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欣,史茂偉,張 靜,白紅梅,柳 青
機械通氣是危重患者呼吸支持的主要手段,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 是機械通氣(MV)的常見并發(fā)癥及主要的致死原因,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是VAP防治的首要問題。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的耐藥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為了解老年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藥性的特點,本文回顧分析了筆者所在醫(yī)院32例住院老年VAP患者痰培養(yǎng)所得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藥敏試驗結果,以期為抗菌藥物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2003-08~2010-08筆者所在醫(yī)院ICU病房32例高齡 VAP 患者;均為男性;年齡 82~96歲,平均(87±3)歲。VAP的診斷標準:①肺炎發(fā)生在MV后48 h或脫機72 h內;②MV期間出現(xiàn)發(fā)熱,且體溫>38℃;③氣管內吸出膿性分泌物;④白細胞計數(shù)≥10.0×109/L;⑤深部痰培養(yǎng)檢出致病菌或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培養(yǎng)出新的致病菌;⑥X線胸片顯示新的滲出性病灶[1]。其中既往有慢阻肺30例,糖尿病5例,慢性腎衰2例,剔除惡性腫瘤患者。32例患者8例氣管插管,24例氣管切開,機械通氣時間為7~1 030 d。
1.2 方法 采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經氣管插管從下呼吸道采集分泌物標本,接種于培養(yǎng)基,用常規(guī)方法培養(yǎng)、分離、鑒定,采用紙片法對分離菌株進行藥敏試驗。常規(guī)機械通氣前3 d均留標本送檢,以后送檢1~2次/周。
2.1 病原菌培養(yǎng)結果 從32例VAP患者痰培養(yǎng)中共分離出致病菌49株,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占61.2%,革蘭陽性球菌占24.5%,真菌占 14.3%(表1)。
2.2 藥敏試驗結果 左氧氟沙星對除金黃色葡萄球菌外的其它所有菌群敏感率最高,亞胺培南對除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外所有革蘭陰性桿菌敏感率最高,其次是頭孢吡肟,再次為替卡西林/克拉維酸和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肟/舒巴坦和氨芐西林的耐藥性很普遍;糞腸球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具多重耐藥;萬古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糞腸球菌敏感性最高(表2)。
表1 49株病原菌分類
本組分離的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桿菌,占總數(shù)的58.7%,且多為耐藥菌,主要為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及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與林英翔等[2]報道的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卡塔莫拉桿菌感染為主不一致,原因可能為病原菌地域分布及其流行病學特征不同,而且存在著季節(jié)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及常用抗生素種類等多方面的差異[3,4]。藥敏分析發(fā)現(xiàn)不動桿菌耐藥率最高,占75.4%,以鮑曼不動桿菌最多。不動桿菌是近年來院內感染出現(xiàn)率較快的細菌,成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體。其次為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和大腸桿菌,從表1、2可見主要幾種G-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現(xiàn)狀,提示VAP耐藥率普遍增高,而且是多重耐藥。而對革蘭陰性桿菌敏感性較高的抗生素為亞胺培南和頭孢吡肟。本組資料中革蘭陽性球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糞腸球菌,分別占10.2%和12.3%,其中1例為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對絕大多數(shù)抗生素耐藥,僅對萬古霉素、亞胺培南敏感。此外,真菌感染也占有較大比例,達到15.2%,與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有關。
表2 VAP細菌藥敏結果(株)
隨著機械通氣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挽救了許多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命。但隨之而來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也逐漸增加。其氣管內插管、氣管切開使上氣道黏膜受損;氣囊放氣致氣囊上分泌物吸入氣道造成感染;氣管插管易引起醫(yī)源性鼻竇炎,更易引起下氣道細菌的種植;吸痰等氣道管理操作使感染的機會增加。其他如H2受體阻滯劑和制酸劑的使用可使胃內pH值升高,破壞胃內酸性環(huán)境,使腸道細菌移位;長期放留置鼻胃管可削減食管括約肌的功能,產生胃食管返流,胃內的細菌隨返流物進入呼吸道等均是導致VAP的常見原因。
細菌耐藥性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國內外報道均認為,細菌耐藥率增加與抗生素使用有關。由于長期、聯(lián)合、廣譜應用抗生素,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加,尤其像不動桿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等多重耐藥的條件致病菌,更加給治療及預后帶來重重困難。本組VAP患者中,多使用過≥3種抗菌藥物,所用抗菌藥物以三代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及碳青酶烯類為主,造成耐藥菌株的增加;因而應盡早根據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嚴格合理用藥,避免增加細菌耐藥性是至關重要的。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型肺疾?。–OPD)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53-460.
[2]林英翔,王 辰,杜小玲,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細菌學培養(yǎng)與肺功能的關系.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82-183.
[3]劉又寧,趙鐵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體組成、耐藥現(xiàn)狀及對策.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3,23:281-283.
[4]蘇 欣,施 毅,宋 勇.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體流行病學、耐藥性及診斷研究進展.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5,4: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