降低術后放置引流管的機會。
[1] 趙湜,毛紅.糖尿病醫(yī)院感染與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4).
[2] 王紅梅,張梅.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與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1).
[3] 嚴繼承,沈延澄,王選錠,等.浙江省普通外科抗菌藥物使用調查與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4.
[4] 劉承訓,董齊.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6.
[5] 劉秀新,許大勇,黃顯利.碘伏原液對196例急性闌尾炎預防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6,11.
[6] 張洪鳳.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
[7] 姜云清.剖宮產(chǎn)圍手術期預防性用藥效果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