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華,張 鑫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研究區(qū)域降水量變化規(guī)律,可為降水和水資源的長期預測提供依據(jù),同時也有利于研究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關于降水量特征和變化趨勢的研究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些研究結(jié)果表明,20世紀我國西北地區(qū)降水量處于下降趨勢,后期中西部降水量有明顯的增多趨勢,東部降水量持續(xù)偏少,干旱連年發(fā)生,西北地區(qū)東部和西部降水量的年代際變化有相反的趨勢[1-2]。青海省年降水量呈微增長的趨勢,夏季降水增加幅度大,秋季降水量增長幅度小,在昆侖山、巴顏喀拉山、達板山以北,阿尼瑪卿山、日月山以西的地區(qū)呈增加的趨勢,且以柴達木盆地增幅較大,以東的黃河流域降水略有減少,以南的長江流域變化趨勢不明顯[3-4]。通過對祁連山地區(qū)年總降水量進行經(jīng)驗正交展開(EOF)和旋轉(zhuǎn)經(jīng)驗正交展開(REOF)研究其異常的空間結(jié)構(gòu)及其演變規(guī)律,結(jié)果表明年降水異常在空間上主要表現(xiàn)為整體一致的變化特點,其次表現(xiàn)為東西相反的趨勢[5]。
西寧市是青海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qū)之一。研究西寧市降水量變化規(guī)律,對全市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沿河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為此,本文運用滑動平均值、線性傾向率和Mann-Kendall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法對比分析西寧市降水量特征及其變化趨勢,為西寧市未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奠定基礎。
西寧市屬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黃河支流湟水上游,東經(jīng)101°49′17″,北緯36°34′13″。本區(qū)地勢西北高,東南高,呈現(xiàn)“四山夾三河”的形勢分布,即冷龍嶺-大通河-大坂山-湟水-拉雞(脊)山-黃河谷地-黃河南諸山脈。全市總面積是7 665 km2,市區(qū)面積是350 km2,建成面積是75 km2,海拔2 261 m,年平均降水量380 mm,蒸發(fā)量1 363.6 mm,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為1 939.7 h,年平均氣溫7.6℃,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18.9℃,屬大陸高原干旱氣候。夏季平均氣溫是17~19℃,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勝地,有“中國夏都”之稱。
本文數(shù)據(jù)來自西寧市西寧站、大通站、湟中站和湟源站4個氣象站1960-2005年的逐日降水資料。為了分析方便,將一年劃分為四季,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是冬季,將整個降水量時間序列劃分為5個時段,即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2000-2005年),采用泰森多邊形法計算西寧市的降水量,在此基礎上分析降水量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2.2.1 滑動平均值法 一般地,設滑動計算時段的年數(shù)為m(m為奇數(shù)),則對于一個有n年數(shù)據(jù)(i=1,2,…,n)的系列有:
xk——實測值;xj,m——第j個m年滑動平均值,j=1,2,…,n-(m-1)/2。
2.2.2 線性傾向率法 以時間t為自變量,氣象要素為因變量,建立氣象要素關于時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式中:b1——趨勢變化率或氣象要素的變化傾向率,當b1>0時氣象要素呈上升趨勢,當b1<0時氣象要素呈下降趨勢,其絕對值越大則變化趨勢越明顯。
2.2.3 Mann-Kendall秩次相關法 在 Mann-Kendall檢驗中,假設H0為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X1,…,Xn),假設H1是雙邊檢驗,對于所有的k,j≤n且k≠j,Xk和Xj的分布是不相同的,檢驗的統(tǒng)計變量S計算公式為
當n>10時,標準的正態(tài)統(tǒng)計變量公式為
這樣,在給定的置信水平上,如果Z的絕對值大于時原假設是不可接受的。對于統(tǒng)計變量Z>0時,上升趨勢;Z<0時,下降趨勢。|Z|大于等于1.28,1.64,2.32時,分別表示通過了置信度90%,95%和99%的顯著性檢驗。
當Mann-Kendall檢驗進一步用于檢驗序列突變時,檢驗統(tǒng)計量與上述Z有所不同。
定義統(tǒng)計變量:
式中:E(Sk)=k(k+1)/4;var(Sk)=k(k-1)(2k+5)/72
若|UFk|>UFa/2,則表明序列存在明顯的趨勢變化。將時間序列X按逆序排列,再按照上式計算,同時使
當曲線UFk超過置信線時,如果UFk和UBk這兩條曲線出現(xiàn)交點,且交點在臨界直線之間,那么交點對應的時刻就是突變開始的時刻。
2.2.4 均生函數(shù)模型
設時間序列x(t)={x(1)x(2) …x(n)}
式中:n——樣本容量。定義均生函數(shù):
式中:i=1,2,…,l,l=1,2,…,m,nl=int(n/l),m=int(n/2);m——最大周期長度。
對(i)作循環(huán)性外推,構(gòu)成均生函數(shù)周期性外延序列:
式中:t=1,2,…,n+q;q——預測步長,從而得到M個n+q長度的周期函數(shù)序列,將這些序列作為預報因子,原始數(shù)據(jù)作為自變量,通常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建立回歸方程:
利用上式可以預測q年序列值。
3.1.1 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 表1表明西寧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是478 mm,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多年連續(xù)最大4個月降水量占71%;最大月(7月)降水量占20%,最小月(12月)則不到1%對全年降水量貢獻不大。春季(3月、4月)和秋季(10月、11月)降水量貢獻較小,占15%;冬季(1月、2月、12月)降水量貢獻最少占0~3%,其中湟源地區(qū)冬季基本上無降水,對全年降水量的貢獻基本忽略不計。
3.1.2 降水量年際和年代際變化 西寧市年降水量Cv值是0.15,極值比是2.01。4個代表站年降水量Cv值為0.15~0.20,且相差不大。其中偏離程度最大的是西寧站,最小的是大通站;全市降水量出現(xiàn)的最大年年份4個代表站都是1967年,全市極值比范圍為2.01~2.76(表2)。全市極值比偏小表明全市降水量變幅較?。淮送?,隨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增加,Cv值和極值比基本上均呈減少趨勢,表明降水量年際變幅小。綜上分析表明西寧市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強烈。由表3可看出,60年代后期降水量減少,60年代降水量減少最明顯,平均為-8%;70年代變化最小,平均為-1.3%;80,90年代距平相對增加,2000年以后又開始減少。綜上分析表明西寧地區(qū)降水量總體變化趨勢是減少。
表1 西寧市代表站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
表2 西寧市代表站1960-2005年降水量極值統(tǒng)計
表3 西寧市代表站不同年代降水量統(tǒng)計
3.1.3 降水量豐枯變化 圖1表明,西寧站降水量曲線較其余三個代表站波動大些,各代表站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1966-1975年曲線呈波動下降趨勢,處于枯水期;1978-1988年西寧站和大通站處于枯水期,湟中和湟源站為豐水期;1990-1999年曲線緩慢增長處于豐水期;2000年以后西寧、大通站曲線呈上升趨勢,處于豐水期,湟中、湟源站則下降,處于枯水期;全市的降水量豐枯變化趨勢與大通站接近。
圖1 西寧市差積曲線
應用Mann-Kendall秩次相關法計算西寧市4個代表站及全市統(tǒng)計量檢驗值見表4。全年4個代表站檢驗值Zc均大于零,其中西寧站降水量十分顯著通過了99%的置信水平,其余3個站趨勢不顯著未通過90%,95%和99%置信水平,全市降水量增長不明顯;春季大通站降水通過了90%的顯著性檢驗,全市降水量增長趨勢不明顯;夏季西寧站通過了95%的顯著性檢驗,湟源站降水量有減少趨勢,全市夏季降水增長不明顯;秋季只有西寧站降水量略有增加,其余3個站降水量呈減少趨勢,全市降水量減少;冬季西寧站和湟源站降水量呈增長趨勢且均通過了95%的顯著性水平,湟中站降水也有增加趨勢,大通站降水呈減少趨勢,全市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表4 西寧市代表站Mann-Kendall檢驗值
上述運用Mann-Kendall方法不能全面說明西寧市季和年降水變化趨勢,下面將結(jié)合滑動平均值曲線圖和線性傾向率值進行對比得出綜合性的結(jié)論。
由圖2分析表明:全市線性傾向率是1.8 mm/10 a,結(jié)合表4,降水量微有增加趨勢。從11 a滑動平均值過程線圖2(e)分析,全市降水1972年前降水小于平均值,之后大于平均值,總體來看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以上分析也可結(jié)合降水距平,兩種方法分析結(jié)果一致;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秋季降水量減少。
圖2 西寧市四季及全年降水趨勢
采用Mann-Kendall突變性檢驗法對西寧市年降雨量突變特性進行分析并繪制UF和UB曲線,結(jié)果見圖3所示。取置信度α=0.05,雖然兩條線之間也有一些交點,但是UF沒有超過置信度線,說明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西寧市年降水量增長不顯著,未發(fā)生突變。
圖3 西寧市降水量突變分析
建立均生函數(shù)[6-7]模型對西寧市2006-2015年10 a年降水量進行預測。預測結(jié)果如圖4所示。結(jié)果表明未來10 a西寧市地區(qū)降水量呈緩慢增長趨勢。
圖4 西寧市降水量預測變化趨勢
西寧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最大月是7月,最小月為12月。全市降水量年際變化不強烈,46 a來降水量有減少的趨勢。全市降水豐枯變化基本上是60年代處于枯水期,70,80年代湟中、湟源地區(qū)開始變?yōu)樨S水期,而大通、西寧仍是枯水期,90年代開始后全市都進入了豐水期,但是2000年以后湟中湟源地區(qū)變?yōu)榱丝菟?,大通西寧地區(qū)仍是豐水期。這種空間上的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還是由于西寧市的下墊面、氣候等條件因自然或人為活動發(fā)生變化,影響了降水量在時間上分布不同的緣故。將參數(shù)檢驗和非參數(shù)檢驗法結(jié)合分析,綜合得到全市春季降水變化相比其它季節(jié)變化明顯,且呈上升趨勢,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趨勢,冬季降水量略有下降趨勢,全年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但是不顯著;年降水量增長趨勢不明顯,未發(fā)生突變;2006-2015年未來十年西寧市年降水量呈上升趨勢。
[1]陳冬冬,戴永久.近五十年我國西北地區(qū)降水強度變化特征[J].大氣科學,2009,33(5):923-935.
[2]宋連春,張存杰.20世紀西北地區(qū)降水量變化特征[J].冰川凍土,2003,25(2):143-149.
[3]朱元福,田輝春.青海省共和地區(qū)近50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21):9189-9191.
[4]燕華云,賈紹鳳.近50 a來青海水文要素變化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03,25(2):193-199.
[5]張曉明,魏鋒,陸燕.祁連山近45年降水異常的氣候特征[J].干旱氣象,2006,24(3):35-42.
[6]魏鳳英,曹鴻興.長期預測的數(shù)學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1-12.
[7]湯成友,官學文,張世明.現(xiàn)代中長期水文預報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