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王曉昱
(1.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機械學院,呼和浩特 010051; 2.裝甲兵技術學院 機械系,長春 130117)
裝配是制造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其過程復雜、技術要求高、自動化程度較低,對其生產過程進行優(yōu)化存在著較大潛力。高效率的裝配線是企業(yè)完成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決定生產企業(yè)的整體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1]。
某企業(yè)的產品為重型車輛傳動部件,其中轉向單元是其主要產品。隨著市場的發(fā)展,轉向單元的需求量與日俱增。但該企業(yè)的轉向單元裝配線投產至今,一直沒有在優(yōu)化平衡方面做深入研究,存在整條裝配線不平衡、生產率低的問題。由于裝配線各工序負荷的不均衡,極易造成工時損失甚至生產的中止,所以,急需對原有的轉向單元裝配線進行優(yōu)化,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滿足企業(yè)擴大產量的需求。
裝配線仿真優(yōu)化是以計算機支持的仿真技術為前提,對裝配線的各個單元進行仿真建模,在仿真環(huán)境中模擬出裝配線的裝配全過程,根據仿真分析結果,制定出優(yōu)化方案。
轉向單元部件專用于某重型車輛,位于傳動路線末端,是一個回轉類部件,成品如圖1所示。該部件具有零件多、重量大、結構復雜和裝配工藝路線長的特點,轉向單元包含的主要零件如圖2所示。
圖1 轉向單元
圖2 轉向單元主要零件
該企業(yè)轉向單元裝配線每天三班連續(xù)生產,每班6小時(不含工休20分鐘),共18小時生產時間。由于采用人工操作,可以認為無設備故障。在每個工位裝配完成后,當即進行檢驗,可以假設產品100%合格。裝配線由一條總裝線及三條支線組成,共35個工位。三條支線分別負責裝配三套組件,之后將裝配好的組件輸送給總裝配線完成總裝配。該裝配線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生產率低,節(jié)拍不穩(wěn)定,裝配線不平衡。
由于“仿真”研究具有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可控、安全無破壞性、極易修改結構及參數、易于考慮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等優(yōu)點,對轉向單元裝配線采用Flexsim仿真軟件作為研究平臺,制定優(yōu)化平衡方案。
2.1.1 原裝配線建模
在Flexsim仿真軟件環(huán)境中,根據裝配線的實際配置,建立仿真模型,如圖3所示。合成器與處理器工位在裝配線中,用大寫英文字母“Z”開頭;字母后用數字表示所屬裝配工位,例如:“Z206”表示2號支線中的第6個工位,也代表模型中的對應實體,以此類推。
圖3 Flexsim建立的裝配線仿真模型
2.1.2 設置參數實體
在Flexsim仿真軟件環(huán)境中進行裝配線建模的常用參數包括:零件到達時間、暫存區(qū)容量、操作員數量、預置時間、裝配時間(或處理時間)及仿真運行時間等。在轉向單元裝配線建模過程中,使用了如下參數:
1)零件到達時間。在實際裝配生產過程中,該裝配線有專人負責零件供應,所以裝配線不受零件供應缺乏影響。所以,設置參數為常值60,即可滿足仿真需要。
2)預置時間。在裝配線中,有些工位需要對零件進行涂抹潤滑脂等操作,所以預置時間根據調研數據,按常值進行設置。
3)裝配時間(或處理時間)。在裝配線中,用處理機及合成器實體模擬處理及裝配工位,該時間包括工位的裝夾、裝配、檢驗等時間。各工位數據詳見表1~表4。
表1 1號支線數據
續(xù)表
表2 2號支線數據
表3 3號支線數據
表4 4號支線數據
4)仿真時間。該裝配線每個班次工作后,當即進行車間清理,每個班次互不干涉。所以,仿真模型模擬裝配線一個班次的裝配即可,仿真時間設置為216000秒(6小時,已排除工休時間),無預熱時間。
5)其他參數設置。對于仿真結果無影響的參數可以選擇軟件默認值。
運行上述仿真模型,可得到如圖4所示透視圖。
圖4 仿真透視圖
從仿真運行截圖中可以觀察到,零件供給暫存區(qū)內零件供應充足,1號支線中在Z102工位前,2號支線在Z202,Z211工位前,Z116工位與4號支線連接處,四處工位前的暫存區(qū)存在堆積。3號支線的工位Z301需要手工裝銷,效率很低,可以推斷3號支線的供應速度比工位Z101慢,造成工位Z102等待3號支線供件,所以形成Z102工位前的暫存區(qū)零件堆積;Z116工位與4號支線連接處暫存區(qū)出現堆積,是因為1號線供應速度慢,造成工位Z116等待,再對比數據,可知是3號支線的裝配速度慢,降低了1號線裝配效率,造成堆積;2號支線在Z202,Z211工位裝配速度慢于其他工位,造成上游堆積;3號支線與4號支線內工件流暢。由統計數據可計算,在仿真時間216000秒內共裝配出成品240件,裝配節(jié)拍為90秒。
從理論上說“只有達到平衡”各種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才最高。流量平衡化產生效率最佳化是所有生產系統追求的終極目標。流水線作業(yè)效率可以用生產線的平衡率來評價[2]。計算公式如下:
在Flexsim軟件仿真數據報告中,可以得到各個工序的空閑率,所以生產線的平衡率計算公式可以變換如下[3]:
即:
定義原裝配線的平衡率為η0,根據上述公式及統計數據,由于Z301的空閑率最低,認定該工位是整條裝配線的瓶頸。可以計算,η0=41.82%。說明原裝配線平衡效率低,需要進行平衡。
1)裝配車間的工人年齡跨度大,且男女工人都有,在工作分配時考慮到裝配線勞動強度,實行崗位工資制,并把年長和女性工人分配在相對清閑的工位,年輕的男性工人分配在繁忙的崗位。
2)整條裝配線基本是每個工位裝配一個零件,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導致裝配工作的強度和時間不同,并且某些工藝存在不足。
3)由于企業(yè)經費問題,只有鉗工工作臺適合多人操作,裝配線使用的裝配工作臺只適合一名工人操作,且車間空間無法容納同工位布置多個工作臺,因此導致零件裝配時間長的工位,無法依靠增加人員解決速度問題。
1)改進缺陷工藝:把同工位的多個技術條件進行分散;工作負擔重的工位技術條件少,反之亦然;增加自動化工具,提高裝配效率。
2)應用啟發(fā)式平衡方法,對原裝配線進行平衡。
使用啟發(fā)式裝配生產線平衡方法,并結合裝配車間的裝配線實際情況,對現有裝配線進行優(yōu)化,方案如下:
1)按照啟發(fā)式方法所遵循原則更改工藝,先分配后繼作業(yè)多且作業(yè)元素重要的工位,在原有號線的工位Z206后,接入1號線工位Z115進行裝配,這樣減少了工位Z115需要保證的技術條件數量,做到把技術條件分散,同時減輕工位Z115操作工人的操作強度,也相當于后繼作業(yè)多的工位向前移動;再將2號線的Z207工位接入到原1號線工位Z115后,工序對應為原Z207,Z208,Z209,Z213,Z210,Z211,Z212,Z116(在新方案中按命名規(guī)律重新為工位編號),原3號線和4號線的接入位置不變。
2)再次應用啟發(fā)式平衡方法,考慮由于實際情況限制原工位的作業(yè)元素不可分,所以只能對原工位做合并調整。將Z105、Z109、Z113、Z117、Z119、Z206、Z402工位并入上游工位(原工位編號取消),合并后的裝配時間是原工位裝配時間之和再加上轉換時間,這個時間,接近或等于裝配線預期節(jié)拍。合并后取消裝配線中對應的工位編號。黏貼產品合格證的工作內容增加到工位Z123,這樣裝配車間原來做這個工作的崗位可以取消。調整后,各個工位的操作時間均小于等于60秒,所以預計裝配線的生產節(jié)拍控小于60秒。調整后的裝配線(仿真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合并后的裝配線模型
3)為裝配線配置電工扳手,提高螺栓連接工位的裝配速度。
運行新方案仿真模型,統計數據如表5所示。
表5 仿真數據報告
計算裝配線平衡率:指定新的方案后,Z301仍是瓶頸工序,定義優(yōu)化后的裝配線平衡率為η1,使用公式(3)計算,裝配線平衡率為η1=75.75%。一般情況下,當裝配線的平衡率在75%~90%之間的時候,認為裝配線處于平衡狀態(tài)。還可從統計數據知:優(yōu)化后的裝配線共28個工位,較原裝配線減少7個工位,裝配線優(yōu)化平衡后,生產節(jié)拍是60秒。
原裝配線經過優(yōu)化,取得明顯的成效:工位數量精簡,生產節(jié)拍加快,裝配線平衡率增加,具體如表6所示。
表6 數據對比
通過以上比較可知,按上述方案對裝配線進行優(yōu)化平衡是可行的。
企業(yè)根據上述優(yōu)化方案進行了裝配線改造:重新設置工位,為相關工位配備了電動扳手、電動修磨機及液壓軸承安裝機。試運行期間,仍按原排班方式進行裝配生產,統計結果顯示,日產量提高50%左右,整條裝配線半成品堆積現象明顯好轉,部分工人反應勞動強度稍有增加但可以接受,企業(yè)對結果十分滿意。
本文結合調研掌握的實際情況及數據,使用Flexsim仿真軟件建立原有裝配線仿真模型,運行并統計仿真結果,研究原裝配線產生瓶頸的原因,以啟發(fā)式平衡方法作為理論基礎結合工藝改進,制定出對原有裝配線進行優(yōu)化平衡的方案。主要包括:重新分配作業(yè)元素;改進原有裝配生產線的裝配工藝,對裝配時間短、操作簡單且相鄰的工位進行合并,減少設備及人員數量;添加先進工具,使裝配工作自動化水平相對提高。對優(yōu)化裝配線的方案進行建模及仿真分析,統計數據顯示:工位由35個減少到28個;裝配線節(jié)拍由90秒減少到60秒;平衡率由41.82%提升到75.75%。采用優(yōu)化方案優(yōu)化后的裝配線生產效率明顯優(yōu)于原裝配線,且是平衡的裝配線,實際應用效果良好。
[1] 陳紅霞, 劉軍, 王曉昱, 等.機械制造工藝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張群, 張杰, 譯.威廉史蒂文森.生產與運作管理[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
[3] 陳紅霞, 王曉昱, 周歆華.Conform連續(xù)擠壓鋁扁管生產線仿真建模及優(yōu)化研究[J].鍛壓技術.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