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越,胡 靜,宋學堂,劉古春,徐曉杰,楊連新,王余龍,朱建國
(1.江蘇省 (武進)水稻研究所,江蘇 武進 213175;2.揚州大學 江蘇省作物遺傳生理重點實驗室,江蘇 揚州 225009;3.中國科學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
隨著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特別是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大幅度地增加了CO2、甲烷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人類即將面臨高CO2濃度的大氣環(huán)境。大氣中CO2濃度的不斷升高將引起全球氣候的明顯變化,對小麥等農作物生產將產生重大影響[1-13]。開放式空氣 CO2濃度增加 (free-air CO2enrichment,F(xiàn)ACE)對小麥產量形成的影響已有一些報道,國外主要報道了春小麥品種的研究結果[14-18],國內主要報道了弱筋小麥品種的研究結果[11-13]。為此,我們于2004-2005和2005-2006年在江蘇省江都市國內唯一的農田FACE平臺,就不同施氮量條件下FACE對中筋小麥揚麥14號生育期、株高、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揭示大氣CO2濃度升高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機理,預測可能的變化趨勢,也可為國家制訂糧食安全保障對策提供依據。
該平臺建于江蘇省江都市小紀鎮(zhèn)良種場試驗田中 (地理坐標32°35.5’N,119°42’E),試驗田土壤類型為清泥土。年均降水量980 mm左右,年均蒸發(fā)量 >1100 mm,年平均溫度14.9℃,年日照時間>2100 h,年平均無霜期220 d,耕作方式為水稻、冬小麥輪作。土壤理化性質為有機碳18.4 g·kg-1,全氮 1.45 g·kg-1,全磷 0.63 g·kg-1,全鉀 14.0 g·kg-1,速效磷 10.1 mg·kg-1,速效鉀70.5mg·kg-1,砂 粒 (2 ~ 0.02 mm)578.4 g·kg-1,粉 砂 粒 (0.02 ~ 0.002 mm)285.1 g·kg-1,粘粒(<0.002 mm)136.5 g·kg-1,容重1.16 g·cm-3,pH值7.2。平臺共有3個 FACE試驗圈和3個對照圈。FACE圈之間以及FACE圈與對照圈之間的間隔>90 m,以減少 CO2釋放對其他圈的影響。FACE圈設計為正八角形,直徑為12.5 m,通過FACE圈周圍的管道向FACE圈中心噴射純CO2氣體,電腦控制FACE圈內CO2濃度,使其自小麥苗期開始 FACE圈內 CO2濃度保持在570 μmol·mol-1左右。對照田塊沒有安裝 FACE管道,其余環(huán)境條件與自然狀態(tài)一致。
供試小麥品種為中筋揚麥14號 (Triticum aestivum L.)。二裂區(qū)試驗設計,大氣CO2濃度為主區(qū),施氮量為裂區(qū)。CO2濃度處理設對照 (370 μL·L-1,AMB) 和 FACE(570 μL·L-1)2 個 水平,施氮 量設 112.5kg·hm-2(LN)和 225 kg·hm-2(NN)2個水平,施磷、鉀量均為 75 kg·hm-2。重復 3次。2004-2005年試驗于 2004年11月4日條播,行距20 cm,播深約為3 cm。2葉末期間苗,基本苗為225萬·hm-2。11月2日施基肥 (施氮肥總量50%,磷、鉀肥總量的50%),3月5日施拔節(jié)肥 (施氮肥總量的10%,P、K肥總量的10%),4月5日施穗肥 (施 N肥總量的40%,磷、鉀肥總量的40%)。2005-2006年試驗于2005年11月5日播種,其他同2004-2005年試驗。適時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小麥生長發(fā)育正常。
每小區(qū)自出苗后定2點,每點標記30株,調查不同階段小麥葉齡、株高、莖蘗數(shù),根據莖蘗動態(tài)分析計算最高莖蘗數(shù)和分蘗成穗率;成熟期每小區(qū)調查2 m2以上,折算單位面積穗數(shù);根據每株平均穗數(shù)取15株調查每穗粒數(shù),求取平均每穗粒數(shù)和群體總結實粒數(shù),測定千粒重,同時測定成熟期干物重;成熟期收獲時,小區(qū)內連續(xù)收割2 m2(割方),計算實際產量。
試驗數(shù)據均用 Excel進行數(shù)據處理,SAS、SPSS進行統(tǒng)計分析,Excel進行圖表繪制。各處理的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法 (LSD)法,凡超過LSD0.05(或 LSD0.01)水平的視為顯著 (或極顯著)。
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試驗FACE處理小麥產量比對照增產13.83%;NN、LN條件下分別增產13.09%和14.67%。其中,2004-2005年試驗平均增產9.88%,NN、LN條件下分別增產9.76%和10.02%;2005-2006年試驗平均增產18.61%,NN、LN條件下分別增產 17.1%和20.35%(圖 1)。
方差分析結果表明,F(xiàn)ACE處理、氮處理均對小麥產量有顯著或極顯著影響,且年度趨勢基本一致。說明FACE處理能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增施氮肥也能顯著提高小麥產量,但FACE和氮對產量的影響無顯著的互作效應。
2.1 2產量構成因素
FACE處理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平均比對照提高8.14%,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試驗分別提高 4.98%和 11.98%。在 NN、LN水平下,F(xiàn)ACE處理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分別比對照增加7.50%和8.87%。方差分析表明,氮處理對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的影響達到顯著水平,而FACE處理、FACE與氮的互作效應均未達到顯著水平。單位面積穗數(shù)為主莖穗和分蘗穗之和,由于主莖穗相同,因此穗數(shù)的差異主要由分蘗穗不同所致。分蘗穗為最高分蘗數(shù)和成穗率乘積。由表1可知,F(xiàn)ACE處理的小麥單位面積最高分蘗數(shù)平均比對照增加5.51%,分蘗成穗率平均比對照增加7.02%。方差分析表明,F(xiàn)ACE處理對2季小麥單位面積最高分蘗數(shù)影響顯著,而對分蘗成穗率影響不顯著。氮處理均未對小麥單位面積最高分蘗數(shù)和分蘗成穗率產生顯著影響。說明FACE處理促進了小麥分蘗的發(fā)生,顯著提高了最高分蘗數(shù),同時提高了分蘗成穗,是FACE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多于對照的原因。
FACE處理使小麥每穗粒數(shù)平均比對照提高5.39%,2004-2005年和2005-2006年試驗分別比對照提高10.32%和1.98%。NN、LN水平下,F(xiàn)ACE處理小麥毎穗粒數(shù)分別比對照增加9.42%和3.43%。統(tǒng)計分析表明,F(xiàn)ACE處理對2005-2006年試驗小麥的毎穗粒數(shù)有顯著影響,但對2004-2005年試驗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氮處理、FACE與氮的互作效應未達顯著水平。
FACE處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麥千粒重平均比對照增加2.7%,其中2004-2005年試驗和2005-2006年試驗分別比對照提高2.32%和3.35%;NN、LN水平下,F(xiàn)ACE處理小麥千粒重平均比對照增加3.31%和2.36%。方差分析表明,F(xiàn)ACE處理對2005-2006年試驗小麥千粒重有顯著影響,但對2004-2005年試驗的影響未達顯著水平。氮處理、FACE與氮的互作效應未達顯著水平。
綜上所述,單位面積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的提高是FACE處理小麥顯著增產的重要原因,單位面積穗數(shù)的作用大于每穗粒數(shù),每穗粒數(shù)的作用大于千粒重。
圖1 FACE處理對小麥產量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表1 FACE處理對小麥最高分蘗數(shù)和分蘗成穗率的影響
2.2.1 生物產量
由圖2可知,F(xiàn)ACE處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麥生物產量平均比對照增加12.10%,其中2004-2005年、2005-2006年試驗分別增加5.06%和19.06%;NN、LN水平下,F(xiàn)ACE處理小麥生物產量分別比對照增加10.22%和14.32%。方差分析表明,F(xiàn)ACE、氮處理均對2季小麥生物產量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而FACE與N的互作效應不明顯。
2.2.2 經濟系數(shù)
由圖2可知,F(xiàn)ACE處理使2004-2006年2季小麥經濟系數(shù)平均比對照增加8.77%,其中2004-2005年、2005-2006年試驗分別增加13.42%和4.54%;NN、LN水平下,F(xiàn)ACE處理小麥經濟系數(shù)分別比對照增加11.57%和5.65%。方差分析表明,F(xiàn)ACE處理及FACE與氮的互作效應均未對2季小麥經濟系數(shù)產生顯著影響,而氮素處理能極顯著提高小麥經濟系數(shù)。
圖2 FACE處理對小麥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shù)的影響
水稻產量為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shù)的乘積。上述結果表明,F(xiàn)ACE處理使2季小麥生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是FACE小麥產量比對照顯著增產的重要原因,經濟系數(shù)對FACE小麥增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國內外研究表明,CO2濃度升高可使小麥增產,且增幅與水分、溫度、土壤等因素有關[18];在FACE條件下,CO2濃度增加,小麥增產8%~25%,但增幅少于氣室條件。本試驗表明,F(xiàn)ACE處理使小麥平均增產87.09 g·m-2,增幅13.83%,從增產的相對量和絕對量來看,結果與前人結論基本一致。分析還表明,F(xiàn)ACE處理和氮處理產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說明提高FACE濃度與提高施氮量對產量影響較大。盡管國內外FACE研究結果指出,CO2濃度升高對小麥增產有積極的效果。但也有人在氣室條件下研究表明,過高的CO2濃度使小麥減產。因此,對于國內外的FACE試驗,我們是否應更多的關注CO2濃度變化與小麥增產幅度的對應關系;另外,氮素與CO2濃度的配合使用也應更多的講究互作效應。
小麥產量是由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毎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3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已有的FACE研究表明,CO2濃度增加,單位面積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千粒重均有所增加 (但也有CO2濃度增加對千粒重產生負效應的報道);本研究表明,F(xiàn)ACE處理使中筋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增加8.14%、每穗粒數(shù)增加5.39%、千粒重增加2.7%,對產量的影響作用為單位面積穗數(shù)>毎穗粒數(shù)>千粒重。使小麥單位面積最高分蘗數(shù)增加5.51%、分蘗成穗率增加7.02%,說明FACE處理促進了小麥分蘗的發(fā)生,提高了最高分蘗數(shù),同時提高了分蘗成穗,是FACE小麥單位面積穗數(shù)多于對照的原因,這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增施氮肥對每穗粒數(shù)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千粒重有抑制作用,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但與楊連新等[13]對弱筋小麥的研究結論一致,這也進一步論證了供試品種、試驗地點緯度等因素不同而對實驗結果有較大影響的結論。
小麥產量又可以表達為成熟期小麥生物產量與經濟系數(shù)的乘積。國內相關研究指出,溫明等[11]在氣室條件下CO2濃度增加且氮素充足的前提下,地上部分成熟期生物產量增加26.1%~40.6%;在FACE條件下,成熟期小麥生物產量增加10%~18%。楊連新等[13]對國內的弱筋小麥研究也認為,F(xiàn)ACE處理使成熟期小麥干物重顯著增加。本研究表明,F(xiàn)ACE處理使生物產量顯著增加12.10%,與已有國內外小麥FACE研究的報道基本一致,但要低于氣室條件下的研究結果。
關于CO2濃度升高對經濟系數(shù)的影響,氣室和FACE條件下所得結果基本一致,即CO2濃度升高對小麥經濟系數(shù)的影響較小;有研究還表明,經濟系數(shù)的變化與土壤水分、氮素及氣溫等有關。本試驗表明,F(xiàn)ACE處理使小麥經濟系數(shù)比對照平均增加8.77%,未達到顯著水平;氮素處理使得NN比LN平均增加14.7%,達到極顯著水平。所得結論與前人基本一致,但由于小麥經濟系數(shù)與土壤、水分、品種、氣候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具體機理還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1]白月明,王春乙.不同 CO2濃度處理對冬小麥的影響[J]. 氣象,1996,22(2):7-11.
[2]董桂春,王余龍,黃建曄,等.FACE對水稻品質特性的影響 [J].揚州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7):1217-1222.
[3]黃建曄.FACE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的影響及其原因分析 [D].揚州:揚州大學,2004:21-49.
[4]李伏生,康紹忠.CO2濃度升高氮和水分對春小麥養(yǎng)分吸收和土壤養(yǎng)分的效應 [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2,8(3):303-309.
[5]羅衛(wèi)紅,Mayumi Yoshimoto,戴劍峰,等.開放式空氣CO2濃度增高對水稻冠層微氣候的影響 [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10):1235-1239.
[6]王春乙,郭建平,崔讀昌,等.CO2濃度增加對小麥和玉米品質影響的實驗研究 [J].作物學報,2000,26(6):931-936.
[7]王春乙,潘亞茹,白月明,等.CO2濃度倍增對中國主要作物影響的試驗研究 [J].氣象學報,1997,55(1):86-94.
[8]王馥棠.CO2濃度增加對植物生長和農業(yè)生產的影響[J]. 氣象,1993,19(7):8-13.
[9]王修蘭,徐師華,李佑祥,等.CO2濃度倍增對小麥生育性狀和產量構成的影響 [J].生態(tài)學報,1996,16(3):328-332.
[10]王修蘭.CO2濃度增加對作物影響的實驗研究進展 [J].農業(yè)工程學報,1995,11(2):103-108.
[11]溫民,王春乙,高素華,等.CO2濃度倍增對冬小麥生長發(fā)育產量形成及發(fā)芽率的影響 [J].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1997,2(2):37-42.
[12]楊連新,李世峰,王余龍,等.開發(fā)式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18)75-80.
[13]楊連新,王余龍,李世峰,等.開發(fā)式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對小麥物質生產與分配的影響 [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2)339-34.
[14]Hocking P J,Meyer C P.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decrease critical nitrate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wheat[J].Plant Nutr,1991,14:571-584.
[15]Hoffman J S,Wells J B.Forest:past and projected changes in greenhouse gases[G]//Shands W E,Hoffman J S.The Greenhouse Effect, Climate Change, and US Forests.Washington,DC: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7:19-41.
[16]Imai K,Murata Y.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on growth and dry matter production of crop plants [J].Jap J Crop Sci,1978,45(1):118-123.
[17]Imai K.Carbon dioxide and crop production [J].Jap J Crop Sci,1988,57(1):380-391.
[18]Jamieson P,Berntsen J,Ewert F,et al.Modelling CO2effects on wheat with varying nitrogen supplie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the Environment,2000,8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