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維
推薦理由
讓任何人都能夠將其公益之心簡便地轉換為現實的行動,以實現公益效率的最大化,已成為一股新的潮流?;谶@一潮流,本書首次提出“基于能力與價值實現”的公益模式。
對于郭美美事件,民眾如此憤怒與不滿,表明效率低下、機制不透明且有貪腐行為的公益組織以往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傳統公益已經到了一個瓶頸階段。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世界最缺乏的,是力量與善意的結合;在公益領域,善意與力量也并未實現十分有效的結合。郭美美事件以戲劇化的方式凸顯了這一問題,并促使每個人深思。讓善意能夠善行且能行之久遠,正是公益轉型思考的著眼點。在本書中,商業(yè)思想與文化創(chuàng)新的民間研究者張兵武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公益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已意識到捐錢捐物、填支票等傳統公益慈善之不足,前瞻社會發(fā)展之所缺,發(fā)現不足、持續(xù)改善,開辟新路徑,建立起善意—能力—資源—組織—執(zhí)行—效果的高績效運行鏈。如英國搖滾歌手波諾的“紅色計劃”,讓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實施捐贈,不必另外投入時間與費用;美國的一個計算機工程師做了一個在線測驗網站 “免費的大米”,答對一道題就可以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捐出10粒大米,參與起來很簡單,只要動動鼠標就可以。這個網站的成就很大,誕生一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每天讓全球可能因饑餓而死去的人當中的一半得救。
從能力或價值實現的需求出發(fā)是建立可持續(xù)公益模式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模式意味著個人、企業(yè)、社會組織不必習慣性地從紅十字會這樣定于一統、人人皆知且具有強大身份背景的公益工程尋找切入點,而是可以從本身的能力優(yōu)勢、興趣愛好、現實需求、發(fā)展目標出發(fā),設計、創(chuàng)意、經營更個性化的公益項目;這一模式也意味著更為可控、透明、公正與高效的公益前景。