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陽清
摘要:《失街亭》節(jié)選于《三國演義》第95回“馬謖拒絕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和第96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fā)賺曹休”,它通過對魏、蜀兩國爭奪街亭的戰(zhàn)役的描述,贊揚了孔明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賞罰嚴明,勇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的狂妄自大,信守教條,脫離實際,言過其實而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其中“三”的妙用會令人拍手叫絕。
關鍵詞:三;馬謖;失街亭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2-0222-01
首先是馬謖的三“笑”,一“笑”孔明多心,當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在馬謖看來,孔明對街亭的戰(zhàn)略地位的估計是過多的思慮和操心,不如自己的判斷正確,二“笑”王平無能。馬謖屯兵于山上,王平勸諫,馬謖大笑日:“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馬謖笑王平見識短淺,不如自己熟讀兵法,部署得宜,輕蔑之意無以復加。他因此日空一切,一意孤行,執(zhí)意不從王平諫議最后公然違令。三“笑”司馬懿膽怯。司馬懿巡哨時,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日:“彼若有命,不來圍山!”馬謖自陷絕境,還口出狂言,大禍臨頭,還自嗚得意,驕橫自大已達可悲的地步,作者既通過馬謖的三“笑”塑造了人物的狂妄自大,日空一切,麻痹輕敵的性格和不可一世的驕態(tài),只有這樣狂妄自大之人,才會有如此的語言情態(tài),街亭的能否守住,可以知之矣。也以次襯住從反面襯托諸葛亮的料敵如神,小心謹慎,深謀遠慮。
其次,諸葛亮的三“哭”,三“囑”,與馬謖的“三笑”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諸葛亮的三“哭”,一“哭”是在馬謖自縛跪與帳前,言訖大哭,孔明揮淚日“吾與汝義同兄弟出出”作為一軍統帥,又與馬謖如同兄弟,今見馬謖已悔罪,念及過去的情誼,再想想軍令如山,豈能徇私情,“哭”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二“哭”是蔣琬為馬謖求情后,孔明流涕而答日。三“哭”是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孔明大哭不已。
結合課文我們知道孔明的心情和思想活動是極其復雜的,當初劉備白帝城托孤時就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大可不用”,現在街亭失守諸葛亮焉有不悔恨之意,內疚之情,既有痛惜也有哀思。三“哭”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了諸葛亮忠于蜀漢,體恤下屬而又深明大義,軍紀嚴明,賞罰分明,勇于自責的性格,“一生睢謹慎”的智者也犯錯誤,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實更豐滿。
課外除三“笑”與三“哭”外,還與到孔明的“三囑”,一是“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二“囑王平”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出出。三“囑”高翔、魏延、趙云等。從三“囑”中我們不難看出孔明一生做事謹慎,料事如神,深謀遠慮的特點,以至于使“空城計”司馬懿不敢貿然進軍。
再次,文中還寫到了司馬懿的三“探”??酌髋c司馬懿長期交手,深知其非等閑之輩。司馬懿也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交戰(zhàn)之初,先派兵打探,一是司馬懿在城中令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把守,即當按兵不行,二是親自更換衣服引百余騎來看。三探何將引兵守街亭,從三“探”中足見司馬懿作為一名軍事指揮家老謀深算,精明練達的軍事才能,更從側面映襯烘托諸葛亮的“智絕”,超眾的預謀。
《失街亭》一文中,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塑造人物的手法都匠心獨運地設置了許多個“三”,或言語或表情或行為或波折,只要敏銳的抓住這些“三”,就可以高屋建瓴,綱舉日張,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文,成為理解《失街亭》一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