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丹,劉惠云
(咸寧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婦產科,湖北 咸寧 437100)
產后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引起產科病率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產后出血所導致的孕產婦死亡是可避免或創(chuàng)造條件可避免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正確處理,而診斷產后出血的關鍵在于對失血量有正確的測量和估計。我們采用綜合方法精確計量產后2h內的出血量,對醫(yī)務人員早期識別并及時處理產后出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0年3月至10月在我院產科陰道分娩的產婦242例,年齡19~41歲,平均28歲,孕周36至41周。
對所有選取的產婦測量產后2h內的出血量。所有產婦使用同樣重量的一次性產包,稱重若干紗塊。胎兒娩出后待羊水流盡時,立即在產婦臀下放置聚血盆收集血液,等胎盤剝離、按壓宮底、檢查宮腔后,陰道內置紗塊,移去聚血盆,產婦臀下墊一干凈的無紡布治療巾,其上置一次性計血量產婦墊巾(下簡稱墊巾),縫合完會陰傷口后留產房休息,血多隨時更換墊巾,觀察并計量產后2h內的出血量。
目測估計法(以下簡稱目測法):先用目測估計聚血盆內、產床上及所有各處粘附的血液,估測出血量并記錄。
綜合測量法(以下簡稱綜合法):用量杯精確測量聚血盆內的血量,用墊巾上所附的手秤直接稱出墊巾上血液的毫升數,所有紗布稱重后減去產前重量除以1.05換算為血液容積;產床和衣服上沾染的血液采用面積法計量。若出血沾染范圍大,則稱量染血的治療巾減去產包中同樣治療巾的重量換算為血液容積。
以產后2h內的出血量>500 ml作為產后出血。
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
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
發(fā)病率=(真陽性+假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100%
診斷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100%
目測法估計的242例患者產后2h內平均出血量為283.8 ±152.1ml,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為6.2%,只有1例患者估計失血1000ml以上,見表1。
綜合法測量的242例患者產后2h內失血量平均為 379.9 ±298.9ml,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為26.5%,而出血多于1000ml以上的發(fā)生率高達3.3%,見表2。
表1 目測法估計的失血量(n=242)
表2 綜合法測量的失血量(n=242)
上表顯示,用目測法估計產后2h內出血量比綜合法測量的出血量平均少了大約100ml,出血越多,低估的程度越大。兩種方法測量的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
若以綜合法測量的出血量作為金標準檢測,則目測法估計的產后出血有15.6%的敏感性,97.2%的特異性和75.6%的準確性,見表3。
表3 目測法與綜合法測量產后出血例數的對比(n)
胎兒娩出后24h內,經生殖道出血>500ml者為產后出血,80%的產后出血發(fā)生在產后2h內。產后出血往往發(fā)生急驟,短時間內的大量出血可使產婦很快出現休克,如果處理不及時就可危及產婦生命,休克時間過長則可導致垂體細胞缺血壞死,引起垂體功能低下(Sheehan綜合征)等。準確測量產后出血有利于早期診斷和處理產后出血,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產后病率和孕產婦死亡率。
由于分娩時收集和測量失血量有一定難度,目前世界各國用于計量出血的方法很多,有稱重法、面積法、紅細胞壓積的測定、比色法等,其中比色法是計量產后出血的金標準,但操作繁瑣、試劑昂貴,不適合在臨床中推廣。許多研究顯示,綜合多種方法計量產后出血是比較精確的、經濟實用的方法,但在繁忙的產房,應用仍有難度。目測法簡單易行,臨床中普遍使用,大量有關產后嚴密測量出血量的研究都反復證實,目測法非常不可靠,常低估出血量的50% ,且失血量越多,估計越不準確,導致延誤病情,喪失搶救時機。
我們運用綜合測量法,使用一次性計血量產婦墊巾,可以節(jié)省醫(yī)務人員計量的時間,大大提高了產后出血計量的準確性。一次性計血量產婦墊巾,采用稱重計量法,根據附帶的彈簧秤可直接讀出失血量的毫升數,每片獨立包裝,兩頭有松緊帶,類似嬰兒尿褲一樣,經濟實用,安全舒適。它的應用可幫助產科醫(yī)務人員正確評估產后失血量,也方便產婦分娩2h后自行測量,能及時發(fā)現產后出血。
本研究顯示,產后2h內目測法估計的平均出血量為(283.8 ±152.1)ml,綜合法測量的失血量平均為(379.9 ±298.9)ml,采用綜合法可以比較精確地測量失血量,使產后2h內產后出血率由目測估計的6.2%提高到26.5%,這項研究表明,目測估計產后失血量是不準確的,產后出血被嚴重低估;產科醫(yī)生應該認識到這點并根據其它的癥狀和體征早期處理,以減少孕產婦死亡率和發(fā)病率。
雖然產時有一部分羊水與血混雜致使綜合法測量結果難免有一定的誤差,但此方法簡便易行,在臨床上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