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10年前,因為狀告春運漲價,“李勁松”這個名字全國聞名。那時候,他血氣方剛,仗義執(zhí)言,卻因觸及官商利益而遭受打擊,陷入困頓。
10年后,表示要以公民、納稅人雙重身份起訴不公開“三公”經費的中央部委的北京憶通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勁松,卻成功地參與推動了歷史從2011年4月中旬到8月底,98家中央部委,除了外交部、國務院港澳辦和僑辦以“國家機密”為由不公開“三公”經費外,其它的都已悉數(shù)公開。
在李勁松身上,見證了10年來中國的進步,也揭示了推動中國在政治文明大道上行走的可行現(xiàn)實路徑。
政府部門的“三公”經費多年來對民眾一直秘而不宣。它的性質,也不再是各個部門的“制度性收益”,而是演變成了一種“腐敗收益”。民怨之下,相對于其它同樣沒有公開或公開得遮遮掩掩的款項,“三公”的公開,對于推動透明政府來說,效果可能更加顯著。
2011年5月,在國務院幾次開會指出“財政預算公開離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要求中央部委經全國人大審批而公開“三公”經費后,李勁松出手了。他給98家中央部委都發(fā)去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三公”消費具體開支詳情,接受人民監(jiān)督。
作為法律人,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政府必須做什么,李勁松非常清楚,而且,他也知道沒有涉外的政府部門,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可以不公開的法律依據(jù)。政府部門不按法律辦事,如果沒有人說,可能顯得很正常,沒有什么事,但一旦有人說,且形成壓力,那就不可能假裝法律的不存在。
和以前一樣,李勁松的申請沒有泥牛入海,很快得到回應。有的中央部門態(tài)度誠懇,表示感謝,稱肯定會公開,而有的則頗為傲慢,說不關他的事。李勁松態(tài)度明確,如果到時間各部門沒有依法公開,他會把它們告上法庭。
終于,在高層推動和民意呼應下,雖然已經超過了國務院原本要求的6月底公開這個時間段,但絕大多數(shù)中央部委還是曬出了它們在“三公”消費上的賬,盡管,顯得粗枝大葉,模糊不清。
但對于李勁松來說,已基本達到目的。
在他看來,中國的行政成本,尤其是“三公”消費這一塊,呈現(xiàn)一個金字塔型,上面小,下面大,中央部委在“三公”消費上無論有多少,和基層的基數(shù)比起來,都如九牛一毛。而且,中央部委離老百姓太遠,百老姓缺乏實際的監(jiān)督能力。但是,對于省以下,尤其是區(qū)縣一級來說,“三公”消費加起來可能是龐大的天文數(shù)字,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實際地監(jiān)督。畢竟,對于老百姓來說,一個政府部門有多少人,用的什么車,在哪吃喝玩樂非常清楚。
因此,推動中央部委公開“三公”經費只是一個開始。希望它作出“政治表率”。這樣,在高層、民意的互動,以及中央部委示范這三重壓力下,省、市、區(qū)縣的“三公”公開,就能夠層層實現(xiàn)。
2011年,在中央部委公開“三公”的壓力,或自身的動力之下,省市一級,北京、陜西、上海、廣東等,先后公開“三公”賬本。盡管多數(shù)省份仍然按兵不動,但在2011年“三公”公開的效應下,李勁松認為,在2012年,大部分省市都會公開。而湖南、山西省政府工作人員曾專門告知他,兩省對“三公”公開很重視,會盡力推動落實。
多年來,李勁松恪守這一信條,他要批評、監(jiān)督政府部門,不僅知道政府部門在哪兒做得不對,而且知道它應該怎么做,也完全可以做得到,只是因為利益驅動,或沒有外部足夠壓力,不想去做而已。他把這一點稱做“建設性批評”。
李勁松胸中燃燒著理想,但他并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于提醒、督促公權力對自己的政治義務、對法律規(guī)定有所意識,有所行動,對公民權利保持敬畏之心來說,他以律師的理性、公民的熱情,來進行召喚、行動和擔當,希望能夠在多方合力中,形成推動社會進步之態(tài)勢,使我們的社會所付出的成本最小。因此,他分清僅僅是可欲的和可欲并且可行的,爭取從后者入手。
對于中國社會來說,其意義,不僅僅是在2011年形成了破冰之勢的“三公”消費公開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