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鐳 詹 鋒 李 棟 李啟明
我院自2004年4月到2010年4月,共收治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6例(7根肋骨),現(xiàn)報告如下。
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6例(7根肋骨),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齡17~42歲,平均34歲。良性腫瘤:骨化性纖維瘤(ossifying fibroma)(3根肋骨),軟骨黏液樣纖維瘤(chondromyxoid fibroma)(1根肋骨),骨軟骨瘤(osteochondroma)(1根肋骨)。惡性腫瘤:軟骨肉瘤(chondrosarcoma)(1根肋骨),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angerhans cell hitiocytosis)(1根肋骨)。所有病例均經手術病理檢查證實。
本組病例單發(fā)型5例,多發(fā)型1例。發(fā)生部位:左側肋骨5根,右側肋骨2根;第4肋骨2根,第5肋骨1根,第6肋骨1根,第8肋骨1根,第9肋骨2根;整條肋骨發(fā)生病變1例,局限于后段3例、腋段1例、前段1例。肋骨受累長度為1.5~15 cm,平均5.4 cm。
無癥狀者1例,其余5例表現(xiàn)為局限性疼痛(其中1例是胸部外傷后出現(xiàn)癥狀)。本組1例多發(fā)型(左第4后肋骨化性纖維瘤,右第6后肋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表現(xiàn)為右側胸背部疼痛。無明顯咳嗽、咳痰、咳血、發(fā)熱等癥狀。1例左第4肋軟骨骨軟骨瘤者局部可觸及一包塊,5例伴局部壓痛。病程為1周至6年不等。
所有病例均行胸部正側位片,4例行CT檢查,1例行MRI檢查。骨化性纖維瘤發(fā)生于左側第4肋骨1根(圖1),左右第9肋骨各1根。表現(xiàn)為多灶性圓形、類圓形膨脹性骨質缺損,呈磨玻璃狀,受累長度3~15 cm,病變邊緣硬化帶不明顯,1例有病理性骨折。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發(fā)生于左側第8肋骨,表現(xiàn):呈囊狀膨脹性改變,骨皮質變薄,部分中斷,病變內可見小片狀高密度影,受累長度6 cm。骨軟骨瘤發(fā)生于左側第4肋軟骨,MRI表現(xiàn)(圖2):肋骨前方表面見一杵狀影,T2WI呈稍高信號影,邊緣見環(huán)形高信號影,T1WI呈稍高信號影,大小約0.6 cm×1.4 cm,增強掃描病變呈中度強化,無明顯軟骨帽。軟骨肉瘤發(fā)生于左側第5肋骨,表現(xiàn)為單一小梭形膨脹性生長骨質破裂,大小約0.3 cm×0.8 cm,有輕度硬化邊,病灶中部見骨折,部分骨皮質吸收消失。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發(fā)生于右側第6肋骨,表現(xiàn)(圖3):溶骨性骨質破壞,邊界模糊,骨皮質斷裂,周圍軟組織腫脹。所有病例均無骨膜反應。
圖1 骨化性纖維瘤 圖2 骨軟骨瘤 圖3 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
骨化性纖維瘤:由縱橫交錯的纖維組織與成熟骨小梁構成,纖維組織疏密不等,骨小梁周邊繞以骨母細胞,1例伴出血。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分葉狀結構,軟骨、纖維和黏液3種成分分布于小葉的不同區(qū)域,黏液和軟骨樣組織主要位于小葉內,細胞稀疏,呈卵圓形、短梭形、星形、柱圓形,細胞間豐富的黏液基質,小葉周邊為梭形纖維母細胞。骨軟骨瘤:表面有纖維膜、軟骨帽及松質骨三層構成,軟骨帽為分化良好的透明軟骨,可有輕度不典型,松質骨與骨髓腔相邊通。軟骨肉瘤:軟骨小葉大小形狀不等,軟骨骨細胞呈輕-中度異型,細胞大,核大、雙核或多核,有空泡狀核仁,周圍為淡藍色軟骨基質,腫瘤組織浸潤周圍橫紋肌組織。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朗格罕斯細胞成巢傾向,胞質呈嗜酸性,圓形或卵圓形核,可見核溝,核分裂一般<5個/10HPF,可有普通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泡沫細胞含鐵血黃素沉著,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可伴不同程度纖維化。
全部病例均在全麻下切除病變肋骨。術中見:肋骨受累長度為1.5~15 cm,局部增粗,皮質變薄,未侵犯胸膜,部分有病理性骨折。骨軟骨瘤突出肋軟骨表面,質地與肋軟骨相似。手術切除單根肋骨者5例,切除2根肋骨者1例。切除范圍:超過腫瘤邊緣2 cm離斷肋骨,延上一肋骨下緣、下一肋骨上緣切除周圍組織,包括腫瘤、部分正常肋骨及骨膜、上、下肋間組織、壁層胸膜。對骨軟骨瘤患者行左側第4肋軟骨切除時用疝補片(聚丙烯材料)塑形行胸廓重建術。術中放置胸腔閉式引流,術后恢復順利,無反常呼吸、胸腔積液和積氣發(fā)生。2例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病例術后未行放、化治療。本組病例隨訪時間為1~7年,無1例復發(fā)。
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分良性及惡性,發(fā)病率低,文獻以個案報道較多。本組6例(7根肋骨)原發(fā)性肋骨腫瘤,良性5根,惡性2根;良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以骨化性纖維瘤(3例)多見;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有1例罕見的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本病多見于男性青壯年。臨床表現(xiàn):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常表現(xiàn)為局限性胸部疼痛,本組5例表現(xiàn)為胸痛,占83.3%,可能與腫瘤壓迫或累及肋間神經[1]和病理性骨折有關。胸壁淺表觸及包塊1例,占16.7%。無癥狀者1例,占16.7%。病程長短不一。
當前的醫(yī)學影像學檢查手段比較多,對疑有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時,多投位X光片(DR)為首選,因其簡單易行,普及率高,價格低,通過分析可判斷病變部位。CT檢查能較清楚地顯示腫瘤破壞骨質的性質、范圍、大小、界線以及軟組織腫塊與鄰近組織的關系,并能顯示骨膜反應的細微結構。一般不用DSA檢查。MRI對軟組織、肋軟骨有較高的分辨率[2]。彩超能分辨出肋骨以外軟組織結構[3]。
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與其組織類型相關[4]。良性肋骨病變多表現(xiàn)為骨皮質完整,病灶周圍硬化明顯,境界清晰,無骨膜反應和軟組織腫塊。惡性肋骨病變大多表現(xiàn)為骨皮質破壞中斷,骨膜反應和軟組織腫塊,病變以破壞為主,膨脹較輕[5]。楊明等[6]提供的資料顯示,28例有溶骨性骨質破壞表現(xiàn)的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中,良性占82%(23例),惡性占18%(5例)。楊偉洪等[5]提供的資料顯示,8例有骨膜反應表現(xiàn)的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中,良性占75%(6例),惡性占25%(2例);10例有軟組織腫塊影的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中,良性占40%(4例),惡性占60%(6例)。本組病例術前、術后診斷完全相符者只有骨軟骨瘤1例,無1例有骨膜反應,良、惡性腫瘤各1例有病理性骨折。因此我們認為,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術前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較困難。
本組1例為罕見的肋骨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又稱骨嗜酸性肉芽腫,是1種少見的、病因不明的、以朗格罕斯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發(fā)病率為0.02~0.4/萬,好發(fā)于1~3歲嬰幼兒,男女之比約為2∶1[7]。目前廣泛采用國際組織細胞協(xié)會提出的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三級診斷標準,確診標準:光學顯微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細胞浸潤,同時電鏡下病變細胞胞質存在Birbeck顆粒或(和)病變細胞表面CD1a染色陽性[8]。
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除少數(shù)對放射治療較為敏感外,均應采用手術療法,徹底切除腫瘤。軟骨瘤、纖維瘤和某些神經源腫瘤,雖然組織病理學檢查屬良性,但骨化性纖維瘤局灶刮除術后復發(fā)率極高,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局灶刮除術后復發(fā)率12.5%~25%[9],骨軟骨瘤易惡變復發(fā),因此其切除范圍應按惡性腫瘤對待。我們認為,術前、術中診斷不能明確為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者的手術切除范圍為:距腫瘤邊緣至少2 cm離斷肋骨,延上一肋骨下緣、下一肋骨上緣切除周圍組織,包括腫瘤、部分正常肋骨及骨膜、上、下肋間組織、壁層胸膜。本組2例術后診斷為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隨訪3年未見復發(fā)。我們認為,按上述切除范圍,術后診斷為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者,可以不要再次手術擴大手術范圍。軟骨肉瘤對放、化治療不敏感[10];朗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局灶性骨骼病變手術后無需全身化療,放療應用較少[11]。
胸廓重建術:小范圍的、表面或鄰近有較厚的軟組織覆蓋的骨性缺損不需行胸廓重建;缺損面積在6 cm× 7 cm以上,且周圍組織無覆蓋者,術后可能因胸壁軟化產生反常呼吸者需行胸廓重建,以保證胸壁的穩(wěn)定性,防止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12]。理想的修復材料應符合:有足夠的堅硬度;組織相容性好;塑形簡便;能透X線[13]。目前采用的胸壁修復材料可分為自體組織和人工合成材料兩大類。自體組織多使用胸大肌、筋膜、大網膜、肋骨等組織,適合小面積的胸壁缺損,是1種典型的以創(chuàng)傷修復創(chuàng)傷的模式,其可靠性不理想,張力大,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大[14]。聚丙烯材料是目前較理想的人工合成修復材料之一,其組織想容性好,取材方便,易塑形,強度尚可,能透X線。本組1例左第4前肋(含肋軟骨)切除約6 cm,用聚丙烯材料修復,術后未見反常呼吸、未出現(xiàn)呼吸功能不全。
總之,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發(fā)病率低,臨床表現(xiàn)為局限性疼痛,術前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較困難,病理組織學改變表現(xiàn)類型多樣性。以手術治療為主,切除范圍:超過腫瘤邊緣2 cm肋骨、上一肋骨下緣、下一肋骨上緣。小范圍的、表面或鄰近有較厚的軟組織覆蓋的骨性缺損不需行胸廓重建;缺損面積大,且周圍組織無覆蓋者,術后可能產生反常呼吸者需行胸廓重建。惡性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對放、化治療不敏感。肋骨原發(fā)性骨腫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預后好,復發(fā)率低。
[1] 吳世學,張 濰,何有才.肋骨纖維異樣增殖癥的診治體會〔J〕.陜西醫(yī)學雜志,1994,23:349.
[2] 郭道芳,邢溪萍,郭美紅.肋骨原發(fā)性腫瘤的影像學診斷(附18例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0,10:96.
[3] 王小偉.胸部肋骨腫塊的超聲診斷〔J〕.浙江醫(yī)學,1997,19:封3.
[4] 范國華,錢銘輝,龔建平,等.肋骨腫瘤的CT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247.
[5] 楊偉洪,劉鵬程,梁珊瑚,等.肋骨腫瘤和腫瘤樣病變的X線和CT表現(xiàn)〔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542.
[6] 楊 明,聶林炮,鄭曉賓.肋骨溶骨性骨質破壞X線表現(xiàn)46例分析〔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8,22:462.
[7] Nicholson HS,Egeler RM,Nesbit ME.The epidemiology of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1998,12(2):379.
[8] Nicholson HS,Egeler RM,Nesbit ME.Histiocytosis syndromes in children.〔J〕.Lancet,1987,1(8526):208.
[9] 王 瑩,吳文娟,鐘志偉,等.軟骨黏液樣纖維瘤臨床、影像、病理學分析與鑒別〔J〕.河北醫(yī)藥,2009,31:1194.
[10] 游新茂,葉招明.軟骨肉瘤治療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8,29:247.
[11] 郭 智,陳 豐,馬德彰,等.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1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1072.
[12] 周允中,趙 珩,孫德魁,等.胸壁缺損修補重建方法探討〔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1994,10:52.
[13]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40.
[14] 譚 強,趙 珩,潘銀根,等,組織工程化骨修復胸壁缺損的實驗研究〔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4,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