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李 昕
1.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 100029
2.北京市服裝材料研究開發(fā)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9
近年來,將導電聚合物與磁性納米粒子進行復合 ,以實現(xiàn)電、磁性能的復合,并通過調(diào)節(jié)各組元的組成和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對復合材料電、磁性能的調(diào)控,成為了開發(fā)兼具電磁性能功能材料的熱點之一 ,并廣泛應用于制備電磁屏蔽材料、電磁波吸收劑等功能材料[1]。在眾多導電高分子中,聚苯胺、聚吡咯等導電聚合物得到了廣泛關(guān)注,它們與金屬、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等納米微粒形成的導電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如Au/PANI、Co/PANI、Fe3O4/ PANI等相繼被報道[2-6]。Tang等[7]制備了聚苯胺(PAn)摻雜的γ-Fe2O3-Pan納米復合物, Wan[8]等在水溶液中通過調(diào)節(jié)pH值合成了聚苯胺包覆的Fe3O4-PAn納米復合物, Bidan[9]利用電聚合技術(shù)合成了含聚吡咯(PPy)的磁性納米粒子γ-Fe2O3-PPy。
聚對苯乙烯磺酸(PSS)摻雜的聚二氧乙烯噻吩(PEDOT)相對于其它導電高分子具有較高的導電性,良好化學、熱穩(wěn)定性及優(yōu)異的成膜性,應用極為廣泛。目前,在已成功合成的電磁復合材料中仍未見PEDOT/PSS和納米四氧化三鐵的電磁復合材料的報道。因而,我們對基于PEDOT/PSS的磁性導電聚合物進行了制備和研究。
本文通過將Massart水解法制備出納米Fe3O4-PSS磁流體后,再將單體edot均勻分散于磁流體中,加入摻雜劑氧化劑等在Fe3O4納米粒子表面原位聚合,制備了具有核殼結(jié)構(gòu)的PEDOT/PSSFe3O4納米復合材料。
3,4-乙撐二氧噻吩(EDOT,分析純,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亞科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在使用前減壓蒸餾,得到無色或淡黃色液體;聚對苯乙烯磺酸鈉(Po1y(Sodium-4-Styrenesu1fonate):簡稱PSS):分子量約50000,上海喜潤化學工業(yè)有限公司;過硫酸銨(NH4)2S2O8,分析純,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無水三氯化鐵(FeC13):分析純,汕頭市西隴化工廠有限公司,四水氯化亞鐵(FeC12·4H2O):分析純,天津市;實驗用水皆為去離子水。
采用日本電子公司JSM-6360LV 型電子掃描電鏡(SEM)進行形貌分析;Dmax/2400X射線衍射儀(日本理學株式會社)。Cu Kα λ=0.154nm,石墨單色器;Perkm E1mer 2000型FTIR譜儀(KBr研片);美國吉時利儀器公司的Keith1ey 6221+2182A型電導率儀測定粉末電導率;SQUID magnetiemeter(PPMS一5型,QUANTUM DESIGN,INC.U.S.)。
氮氣保護下的2L三口瓶中,在360m1的H2O中加入40m1的15mo1/L的氨水,攪拌均勻。然后將1.75g的FeC13和1.2g的FeC12·4H2O溶解于20mL的H2O中,在80℃恒溫氮氣保護下,逐步滴加入三口瓶中,反應2小時后冷卻,清洗,磁性分離,約5gFe3O4加入VH2O:VPSS=100m1:0.5m1的比例后低溫超聲至無沉淀產(chǎn)生,靜置數(shù)小時無沉淀,即制得穩(wěn)定的Fe3O4-PSS磁流體,低溫保存。
取20m1的Fe3O4-PSS流體,加入不同質(zhì)量的edot(0g,0.15g,0.22g,0.30g),以及適量的PSS后混合均勻,加入適量的氧化劑(NH4)2S2O8后再緩慢滴加FeC13,冰浴反應8小時。清洗,即制得PEDOT/PSS-Fe3O4溶液。同等條件下制備PEDOT/PSS以作對比。所得不同比例溶液98℃真空干燥后,粉末測樣。
圖1 不同含量的Fe3O4質(zhì)量分數(shù)下的電鏡照片
圖1是Fe3O4-PEDOT/PSS系列納米復合物的SEM圖,如圖1(e)我們可以看到合成的Fe3O4納米粒子呈球形,粒徑大約為5nm~10nm之間,且分布均勻。而從(a)到(d)我們可以看出隨著Fe3O4的加入量的增大,PEDOT/PSS逐漸由無規(guī)則晶體發(fā)育變成呈球狀顆粒發(fā)育,整個的Fe3O4-PEDOT/PSS粒徑約為100nm~200nm之間。
(a): 100%PEDOT/PSS,(b)、(c)、(d):分別含有納米 Fe3O4為10%,20%。30% 質(zhì)量分數(shù)的Fe3O4-PEDOT/PSS.(e):納米Fe3O4
Fe3O4-PEDOT/PSS納米復合物具有較好的成膜性,但隨著Fe3O4納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薄膜脆性增大,成膜性降低,納米復合粒子電導率與Fe3O4含量關(guān)系如圖2,當含量較低時,隨著納米四氧化三鐵的量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少量的納米顆粒對復合物薄膜的導電性有較好的改善作用,當納米顆粒達到一定量以后,電導率隨著納米顆粒的增大而減少。
圖2 室溫下Fe3O4含量對磁性納米復合電導率的影響
圖3是PEDOT/PSS-Fe3O4的XRD圖,譜線(a)中與JCPDS卡片數(shù)據(jù)庫對比可知2θ=30.100°對應(220),2θ=35.454°對應(311),2θ=43.088°對應(400)可知生成的是純反尖晶石型的Fe3O4晶相。根據(jù)Scherrer方程:
D=Kλ/βcosθ
式中λ為X射線波長,K為峰形因子,D為晶體的平均粒徑,θ為Bragg衍射角,β為半峰寬。 由(311)衍射峰的半峰寬可計算出Fe3O4平均粒徑為8nm左右,這個和SEM電鏡圖上所觀察出的納米Fe3O4顆粒直徑相吻合。由譜圖(b)(c)(d),隨著四氧化三鐵含量的減少,F(xiàn)e3O4的衍射特征峰顯著減小。
圖3 不同質(zhì)量分數(shù)下PEDOT/PSS-Fe3O4XRD譜圖
(a):是納米Fe3O4的XRD譜圖(b)(c)(d):分別是10%,20% ,30%,30%比例的Fe3O4質(zhì)量分數(shù)的Fe3O4-PEDOT/PSS復合物XRD譜圖。
圖4是PEDOT/PSS-Fe3O4在555cm-1左右的吸收峰歸因于Fe-O的振動,說明產(chǎn)生的是納米四氧化三鐵。在3400cm-1和1596.65cm-1處的特征吸收峰是由OH-和FeOO-伸縮振動所致的。而在1513,1382,1326cm-1(對應苯環(huán)中的C-C,C=C的伸縮振動),1182,1082,1044cm-1(對應噻吩環(huán)的C-O-C鍵的伸縮振動)及966, 822和673cm-1(對應于噻吩環(huán)中C-S鍵的伸縮振動)處出現(xiàn)吸收峰。如圖(b)(c)(d)納米Fe3O4微粒和PEDOT的相互作用使復合物的IR吸收峰發(fā)生了紅移,這可能是Fe的3d空軌道與S原子產(chǎn)生了鍵合作用,使雙鍵的吸收峰往低波數(shù)方向移動,且隨著Fe3O4加入量的增大,微粒的結(jié)晶性得到提高。
Fe3O4;(b)(c)(d)為 Fe3O4-PEDOT/PSS納米復合物(e)PEDOT/PSS
圖5表示的是常溫下PEDOT/PSS-Fe3O4的磁化曲線,曲線(f)表示Fe3O4-PSS的飽和磁化強度為57emu/g,呈超順磁性,其余Fe3O4(b)(c)(d)(e)不同含量的粉末磁化曲線基本表現(xiàn)為超順磁性,且隨著磁性物質(zhì)含量的降低,磁性顯著降低。如圖7所示飽和磁化強度與磁性物質(zhì)的含量基本成正比例關(guān)系。另外圖(a)顯示PEDOT/PSS晶體也是具有微弱磁化率cm>0為順磁性物質(zhì)。
圖6 不同F(xiàn)e3O4含量的Fe3O4-PEDOT/PSS納米復合物的磁滯回線
(a):100%PEDOT/PSS(b)、(c)、(d)、(e):分 別 是 15%,20% ,25%,30%,60%,F(xiàn)e3O4-PSS質(zhì)量分數(shù)的Fe3O4-PEDOT/PSS.(e):Fe3O4-PSS磁流體。
通過Massart水解法以及加入PSS分散劑成功制備出了具有良好分散性的Fe3O4磁流體,其中Fe3O4納米粒子呈球形,直徑大約為8nm。通過在磁流體中納米微粒表面的原位聚合法制備出了100-200nm的Fe3O4-PEDOT/PSS微粒復合物。電磁性能研究表明:復合材料具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和良好的超順磁性,隨著磁性物質(zhì)含量的增加,固體電導率先增加后減小,而其飽和磁化強度則正比例增加,在磁性物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25%,固體導電率最高為1.28S/cm,此時固體飽和磁化強度為15.3Oe。
[1]曹淵,陶長元,杜軍,等.電磁功能高分子復合物研究進展[J].高分子通報,2007(1):28-32.
[2]Sarma T K,Chattopadhyay A.[J].J PhysChem A,2004,108:7837-7842.
[3]Guan J G,Wang W,Gong R Z,et al.[J].Langmuir,2002,18:4198-4204.
[4]Qiu G H,Wang Q,Nie M.[J].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06,291:68-74.
[5]Gangopadhyay R,De A.[J].Chem Mater,2000,12:608-622.
[6]Pokhodenko V D,Krylov V A,Kurys Y I,etal.[J].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1999,1:905-908.
[7]tang,B.Z.;Geng,Y.;Lam,J.W.Y;Li,B.Chem.Mater,1999,11,1581.
[8]Wan,M.;Zhou,W.;Li,J.Synth.Met.1996,78,27.
[9]Jarjayes,O.;Fries,P.H.;Bidan,G.Synth.Met.1995,6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