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鍵軍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為普外科中常見的急腹癥之一,隨著潰瘍病因學研究的發(fā)展,抗幽門螺旋桿菌藥物、質子泵抑制劑受體阻滯劑的廣泛應用,潰瘍病的外科治療已經顯著減少,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穿孔比例卻顯著上升[1-2]。本文筆者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共100例,探討其外科治療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獲得了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收治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齡30~55歲,平均年齡(45.32±1.9)歲,穿孔時間4~55h,平均穿孔時間(16.1±2.6)h,腹腔積液160~100ml,平均(429.7±76.3)ml。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穿孔時間和腹腔積液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腹部立體X線檢查和腹腔穿刺后確診。
實驗組患者采用穿孔修補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而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開腹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單純修補術治療。術中見穿孔直徑最大為2.0cm,最小為0.3cm,平均0.8cm。術后持續(xù)48h進行胃腸減壓,聯合質子泵抑制劑受體阻滯劑或H2離子受體阻滯劑治療及抗生素。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腸蠕動恢復時間、術后鎮(zhèn)痛次數、術后住院天數、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住院費用。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顯著性。
兩組患者的痊愈率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均取得成功,在手術過程中均無中轉開腹,1a內痊愈率均達100%,因此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腸蠕動恢復時間、術后止痛針劑使用次數、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痊愈率比較[n(%)]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出現傷口裂開、傷口感染及腸梗阻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出現術后出血、術后腸瘺、腹腔膿腫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n(%)]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為上消化道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占潰瘍病手術病例中的21%,占住院潰瘍病例中的10%~25%[3]。手術術式分為單純的穿孔修補術與確定性手術,穿孔修補術分傳統(tǒng)的開腹與腹腔鏡穿孔修補,確定性手術分胃大部切除術與穿孔修補加選擇性迷走神經切除術。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均取得成功,在手術過程中均無中轉開腹,1a內痊愈率均達100%,因此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腸蠕動恢復時間、術后止痛針劑使用次數、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傷口裂開、傷口感染及腸梗阻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出現術后出血、術后腸瘺、腹腔膿腫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出現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均較低。綜上所述,穿孔修補加高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同時解決了穿孔和潰瘍2個問題,可免除再次手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吳邦學,孟城.67例老年人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J].吉林醫(yī)學,2010,31(22):3751-3752.
[2]閏鵬輝.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外科治療(附48例治療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24):87-88.
[3]Christensen S,Riis A,Norgard M,et al.Short-term mortality after perforated or bleeding peptic ulcer among elderly patient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cohorts study[J].BMC Geriatr,2007,18(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