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德志 鄭 紅
吉林省撫松縣中醫(yī)院,吉林 撫松 134500
眩暈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是頭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牢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常見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耳源性眩暈癥、貧血、神經官能癥等疾病。大量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心悸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具有療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點,筆者于2008年2月-2010年10月,采用溫膽湯加味治療眩暈癥7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內科門診就診的眩暈癥患者144例。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2002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眩暈”的診斷標準。②證型診斷符合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③自覺頭暈目眩,癥狀反復發(fā)作>1天。④年齡在22-70歲之間。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腦出血、腦梗塞急性期者。②合并嚴重肺、肝、腎功能障礙者及嚴重貧血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共納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齡22-70歲,平均 (51.72±9.14)歲。將其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2例,兩組患者之間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原發(fā)病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 (P>0.05)。
觀察組予以溫膽湯加味治療。藥物組成:法半夏12g、茯苓15g、枳實10g、陳皮10g、竹茹10g、生甘草3g、天麻15g、鉤藤12g、僵蠶 10g、白術 10g、薏苡仁 25g、川芎12g、石菖蒲10g。隨癥加減: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12g、龍膽草8g;痰濁中阻者,加代赭石15g、澤瀉10g,生姜3片;腎精不足者,加熟地黃12g、山萸肉10g、牡丹皮8g;氣血虧虛者,加黨參10g、當歸10g、黃芪12g。以上諸藥水煎服,取汁約100ml,每日l劑早晚分服,7劑為1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療程。對照組給予氟桂嗪口服,用量從10mg/d,連續(xù)口服2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治愈:眩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中醫(yī)證候消失;顯效:眩暈臨床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明顯好轉;有效:眩暈臨床癥狀、體征及中醫(yī)證候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中醫(yī)證候未見改善,甚至加重。
采用SPSS12.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兩組心悸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l。
表1 兩組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病情有輕有重,其發(fā)生的病機,雖頗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風、火、痰、虛四個方面。但痰火上擾者,比較多見,正如《溪心法·頭丹?!氛f“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比纭稌r方妙用》說“仲景論眩,以痰飲為先,丹溪宗河間之說,亦謂無痰不眩,無火不暈。故宜溫膽湯清熱痰為主,天麻、鉤藤、僵蠶,平肝熱息內風,降血壓;白術、薏苡仁、石菖蒲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川芎活血祛風。眩暈臨床主要分型為肝陽上亢、痰濁中阻、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等,各類癥型眩暈,可單獨出現,亦可相互并見。往往彼此影響,互相轉化。凡臨床癥狀符合痰火上擾者,無論是耳性眩暈,或部分高血壓、神經官能癥,均可以本方加減,合理用藥,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而長期應用氟桂嗪易導致抑郁、錐體外系等不良反應。與此比較中藥具有療效顯著、經濟、無毒副反應、充分發(fā)揮了祖國傳統醫(yī)療特色。
[1]朱建軍中藥治療眩暈218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臺雜志,1997,10(15).
[2]毛良知加味小柴胡湯治療美尼爾氏綜臺征268倒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臺雜志,1997,10(1):10543.
[3]張東海.枳殼的臨床應珂[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7,10(3):2774.
[4]李沈.中藥括用浙江中醫(yī)雜志[J].1996,31(6):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